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

一条长长的光缆,从武汉长江二桥一直拉到月湖桥,将二桥钢索旁光纤传感器的实时监测结果输送到月湖桥检测中心,这是昨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的研发成果。28日,在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中心实验室,姜德生教授现场示范了桥梁负荷演示模型,一旦桥身超载,电脑显示器上的柱状图马上敏感地上蹿。  在晴川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以及在建的天兴洲大桥上,在武汉过江隧道里,姜德生研发的光纤传感器存在于我们城市的脉搏里。  

【科研】光纤传感技术首创“中国制造”   

光纤传感器是世界最前沿的检测科技,桥梁、大坝、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长期安全检测都使用该技术。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美国的光纤公司垄断全球光纤光栅传感器核心技术和市场,不仅售价奇高,更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  姜德生经过多年努力,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光纤光栅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打破了美国MOI公司的全球性垄断,并使之迅速产业化。  2002年,姜德生发明光纤光栅火灾报警技术,打破了英国学者发明、垄断全球20多年的光纤拉曼火灾报警技术。2006年6月,全国最长、世界第二的公路隧道---陕西秦岭终南山隧道火灾报警系统面向国际公开招标。在与国外知名厂商的竞争中,武汉理工光科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探测系统作为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举中标。  姜德生的最新研究未来还可能进入我们体内:一根直径9微米,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二十分之一的光纤传感器,上面有若干个直径约1微米的小孔,传感器通过针头注射入人体,可实时检测人体多项健康参数。  

【生活】学院最土的领导  

姜德生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从小在汉口二曜路长大,在武汉六中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1968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到公安县务农,随后被招工到光化水泥厂当工人。1972年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到湖北建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硅酸盐专业学习水泥制造。  一年多的学习后他被学校送到外校师资班进修,此时开始向物理转行。姜德生笑称,自己没什么学历教育,进修结束后就被留校搞教学科研。“我原来还爱好下象棋,但搞科研后也就忙得没爱好了。”他说,现在只是偶尔和同事们下下围棋,打打乒乓球。  他的同事徐一?说,搞科研前姜教授还拿过学校的象棋冠军,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上,“他不抽烟,现在也不喝酒,不会开车,舞也不跳,是学院最土的领导”。  

【教书】学生论文至少改三遍  

每天早上8点姜德生准时从教工宿舍赶到实验室,晚上6点半到7点最后一个离开,这就是他一天的“时间表”。科研之外他还坚持给研究生开设《光纤传感技术》、《智能材料》两门课,现已有100多名硕士、博士从其门下毕业。  “我现在带的硕博生有几十人,他们的论文我至少要改三遍。”姜德生说,为了保证论文质量,他要求学生不要集中给他审阅。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让姜德生“身体已有许多毛病”。武汉理工光科总工程师程志煜说,姜德生心脏不好,靠药物维持,有时手握不住笔,写出的字多也是横七竖八,有时需要他帮忙给别人讲清楚。  姜德生今年58岁,原本计划60岁退休,当选院士后看来还要多干几年了。对于院士本身的评选和荣耀,他只是说“我从来就没想过要评院士,老师的本分主要是教学生、搞研究”。  

【简历】姜德生院士,1949年3月生,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我国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的创建者,我国最早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者之一。


导师_第1张图片



胜在交叉

姜德生教授经常给他的研究团队和学生讲,光纤传感技术涉及材料、物理、化学、机电、信息等多个学科,这就决定了我们 所从事的研究开发工作,必须实施多学科交叉,否则难以取得重要的创新成果就单个学科而言,比我们研究实力、技术实力强的单位或个人有很多,我们只有在涉 及光纤传感技术的各个学科之间做好融合贯通,才能在单个学科条件不如人的情况下,在整体、综合的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占据优势,取得成功。

学科交叉,无疑是姜德生教授的取胜之道。

自“八五”以来,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姜德生教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科的辐射带动 作用,开始瞄准与材料学、土木工程、信息科学﹑计算机应用和生物技术等学科进行相互交叉,并逐步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增强了自己的技术特色,发展了新的优 势学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

成于创新,立于应用,胜在交叉。非凡的成就使姜德生教授站在了光纤传感技术的制高点上,引领着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创新永无止境。”这是姜德生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他,依然恪守着这一理念,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实现着不断进取、不断超越。

你可能感兴趣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