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师原文:http://flychao88.iteye.com/blog/1977642
原文如下:
1. LFU类
1.1. LFU
1.1.1. 原理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算法根据数据的历史访问频率来淘汰数据,其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过去被访问多次,那么将来被访问的频率也更高”。
1.1.2. 实现
LFU的每个数据块都有一个引用计数,所有数据块按照引用计数排序,具有相同引用计数的数据块则按照时间排序。
具体实现如下:
1. 新加入数据插入到队列尾部(因为引用计数为1);
2. 队列中的数据被访问后,引用计数增加,队列重新排序;
3. 当需要淘汰数据时,将已经排序的列表最后的数据块删除。
1.1.3. 分析
l 命中率
一般情况下,LFU效率要优于LRU,且能够避免周期性或者偶发性的操作导致缓存命中率下降的问题。但LFU需要记录数据的历史访问记录,一旦数据访问模式改变,LFU需要更长时间来适用新的访问模式,即:LFU存在历史数据影响将来数据的“缓存污染”效用。
l 复杂度
需要维护一个队列记录所有数据的访问记录,每个数据都需要维护引用计数。
l 代价
需要记录所有数据的访问记录,内存消耗较高;需要基于引用计数排序,性能消耗较高。
1.2. LFU*
1.2.1. 原理
基于LFU的改进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只淘汰访问过一次的数据”。
1.2.2. 实现
LFU*数据缓存实现和LFU一样,不同的地方在于淘汰数据时,LFU*只淘汰引用计数为1的数据,且如果所有引用计数为1的数据大小之和都没有新加入的数据那么大,则不淘汰数据,新的数据也不缓存。
1.2.3. 分析
l 命中率
和LFU类似,但由于其不淘汰引用计数大于1的数据,则一旦访问模式改变,LFU*无法缓存新的数据,因此这个算法的应用场景比较有限。
l 复杂度
需要维护一个队列,记录引用计数为1的数据。
l 代价
相比LFU要低很多,不需要维护所有数据的历史访问记录,只需要维护引用次数为1的数据,也不需要排序。
1.3. LFU-Aging
1.3.1. 原理
基于LFU的改进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除了访问次数外,还要考虑访问时间”。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解决LFU缓存污染的问题。
1.3.2. 实现
虽然LFU-Aging考虑时间因素,但其算法并不直接记录数据的访问时间,而是通过平均引用计数来标识时间。
LFU-Aging在LFU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最大平均引用计数。当当前缓存中的数据“引用计数平均值”达到或者超过“最大平均引用计数”时,则将所有数据的引用计数都减少。减少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直接减为原来的一半,也可以减去固定的值等。
1.3.3. 分析
l 命中率
LFU-Aging的效率和LFU类似,当访问模式改变时,LFU-Aging能够更快的适用新的数据访问模式,效率要高。
l 复杂度
在LFU的基础上增加平均引用次数判断和处理。
l 代价
和LFU类似,当平均引用次数超过指定阈值(Aging)后,需要遍历访问列表。
1.4. LFU*-Aging
1.4.1. 原理
LFU*和LFU-Aging的合成体。
1.4.2. 实现
略。
1.4.3. 分析
l 命中率
和LFU-Aging类似。
l 复杂度
比LFU-Aging简单一些,不需要基于引用计数排序。
l 代价
比LFU-Aging少一些,不需要基于引用计数排序。
1.5. Window-LFU
1.5.1. 原理
Windows-LFU是LFU的一个改进版,差别在于Window-LFU并不记录所有数据的访问历史,而只是记录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访问历史,这就是Window的由来,基于这个原因,传统的LFU又被称为“Perfect-LFU”。
1.5.2. 实现
与LFU的实现基本相同,差别在于不需要记录所有数据的历史访问数据,而只记录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访问历史。具体实现如下:
1)记录了过去W个访问记录;
2)需要淘汰时,将W个访问记录按照LFU规则排序淘汰
举例如下:
假设历史访问记录长度设为9,缓存大小为3,图中不同颜色代表针对不同数据块的访问,同一颜色代表针对同一数据的多次访问。
样例1:黄色访问3次,蓝色和橘色都是两次,橘色更新,因此缓存黄色、橘色、蓝色三个数据块
样例2:绿色访问3次,蓝色两次,暗红两次,蓝色更新,因此缓存绿色、蓝色、暗红三个数据块
1.5.3. 分析
l 命中率
Window-LFU的命中率和LFU类似,但Window-LFU会根据数据的访问模式而变化,能够更快的适应新的数据访问模式,”缓存污染“问题不严重。
l 复杂度
需要维护一个队列,记录数据的访问流历史;需要排序。
l 代价
Window-LFU只记录一部分的访问历史记录,不需要记录所有的数据访问历史,因此内存消耗和排序消耗都比LFU要低。
1.6. LFU类算法对比
由于不同的访问模型导致命中率变化较大,此处对比仅基于理论定性分析,不做定量分析。
对比点 |
对比 |
命中率 |
Window-LFU/LFU-Aging > LFU*-Aging > LFU > LFU* |
复杂度 |
LFU-Aging > LFU> LFU*-Aging >Window-LFU > LFU* |
代价 |
LFU-Aging > LFU > Window-LFU > LFU*-Aging > LFU* |
**********************************原文结束,学习笔记开始***********************************************
没有用过这块,只看原理大概明白,网上找个例子
