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了一些用非递归实现先序中序后序遍历二叉树的代码,都很混乱,while、if各种组合嵌套使用,逻辑十分不清晰,把我也搞懵了。想了大半天,写了大半天,突然开了窍
,实际上二叉树的这三种遍历在逻辑上是十分清晰的,所以才可以用递归实现的那么简洁。既然逻辑如此清晰,那么用非递归实现也应该是清晰的。
自认为自己的代码比网上搜到的那些都清晰得多,好理解得多。
稍微解释一下:
先序遍历。将根节点入栈,考察当前节点(即栈顶节点),先访问当前节点,然后将其出栈(已经访问过,不再需要保留),然后先将其右孩子入栈,再将其左孩子入栈(这个顺
序是为了让左孩子位于右孩子上面,以便左孩子的访问先于右孩子;当然如果某个孩子为空,就不用入栈了)。如果栈非空就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栈空为止,结束算法。
中序遍历。将根节点入栈,考察当前节点(即栈顶节点),如果其左孩子未被访问过(有标记),则将其左孩子入栈,否则访问当前节点并将其出栈,再将右孩子入栈。如果栈非
空就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栈空为止,结束算法。
后序遍历。将根节点入栈,考察当前节点(即栈顶节点),如果其左孩子未被访问过,则将其左孩子入栈,否则如果其右孩子未被访问过,则将其右孩子入栈,如果都已经访问过
,则访问其自身,并将其出栈。如果栈非空就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栈空为止,结束算法。
其实,这只不过是保证了先序中序后序三种遍历的定义。对于先序,保证任意一个节点先于其左右孩子被访问,还要保证其左孩子先于右孩子被访问。对于中序,保证任意一个节
点,其左孩子先于它被访问,右孩子晚于它被访问。对于后序,保证任意一个节点的左孩子右孩子都先于它被访问,其中左孩子先于右孩子被访问。如是而已。
代码里应该体现得比较清楚。这里不光给出了非递归版本,也给出了递归版本。
在网上看了一些用非递归实现先序中序后序遍历二叉树的代码,都很混乱,while、if各种组合嵌套使用,逻辑十分不清晰,把我也搞懵了。想了大半天,写了大半天,突然开了窍
,实际上二叉树的这三种遍历在逻辑上是十分清晰的,所以才可以用递归实现的那么简洁。既然逻辑如此清晰,那么用非递归实现也应该是清晰的。
自认为自己的代码比网上搜到的那些都清晰得多,好理解得多。
稍微解释一下:
先序遍历。将根节点入栈,考察当前节点(即栈顶节点),先访问当前节点,然后将其出栈(已经访问过,不再需要保留),然后先将其右孩子入栈,再将其左孩子入栈(这个顺
序是为了让左孩子位于右孩子上面,以便左孩子的访问先于右孩子;当然如果某个孩子为空,就不用入栈了)。如果栈非空就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栈空为止,结束算法。
中序遍历。将根节点入栈,考察当前节点(即栈顶节点),如果其左孩子未被访问过(有标记),则将其左孩子入栈,否则访问当前节点并将其出栈,再将右孩子入栈。如果栈非
空就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栈空为止,结束算法。
后序遍历。将根节点入栈,考察当前节点(即栈顶节点),如果其左孩子未被访问过,则将其左孩子入栈,否则如果其右孩子未被访问过,则将其右孩子入栈,如果都已经访问过
,则访问其自身,并将其出栈。如果栈非空就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栈空为止,结束算法。
其实,这只不过是保证了先序中序后序三种遍历的定义。对于先序,保证任意一个节点先于其左右孩子被访问,还要保证其左孩子先于右孩子被访问。对于中序,保证任意一个节
点,其左孩子先于它被访问,右孩子晚于它被访问。对于后序,保证任意一个节点的左孩子右孩子都先于它被访问,其中左孩子先于右孩子被访问。如是而已。
代码里应该体现得比较清楚。这里不光给出了非递归版本,也给出了递归版本。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ack>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TreeNode
{
int data;
TreeNode* left;
TreeNode* right;
int flag;
};
typedef TreeNode *TreePtr;
TreePtr CreateTree()
{
TreePtr root = new TreeNode;
cout<<"input the data :\n";
int n;
cin>>n;
if (n == -1)
{
return NULL;
}
else
{
root->data = n;
root->flag = 0;
root->left = CreateTree();
root->right = CreateTree();
}
return root;
}
void PreOrderRecursion(TreePtr p)
{
if (p == NULL)
{
return;
}
cout<<p->data<<" ";
PreOrderRecursion(p->left);
PreOrderRecursion(p->right);
}
void InOrderRecursion(TreePtr p)
{
if (p == NULL)
{
return;
}
InOrderRecursion(p->left);
cout<<p->data<<" ";
InOrderRecursion(p->right);
}
void PostOrderRecursion(TreePtr p)
{
if (p == NULL)
{
return;
}
PostOrderRecursion(p->left);
PostOrderRecursion(p->right);
cout<<p->data<<" ";
}
void PreOrderNoRecursion(TreePtr p)
