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nux的QoS编程接口研究与分析(4)

2) RSVP支持的综合业务的两种基本类型

有保证业务:这种业务是,尽可能地仿真成一条专用虚电路。除了要根据TSpec参数的要求确保带宽的有效性外,它还可以用把一条路径里的不同网络部件的参数合并起来的方法来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固定的队列延迟

受控负载:这相当于“无负载条件下尽力而为服务”。因此,它比“尽力而为”服务更好,但是不能提供“有保证业务”所承诺的,具有严格固定队列延迟的服务。

对于“有保证业务”和受控负载,处理不同的(与类别无关)数据业务就象处理没有QoS的尽力而为数据业务那样。综合业务采用令牌筐模式来表征输入/输出排序算法。设计令牌筐是为了平滑输出的业务流,但不象泄露筐模式(也可以平滑输出的业务流),令牌筐模式允许数据突发、在短时间内维持更高的发送速率。

3) RSVP协议机制要点

每个路由器的预留资源是'软'的,即这些资源需要由接收端定期地刷新

RSVP不是传输协议,而是网络(控制)协议。作为这样的协议,它不传送数据,但是和TCP或者UDP的数据'流'是并行工作的

应用要求API详细说明数据流的需求,初始化预留资源请求,并且在发出初始化请求后,接收预留成功或失败的通知并贯穿于整个会话过程。为了更好地利用API,API也要包含那些描述在整个预留时间内的预留建立期间或之后,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出现问题的RSVP错误信息

根据接收端的情况来预留资源,是为了有效的接纳相当复杂的(组播)接收端组

在上行方向的业务复制点处组播预留资源混合在一起(仍然有不易理解的复杂算法在里面)

尽管RSVP业务可以通过不支持RSVP的路由器,但是这会在QoS'链'上产生一条'弱链路',于是,QoS'链'的服务质量降回到'尽力而为'的水平(即在这些链路上没有预留资源)

两种RSVP协议:一是纯RSVP,包含IP的46号协议(用于IP分组头的协议区),RSVP的分组头和有效负载封装在IP分组头里。封装在UDP里的RSVP把它的分组头放在UDP数据报里。下文将描述只支持纯RSVP的802协议,即'子网带宽管理'。

上面提到RSVP提供最高的IPQoS等级。应用可以请求高量化程度的QoS,以及具有最佳传输质量保证的QoS。这听上去似乎万无一失,可让我们感觉疑惑的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考虑其它问题。这是由于RSVP协议存在着复杂性和开销的价格问题,因而许多应用和网络的一些组成部分并不采用它。简单地说,RSVP缺少微调的方法,而DiffServ却可以提供这种方法。

 

2.1.2 DiffServ-优先级排列

 

差分服务提供一种简单粗略的方法对各种服务加以分类。不过用其它方法也可以,目前有两个每跳(PHBs)的标准,其中对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服务等级(业务类别)作了规定:

快速转发(EF):有一个单独的码点(DiffServ值)。EF可以把延迟和抖动减到最小,因而能提供总合服务质量的最高等级。任何超过服务范围(由本地服务策略决定)的业务被删除

保证转发(AF):有四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三个下降过程(总共有12个码点)。超过AF范围的业务不会象'业务范围内'的业务那样以尽可能高的概率传送出去。这意味着业务量有可能下降,但不是绝对的。

根据预定策略的标准,PHBs适用于网络入口的业务。业务在这点加以标记,然后根据这个标记进行路由指向,没有作标记的业务就放到了网络的出口。

DiffServ假定共享同一个网络边界的网络之间存在着服务等级协定(SLA)。SLA确定了策略标准和业务范围。按照SLA协议,业务会在网络出口接受监督,并得到平滑。任何在网络入口的超出范围的业务没有质量保证。(否则,按照SLA,要承担额外的成本。)

服务采用的协议机制在DS字节里是比特形式的,对IPv4是业务类别(TOS)的八位位组,对IPv6则是业务量类别的八位位组。

DiffServ对业务量优化的单一性同它本身的复杂性及强大的功能形成对比。当DiffServ利用RSVP的参数或特殊应用类别来标识和划分固定比特率(CBR)业务时,会形成具有严格定义的综合业务流,并直接指向具有固定带宽的通道。这样一来,资源库就能得到有效地共享,而且仍然可以提供可靠服务。

 

2.1.3 MPLS-标记交换

 

多协议标记交换在某些方面类似与DiffServ,因为它也在网络入口的边界处标记业务,而在出口没有标记。但与DiffServ(里的标记用于判别在路由器中的优先级)不同,MPLS的标记(20比特长的标签)是用于判别路由器的下一跳的。MPLS不是受控制的应用(它没有MPLS的API),也不含最终主机协议的成份。MPLS不象这里所描述的其它QoS协议,它只存在于路由器上。MPLS也独立于协议(即多协议),所以它可以和其它网络协议一同使用,而不仅仅是IP(象IPX,ATM,PPP,或帧中继),还能直接用在数据链路层上。

MPLS更多的是一个业务量工程协议,而不只是一个QoS协议。MPLS路由是为建立固定带宽通道,类似于ATM或帧中继的虚电路。作用是服务得到了改善,增加了更为灵活的服务种类,还有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控制。以上这些功能其它QoS协议也可提供。

MPLS简化了路由过程(减小开销,提高性能),同时增加了协议层迂回的灵活性。支持MPLS的路由器叫做标记交换路由器(LSR),它们如下工作:

在MPLS网络中第一跳的路由器上,该路由器根据目的地址(或根据本地策略所规定的报头中的其它信息)做出转发的决定,接着判别合适的标签值(标识着平衡等级转发类别-FEC)并把它贴在分组上,再转发给下一跳

在下一跳,路由器把这个标签值作为一个索引放入一张表里,这张表指明了下一跳以及一张新表。LSR再贴上新标签,把分组转发到下一跳。

标有MPLS分组的路径叫做标记交换路径(LSP)。在有了MPLS之后的一个想法是通过采用一个标签来判定下一跳,路由器的工作量会少一些并且能处理更多的简单交换。这个标签表示一条路由,再利用策略来分配标签,网络管理者能更精确地控制业务量工程。

标签的处理过程实际上要比上面所描述的复杂得多,因为标签能够被堆在一起(为的是MPLS可以在路由之中包含路由。另外,MPLS更为复杂的地方在于,为了确保各种标签含义的一致性,还要负责MPLS路由器之间标签的分布和管理。标签分布协议(LDP)是专为这一目的设计的,但不只有这一种可能性。

即使象标签分布这样的网络结构细节被强调再三,但对于大多数网络管理者来说,这些将是透明的。大多数网络管理者们更为关心的是策略管理,即判别何种标签用于何地,以及如何分布标签。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linux,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