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匈牙利算法,= =!
第一次写,搞了半天才明白这个算法
主要是构图:将每一行当成一个点,构成集合X, 每一列也当成一个点,构成集合Y;每一个障碍物的位置坐标将集合X与集合Y中的点连接起来,也就是将每一个障碍物作为连接节点的边。这样可以轻易的得出本题是一个最小点覆盖的问题
又有一个定理是
König定理:最小覆盖点数==最大匹配数
证明:
首先,我们要抓住二分图最大匹配后图的特点,此时,不存在增广路。如下图所示,该图为不完整的最大匹配后的二分图:
红点为匹配点,蓝点为未匹配点。
对于一个点而言,他所连接的点有这三种情况:
1、只连接了红点;
2、只连接了蓝点;
3、连接了红点和蓝点。
在上面的图中,x与y是所连接的边是匹配边。x连接了红点和蓝点,这个时候,y所连接的点一定没有蓝点,如果有,就是一条新的增广路,那么该图就不是最大匹配图了。
另一天更明显,就是在最大匹配图中 不会出现一条边同时连接着两个蓝点。
那么,对于一条边而言,只有两种情况:
1、两端的点是红点;
2、两端的点一点是红色,一点是蓝色。
可知,一条边上,一定有红点,那么,我们就选择红点作为覆盖点。
对于上面的匹配边xy,我们无论是选择x还是y都可以覆盖xy这条边,但是对于图中的蓝点而言,只能选择x作为覆盖点去覆盖那条边,这样,我们就选择x作为覆盖点,它所覆盖的边中,既包括了与他相连的那些蓝点的边,也包括了xy这条匹配边。因为y点没有蓝色连接点,所以,y不是必须选择的覆盖点,它与那些红点相连的边都可以选择那些红点来覆盖边。所以,对于一条匹配边而言,我们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点就可以覆盖完整个二分图里的边了。
所以最小覆盖点数等于最大匹配。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dlib>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cmath>
#include <stack>
#include <string>
#include <queue>
#include <vector>
#include <algorithm>
#define N 505
#define ll long long
#define MAX 0x3f3f3f3f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 m, k, Map[N][N], link[N];
bool vis[N];
bool dfs(int u){
int i;
for (i = 1; i <= n; i++){
if (!vis[i] && Map[u][i]){
vis[i] = true;
if (link[i] == -1 || dfs(link[i])){
link[i] = u;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int main(){
#ifndef ONLINE_JUDGE
freopen("1.txt", "r", stdin);
#endif
while(~scanf("%d%d", &n, &k)){
int i, j, t1, t2, s;
memset(Map, 0, sizeof(Map));
for (i = 0; i < k; i++){
scanf("%d%d", &t1, &t2);
Map[t1][t2] = 1;
}
memset(link, -1, sizeof(link));
s = 0;
for (i = 1; i <= n; i++){
memset(vis, 0, sizeof(vis));
if (dfs(i)){
s++;
}
}
cout << s << endl;
}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