http://blog.csdn.net/definite_things/article/details/45705307
为了便于理解修改下,核心代码没变,只是增加输出字段,便于理解。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LFUAgingMap<K, V> extends HashMap<K, V>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MAX_SIZE = 3;
private int maxSize = DEFAULT_MAX_SIZE;
Map<K, HitRate> km = new HashMap<K, HitRate>();
public LFUAgingMap() {
this(DEFAULT_MAX_SIZE);
}
public LFUAgingMap(int maxSize) {
super(maxSize);
this.maxSize = maxSize;
}
@Override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V v = super.get(key);
if (v != null) {
HitRate hitRate = km.get(key);
hitRate.hitCount += 1;
hitRate.atime = System.nanoTime();
}
return v;
}
@Override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当要存入缓存大于预定范围时,要去掉最后一个。
while (km.size() >= maxSize) {
K k = getLFUAging();
km.remove(k);
this.remove(k);
}
V v = super.put(key, value);
//新缓存纪录次数为1,时间为当前时间。
km.put(key, new HitRate(key, 1, System.nanoTime()));
return v;
}
private K getLFUAging() {
HitRate min = Collections.min(km.values());
return min.key;
}
class HitRate implements Comparable<HitRate> {
public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void setKey(K key) {
this.key = key;
}
public Integer getHitCount() {
return hitCount;
}
public void setHitCount(Integer hitCount) {
this.hitCount = hitCount;
}
public Long getAtime() {
return atime;
}
public void setAtime(Long atime) {
this.atime = atime;
}
K key;
Integer hitCount; // 命中次数
Long atime; // 上次命中时间
public HitRate(K key, Integer hitCount, Long atime) {
this.key = key;
this.hitCount = hitCount;
this.atime = atime;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To(HitRate o) {
//先按照次数比较
int hr = hitCount.compareTo(o.hitCount);
//次数相同再按照访问时间比较
return hr != 0 ? hr : atime.compareTo(o.atim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s) throws Exception {
LFUAgingMap<String, String> cache = new LFUAgingMap<String, String>();
cache.put("a", "a");
cache.put("b", "b");
cache.put("c", "c");
//增加a的次数
cache.get("a");
cache.get("a");
cache.put("d", "d");
cache.get("d");
cache.get("c");
cache.put("e", "e");
for (String key : cache.keySet()) {
System.out.println("key:"+key+";count:"+cache.km.get(key).getHitCount()+";time:"+cache.km.get(key).getAtime());
}
}
}
输出结果如下:
分析下结果,默认缓存大小为3:
cache.put("a", "a");
cache.put("b", "b");
cache.put("c", "c");
此时缓存为abc,对应次数各为1
a:1
b:1
c:1
程序执行完
cache.get("a");
cache.get("a");
此时;变为:
a:3
b:1
c:1
继续执行: cache.put("d", "d");
cache.get("d");
cache.get("c");
此时缓存超过默认大小,根据规则,要删除一条,b,c次数相同,但是b的时间访问在前,所以删除b,
对应缓存值变为:
a:3
c:2
d:2
继续执行:
cache.put("e", "e");
此时有超出缓存默认大小,要删除一条,c,d次数相同,但是依据程序执行顺序d在前,c访问在后,所以删除d.,加入e.
对应缓存值变为:
a:3
c:2
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