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stair讲座的几点感受:纠正对敏捷方法的误解

今天去参加UMLChina组织的一个Alistair Cockburn( http://alistair.cockburn.us/)见面会,本来是想到现场见一下潘加宇然后开溜的,但进入现场看到莫映、前同事Robert,索性多听一会儿。因为Alistair在敏捷开发方面比较有经验,再加上演讲时生动的身体语言,听起来倒也有意思。边听边验证自己对敏捷的理解,发现原来自己对敏捷是有误解的,这和自己缺少实践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加深对敏捷的理解
从前的理解一:敏捷开发是先做再说,前期别考虑那么多。
现在的理解:任何开发,包括敏捷方法在内,都应该有较强的预见性,这样才能在后期遇到问题时,能够策略性地了解情况,让变化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更好地利用好敏捷开发;

从前的理解二:敏捷已经有了很好的规则,按照这些步骤去做就好。
现在的理解:敏捷是没有规划的,相对于传统的重型方法,敏捷最关注的是人,人是有规则的吗?敏捷只所以给人有规则的印象,是因为前期大师们提出了一些思想,但做个比喻,将对敏捷开发的理解分为三个等级,大师们已经到了第三级,而我们普通开发人员还在第一级,于是误解由此产生——将大师的每句话都理解为规则;

从前的理解三:判断一个项目团队是否敏捷,看他们制定了哪些制度。
现在的理解:因为敏捷关注的是人,所以看一个团队是否应用了敏捷方法,最重要的是看他们团队之间的沟通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沟通顺畅,多反省,多总结,那么十有八九,这个团队是敏捷的;

从前的理解四:敏捷需要很少的流程、文档与合同,这些耗时的东西都可省略。
现在的理解:不仅不能省略,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去加强。即使在敏捷宣言的四个原则里也没有谈到省略这些东西,只是说有更好的方法选择,这些规程性的东西是知识延续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不能丢。只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不要过于关注这些东西,要把精力放在人的上面。

在会后Helena找到Alistair谈及CSDN的国外专家博客翻译计划时,他表示出了很大的兴趣,有意和Matin Flower一道在CSDN安家,这倒也是今天参会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收获。

不是冤家不聚头
比较有意思是今天还碰到了两个冤家,正应了那句“不是冤家不聚头”,而且还碰到了两个。一个是因为在Blog里翻译了InfoQ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本其网站上所提的书籍,并说有需要的可以直接和我联系我邮件给他即可,被InfoQ的编辑发现,要求让需要的人直接去其网站上下载。呵呵,来回了几次邮件,因此认识,今天有缘相见,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虽然我是一脸赔笑。另外是因为在《程序员2005精华本》上“非法”使用了一位朋友的文章,后来结算稿费的时候没有及时处理,被此友鄙视异常,虽然辗转几次已经解决,但已经在其心中留下“阴影”,今天相见,哈哈大笑,相约下次稿费结算一定要“稳、准、快”。(解释一点:因为《精华本》是走的书的出版路线,稿费一般要比杂志迟三五个月左右,这也是导致此友未及时收到稿费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办事效率太低!)

让批评成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附注一点收到读者对《开源大本营》反馈的感受:陆续收到一些朋友对《开源大本营》的反馈,不论是在新闻还是在论坛里,有鼓励也有批评,每看到一条批评,心里就失落与愧疚一分。但也是值得欣喜的地方,毕竟表示有人对这件事情在关注。有位朋友在所发的《开源大本营》的新闻里直接点名批评,“霍泰稳不称职,把一个好题材做成了鸡肋,还在博客上为自己开脱”,其实我又哪为在自己开脱,呵呵,郁闷。从刚开始的忐忑不安,再看过读者后的面红耳赤不敢出门,再到现在厚着脸皮接受批评,已经走过了一个三步曲,期待自己能够挺过这一段时间,也期待能够收到更多朋友的反馈,也期待收到更多有益的批评。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捷,敏捷开发,Blog,文档,语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