共享SQL区、私有SQL区与游标
一、共享SQL区 共享SQL区,就是Library cace中的游标对象的句柄和子堆这些数据的另一种叫法。 二、私有SQL区的概念 私有SQL区,在专用服务器模式下,存贮在PGA中。
共享SQL区、私有SQL区与游标
一、共享SQL区
共享SQL区,就是Library cace中的游标对象的句柄和子堆这些数据的另一种叫法。
二、私有SQL区的概念
私有SQL区,在专用服务器模式下,存贮在PGA中。
(复习一下PGA概念:
PGA在服务器端分配,记录各种不同的连接至Oracle服务器的进程的信息,如登录时的用户名、密码等。每一个登录至Oracle的会话,都会在服务器端占用一块PGA。当会话刚登录时,每个用户的PGA大概占个几百KB左右的内存,并可在以后根据会话中的操作伸、缩。)
私有 SQL 区被分为两个区域,这两部分的生命周期有所不同:
· 持续数据区(persistent area) 游标被关闭时被释放。
· 运行时区(run-time area),当游标执行结束就会被释放。
1).
持续数据区(persistent area)
当打开一个游标时,持续区内存被创建。包含绑定信息(bind information)、SQL声明本身等之类的数据。此区只在游标关闭时才会被释放。
2).
运行时区
当游标在执行时被创建。当语句执行完毕或cancel之后被释放。
运行区或会话特定区是你的会话维护的相关游标的状态信息,例如:你的查询开始时的SCN、当前结果集的位置或其他特定于你的会话的东西。
另外,工作区(用于排序、哈希链接、Bitmap merge和Bitmap create等的内存区),也是运行时区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在执行select name from mytable order by name;这条语句,Oracle做的事情大致上包括:
三、 私有SQL区与共享SQL的关系
总结上面的内容可知,持续数据区中的信息,是在游标打开后,到游标被执行前,这一段期间所使用的内存。凡在此阶段中需被存进内存的信息,都是使用持续数据区的内存。因此,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绑定信息、SQL声明本身之外,还有一类重要的信息,就是用来和共享SQL区某一SQL关联的地址信息。
为什么私有SQL区要和共享SQL区关联,因为执行计划在共享SQL中存储着。
下面一段话来自文档:
Oracle 为执行 SQL 语句的会话分配一个私有SQL 区。每个提交了 SQL 语句的会话都有一个私有 SQL 区。每个提交了相同 SQL 语句的用户都有自己的私有 SQL 区,但它们使用同一个共享 SQL 区(shared SQL area)。即多个私有 SQL 区可以和同一个共享 SQL 区相联系。
这一段官样文章似乎清楚的描述了共享SQL区与私有SQL区的关系,但看过之后,估计还会让许多如我一样资质愚钝的人有雾里看花之感。看一看TOM大叔更清晰的比喻:
共享SQL就像是DLL,一个共享的库。
一条SQL就像是一个运行中的应用程序,它指向且使用共享库DLL。但每一个应用程序并不拷贝自己的私有二进制复本,它们只是共享它。
应用程序就是SQL,DLL共享库就是共享SQL
根据TOM的说法,执行计划这些相关SQL的信息,在共享池中只留一份,各个会话的UGA中的还是指针.
也就是说,在应用程序(SQL)中,应该存有相应DLL库(共享SQL)的指针,凭这个指针,将私有SQL区与共享SQL区联系起来。
这个指向共享SQL区的指针,和与之对应的SQL声明文本,是持续区最重要的内容。
有关多个私有SQL区共享一个共享SQL区的方式,在这一点应该就是借签了操作系统的动态链接库。
四、用户进程如何取得查询结果
Select * from table;
我们发出如上声明后,查询结果如何返回给用户呢?
1.
先在Buffer cache定位块,如果Table的块Buffer cache中不存在,先从磁盘上读一部分块到Buffer cache。这就是物理读。这一过程,是需要PGA的协助。
当从磁盘上读块时,Oracle在每一次读时,尽量多读一些块到内存。但每次读的块数,受硬件、OS、Oracle的多块读参数和区大小等因素限制。
如果Table的块在Buffer cache中可以找到,就不再从磁盘读取了,这叫逻辑读。
2.
从Buffer cache中取出一条记录,立即交给用户。Oracle并不额外拷贝这条记录到任何位置。
3.
