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本土客户敏捷项目BA体验

 

        以前做Dev时,觉得BA的工作十分专业,也十分有章可循。那是一个非local client的敏捷项目,我们的BA基本上是工作在Story级别的。

 

        准备一组需要和客户确认的stories,画好lofi。如果lofi画的好,和客户讨论的时候,就进行的十分顺畅。因为好的lofi既确定了这个story的scope,又将之前讨论得到的客户的想法形象具体的反应出来,那么,讨论的范围和对象就十分确定,讨论也就十分有效率。

 

        敏捷最讲究第一时间获得反馈。经过上述讨论过程,客户对BA的story分析作出确认,我们就拿到了我们想要的反馈。而在这个story从开始开发到完成,反馈中确认下来的东西基本都不会改变。这是因为,一方面因为,story的开发时间比较短,另一方面客户对着lofi作出决定时对自己的需求十分明确。而story完成后,又会及时的展示给客户看,我们叫做showcase,即使需求有变化,也可以在showcase时即使抓住,作出反应。

 

        这样,通过不断的及时反馈,不论是开发团队,还是客户,都可以将可能的浪费降到最低。

 

        然而,如果客户是“agile不合作”的呢?“agile不合作”的表现有:

        一、对lofi没有任何意见

        客户觉得,lofi只是一个界面的示意图,而看不到lofi应该承载的功能示意和范围示意的用途。所以,在他们看来,也就没有对着Lofi讨论的意义。

        若是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也许可以纠正客户对Lofi的认识,而做为一个分布式的项目,通过电话会议,双方在电话的两端对着同一份lofi设计,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二、不参与showcase

        showcase是story完成后获取客户反馈的最有效的途径。既然客户没有Lofi阶段的思考,那showcase的时候,也就没有参照对象。说的直接一点,就是,客户对做好的story,心中既没有肯定意见,也没有否定意见。既然如此,客户也认为,showcase没有意义,所以也就不参与了。

        三、不配合收集final users的反馈

        敏捷很厉害的一招就是迭代式交付。迭代式交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好处:让客户尽可能早的得到可运行的软件,优先实现客户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尽可能早的得到final user的反馈,因为发现问题越早,修改代价越少。而客户则认为,反馈即是批评,若系统不完善,是绝对不能让用户接触到的,否则,第一印象不好的话,以后哪怕再怎么逐步完善,这个系统也是曾经被人批评过的。

 

        其实,“agile不合作”并不能说是错的。在本土客户所理解所熟悉的开发模式下,他们认为:

        一、自顶向下的功能模块划分比story好理解

        我只知道,我要这样一块功能,至于你们分解成什么形式去做,为什么非要我来确认?

        二、你们应该比我更熟悉我们要什么

        不要问我具体要什么东西,我只知道我的目的和我需要的功能的大概描述,你们不是有领域专家么?给我点建议,我一定乐意采纳。

        三、UE设计完全是开发团队的事

        为什么拿着图来问我,是不是同意页面分成这样几个功能区?为什么要问我,是不是同意这样的设计风格?这不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样一来,最初接触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找不到有效的工作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本土客户敏捷项目BA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