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笔记(5 COMPOSITE & DECORATOR)

设计模式笔记(5 COMPOSITE & DECORATOR)


COMPOSITE(组合)
适用性:
1.想表示对象的部分整体层次结构
2.希望用户忽略组合对象和单个对象的不同。

思考:
组合模式的所有组件应该具备同一个接口。一直感觉,这种组合是一种递归组合的概念。所有的组件,按照树的结构组织起来,树的叶结点行为可能和中间结点的行为并不一致,这看上去违背了Liskov原则,似乎是一个容易引起迷惑的地方。
树的叶结点可能并不能增加子结点,删除子结点的行为也可能失败。而一个中间结点则可能不具备一些叶结点才具备的具体功能。用户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平衡。
我对
COMPOSITE的理解可以概括成组件的递归组合。这个概括过于简短,我不确定是否确实抓住了这个模式的本质,还是我过于缺乏理解。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问题的话,那么,GUI系统的 嵌套 窗口对象可算是典型的COMPOSITE模式了。

DECORATOR(装饰)
适用性:
1.在不影响其他同类对象的情况下,给某个对象透明的增加一些额外的功能。

思考:
考虑重载某个虚方法,并且,在这个方法中调用父类的重载方法。派生类的方法对父类的方法进行了“修饰”。这种方法依赖于类的派生。
考虑一个接口A,和实现了该接口的一系列的类,以及实例。现在,有一个装饰类,也实现了接口A,并且,持有一个到其他实例的指针:
Interface A;
class Decorator : public A{
A * instance;
//实现接口A,在相关方法中调用instance的同名方法。
};
我们看到,只要在
Decorator实现的A接口的方法中,在调用instance的同名方法前后增加一些功能,就可以起到改变instance行为的效果。
和Strategy的区别在于:
Strategy是一种有扰的设计,要求设计的类本身具备策略调整能力。而Decorator并不要求设计类时考虑支持 Decorator
前面讨论的都是为对象增强能力,属于动态范围。其实,在GP横行今天,C++中完全有了作用在静态类型上的 Decorator模式的可能。当然,这种模式不需要修饰类和被修饰类之间具备相同的Interface,而是修饰某个Concept了:
template<typename T>
struct Decorator : T
{
  void foo(){
    ...
    T::foo();
    ...
    }
};
避免了大量的子类化T。而且,这个 Decorator和最初提到的虚函数重载,如此的神似呢,只不过目的和范围有所变化了。子类化不具备扩展性,一个排生类只能修饰一个基类,而模版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c,Decorator,Class,扩展,inter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