重复第2步,如果Buffer cache中当前块中符合用户条件的记录被读完,回到第1步。
在上述这三步中,下一条要读取的记录的相关信息,就记录在运行时区,我们也可以称它为“结果集指针”。
下面结合一个静态游标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declare
cursor aa1 is select id from t1 where myid<=10;
mx number;
begin
open aa1; ------>静态游标在打开时就已经执行了查询
dbms_output.put_line('查询行数1:'||aa1%rowcount); ---->但此时还没有开始读取,所以此Oracle并不知道
----查询将返回的行数,因此此处将显示0 。
for i in 1..10 loop
fetch aa1 into mx;
----用户程序要求读取记录,运行时区中指示要读取第一条记录。服务器进程负责在Buffer ----cache中查找相应块,如果相应块不在Buffer cache中,就从磁盘中读取相应的块到----Buffer cache中。然后从buffer cache取出第一行记录,立即将值传给用户进程。用户-------进程将得到的值传到指定变量中,此处即mx 。第一条记录读取完毕,此时,运行----时区中指示要读取的记录已经变为了第二条
dbms_output.put_line('查询结果:'||mx);
end loop;
dbms_output.put_line('查询行数2:'||aa1%rowcount);
----上面的循环一共抓取了10条记录,因此rowcount的
----值为10
close aa1;
end;
/
不管你的查询将返回多少行,在查询执行后、抓取记录时,抓取到哪条记录,才会去读相应的块。Oracle并不预先读取所有的块,构造一个结果集,然后从结果集中返回所查询的记录。这从两点可以得到证明,一是在游标打开后,Oracle并不能返回游标所查询的行数。如上例中的rowcount ,只有你抓取了N行,Oracle才知道,原来结果集中包括N行。你一行都不抓取,rowcount的值就是0 。
另外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证明:
1. 发布如下声明,测试T4_1块的占用情况(下面很多视图将在Buffer cache一节中详述):
scott@MYTWO> select dbms_rowid.rowid_block_number(rowid) RID,min(rownum),max(rownum)
from t4_1 group by dbms_rowid.rowid_block_number(rowid);
RID MIN(ROWNUM) MAX(ROWNUM)
---------- ----------- -----------
31508
1
38
-----> 1至38条记录占用块31508
31509
39
75
-----> 39至75条记录占用块31509
31510
76
112
-----> 等等
31511
113
150
31512
151
187
31513
188
225
31514
226
262
………………
2.
查看T4_1现有多少块在Buffer cache中
sys@MYTWO> select count(*) from x$bh where obj=7487;
COUNT(*)
----------
1
如果T4_1中有很多块在Buffer cache中,设法将它们释放。
(向某一表中大量插入或大量删除即可以达到目的,如:delete big_table where rownum<=240000;
或按索引选择一个大表:select /*+index(表名)*/* from 表名 where 索引列 is not null;)
3.
在执行如下PL/SQL块:
declare
cursor aa1 is select id from t4_1;
mx number;
begin
open aa1;
for i in 1..75 loop
fetch aa1 into mx;
dbms_output.put_line('查询结果:'||mx);
end loop;
dbms_output.put_line('查询行数:'||aa1%rowcount);
close aa1;
end;
/
表T4_1共有2000行,64个块,Aa1游标将选择它的全部行。但程序只抓取75行,从步骤1的查询结果可知,也就是两个块。下面我们再次查询X$BH,看看Oracle到底读取了多少块到内存中:
4.
再次查询X$BH:
sys@MYTWO> select count(*) from x$bh where obj=7487;
COUNT(*)
----------
14
可以看到,T4_1共有64个块,但由于我们只抓取了一部分行,因此,只有一部分块被送进Buffer cache。这说明Oracle并不预先读所有块,而是“抓取到哪儿读到哪儿”。
但我们只抓取前75行,应该只读两个块才对,为什么会一下读14个块呢?这当然是由于多块读参数: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这就不属Library cache的内容了,本部分以Library cache为主,像多块读参数这些内容,以后再讨论。这里简单说一下。我这里设置此多块读参数为16,也就是说Oracle一次读盘,如果有可能,会一下读16个块到Buffer cache。此参数以后再详细讨论,此处只所以没有读16个块,而是读14个块,很可能是区大小的原因。运行如下两个查询:
sys@MYTWO> select EXTENT_ID,FILE_ID,BLOCK_ID from dba_extents where segment_name='T4_1';
EXTENT_ID
FILE_ID
BLOCK_ID
---------- ---------- ----------
0
5
31505
1
5
31521
2
5
31537
3
5
31553
sys@MYTWO> select FILE#,dbablk,state from x$bh where obj=7487;
FILE#
DBABLK
STATE
---------- ---------- ----------
5
31507
1
5
31508
1
:
:
:
:
:
:
5
31520
1
已选择14行。
可以看到T4_1的0号区块编号从31505到31520 ,而Buffer cache中的块从31507到31520,整好读到一个区就停止了。
总结:Oracle并不将预先构造结果集、也不缓存结果。记录从buffer中直接读出传给用户进程。而游标则在抓取行时,记录下一个该抓取的行的信息。
Oracle并不缓存结果,我们可以从一个例看出,执行下列声明:
scott@MYTWO> set autotrace traceonly;
scott@MYTWO> select * from aa_1;
未选定行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1
0
TABLE ACCESS (FULL) OF 'AA_1'
Statistics
----------------------------------------------------------
0
recursive calls
0
db block gets
3
consistent gets
0
physical reads
0
redo size
215
bytes sent via SQL*Net to client
372
bytes received via SQL*Net from client
1
SQL*Net roundtrips to/from client
0
sorts (memory)
0
sorts (disk)
0
rows processed
你可以重复执行select * from aa_1几次,所得资料应该是一样的。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有3次逻辑读。这说明Oracle在Buffer cache读了三次。这三个逻辑读,其实读的都是段头。这是Oracle重新开始一个查询的标志,说明Oracle正准备重新开始抓取行,这说明Oracle并没有缓存结果集。如果Oracle缓存有结果集的话,根本不必再到Buffer cache中读取这些头部信息块,直接根据结果集返回结果即可。
五、游标
是为游标下一个准确定义的时候了。
来源自文档:A cursor is a handle or name for a private SQL area.
即:游标是私有SQL区的句柄(或名字)。
游标可以说是所有私有SQL区中各种信息的总称,它并不实际存在,它只是由所有私有SQL区中的部件组成的。游标可以说是私有SQL区的代名词。
我们可以这样说:用户进程通过游标执行自己的SQL声明,仍然后将存储在服务器中的信息取出呈现给用户。
六、有关游标的视图
每一个游标(即私有SQL区),在Library cache中都有一个对象与之对应。并且,这个对象的句柄是加了模式为1的锁的。
V$open_cursor 视图是Oracle提供的用来查看当前所有游标的视图。观察它和X$KGLLK的对应关系,可对游标与Library cache的联系,有一定的了解。
例10:观察V$open_cursor与X$KGLLK的对应关系:
v$fixed_view_definition视图中有Oracle中所有动态性能视图(V$视图)的定义,如下查询,可知V$OPEN_CURSOR的由来。
select view_definition from v$fixed_view_definition where view_name='V$OPEN_CURSOR';
再进一步查询,即可看到V$OPEN_CURSOR与X$KGLLK的联系。
通过V$OPEN_CURSOR与X$KGLLK的关系,可知对Oracle来说,一个打开的游标,必将有一个加了LOCK为1的锁的句柄与之对应。
除了V$open_cursor,Oracle中并没提供专门的显示游标信息的视图。因为游标中很多信息都存储在PGA中。而Oracle中的V$系列动态性能视图,都是来自SGA,或控制文件。PGA中的信息,只有用户会话的服务进程才能访问,因为它不是共享内存,因此,无法像X$视图那样由后台进程统一管理。
而V$open_cursor虽然是针对游标的,但它是利用PGA中私有SQL区和SGA中共享SQL区的联系,显示的还是SGA中的信息。
-----------------------------------------------------------------------
方法一:FLASH BACK
针对情况是:修改表的时间离你发现的时间不远。如果过了几天了基本上也就不能查到了。9i只能回闪查询。10G支持的功能更强大。
例子:select * from scott.emp as of timestamp (systimestamp -interval '10'second);
可以参考文档:http://warehouse.itpub.net/post/777/397272
方法二:LOG MINER
针对情况是:只要数据库在归档方式就可以对这些日志进行分析,找到你那个时间点对数据库中表的操作。
操作步骤大概如下:
-----------------日志挖掘------------------------------
set directory:设置init.ora中的参数utl_fie_dir
alter system set utl_file_dir='/u01' scope=spfile;
begin
sys.dbms_logmnr_d.build('tanyunlin.log','/u01');
end;
/
添加日志文件列表
exec dbms_logmnr.add_logfile(logfilename => 'C:/ORACLE/PRODUCT/10.1.0/ORADATA/ORCL/REDO02.LOG',options => dbms_logmnr.new)
添加一个新的日志文件
execute dbms_logmnr.add_logfile(LogFileName => 'C:/oracle/product/10.1.0/oradata/orcl/REDO02.LOG',Options => dbms_logmnr.ADDFILE);
运行LOGMINER分析
1.使LOGMINER使用当前数据库的数据字典(OPEN状态、只用于跟踪DML操作)
exec dbms_logmnr.start_logmnr(options => dbms_logmnr.dict_from_online_catalog)
exec dbms_logmnr.start_logmnr(dictfilename=>'/u01/tanyunlin.log',options =>dbms_logmnr.ddl_dict_tracking)
2.无限制条件,即用数据字典文件对要分析的日志文件所有内容做分析
execute dbms_logmnr.start_logmnr(DictFileName => '/u01/tanyunlin');
3.带限制条件,可以用scn号或时间做限制条件,也可组合使用
execute dbms_logmnr.start_logmnr(startTime => to_date('20070228100000','yyyy-mm-dd hh24:mi:ss'),
endTime => to_date('20070228150000','yyyy-mm-dd hh24:mi:ss'),DictFileName => 'G:/oracle/logs/dict.ora');
查看日志分析结果
col username for a8
col sql_redo for a60
select username,to_char(timestamp,'yyyymmdd hh24:mi:ss'),sql_redo from v$logmnr_contents where sql_redo like '%delete%';
结束LOGMINER
exec dbms_logmnr.end_logm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