{
cout<<"PreOrderNoRecursion\n";
stack<TreeNode> stk;
TreeNode t = *p;
stk.push(t);
while (!stk.empty())
{
t = stk.top();
stk.pop();
cout<<t.data<<" ";
if (t.right != NULL)
{
stk.push((*t.right));
}
if (t.left != NULL)
{
stk.push((*t.left));
}
}
}
void InOrderNoRecursion(TreePtr p)
{
cout<<"InOrderNoRecursion\n";
stack<TreeNode> stk;
TreeNode t = *p;
stk.push(t);
while (!stk.empty())
{
if (stk.top().flag == 0)
{
stk.top().flag++;
if (stk.top().left != NULL)
{
stk.push(*(stk.top().left));
}
}
else
{
t = stk.top();
stk.pop();
cout<<t.data<<" ";
if (t.right != NULL)
{
stk.push(*(t.right));
}
}
}
}
void PostOrderNoRecursion(TreePtr p)
{
cout<<"PostOrderNoRecursion\n";
stack<TreeNode> stk;
TreeNode t = *p;
stk.push(t);
while (!stk.empty())
{
if (stk.top().flag == 0)
{
stk.top().flag++;
if (stk.top().left != NULL)
{
stk.push(*(stk.top().left));
}
}
else if (stk.top().flag == 1)
{
stk.top().flag++;
if (stk.top().right != NULL)
{
stk.push(*(stk.top().right));
}
}
else
{
cout<<stk.top().data<<" ";
stk.pop();
}
}
}
int main()
{
TreePtr t = CreateTree();
cout<<"PreOrderRecursion\n";
PreOrderRecursion(t);
cout<<"\n";
cout<<"InOrderRecursion\n";
InOrderRecursion(t);
cout<<"\n";
cout<<"PostOrderRecursion\n";
PostOrderRecursion(t);
cout<<"\n";
PreOrderNoRecursion(t);
cout<<"\n";
InOrderNoRecursion(t);
cout<<"\n";
PostOrderNoRecursion(t);
cout<<"\n";
}
转自:http://www.sunhongfeng.com/2010/11/bintree_pre_in_pos/
另一篇
1.先序遍历
从递归说起
递归算法非常的简单。先访问跟节点,然后访问左节点,再访问右节点。如果不用递归,那该怎么做呢?仔细看一下递归程序,就会发现,其实每次都是走树的左分支(left),直到左子树为空,然后开始从递归的最深处返回,然后开始恢复递归现场,访问右子树。
其实过程很简单:一直往左走 root->left->left->left...->null,由于是先序遍历,因此一遇到节点,便需要立即访问;由于一直走到最左边后,需要逐步返回到父节点访问右节点,因此必须有一个措施能够对节点序列回溯。有两个办法:
1.用栈记忆:在访问途中将依次遇到的节点保存下来。由于节点出现次序与恢复次序是反序的,因此是一个先进后出结构,需要用栈。
使用栈记忆的实现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模拟递归的实现效果,跟LX讨论的,第二个版本是直接模拟递归。
2.节点增加指向父节点的指针:通过指向父节点的指针来回溯(后来发现还要需要增加一个访问标志,来指示节点是否已经被访问,不知道可不可以不用标志直接实现回溯?想了一下,如果不用这个标志位,回溯的过程会繁琐很多。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
(还有其他办法可以回溯么?)
这3个算法伪代码如下,没有测试过。
先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用栈实现,版本1
preOrder1每次都将遇到的节点压入栈,当左子树遍历完毕后才从栈中弹出最后一个访问的节点,访问其右子树。在同一层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节点压入栈,因此栈的大小空间为O(h),h为二叉树高度。时间方面,每个节点都被压入栈一次,弹出栈一次,访问一次,复杂度为O(n)
先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用栈实现,版本2
preOrder2每次将节点压入栈,然后弹出,压右子树,再压入左子树,在遍历过程中,遍历序列的右节点依次被存入栈,左节点逐次被访问。同一时刻,栈中元素为m-1个右节点和1个最左节点,最高为h。所以空间也为O(h);每个节点同样被压栈一次,弹栈一次,访问一次,时间复杂度O(n)
先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不用栈,增加指向父节点的指针
preOrder3的关键在于回溯。为了回溯增加指向父亲节点的指针,以及是否已经访问的标志位,对比preOrder1与preOrder2,但增加的空间复杂度为O(n)。时间方面,每个节点被访问一次。但是,当由叶子节点跳到下一个要访问的节点时,需要先回溯至父亲节点,再判断是否存在没有被访问过的右子树,如果没有,则继续回溯,直至找到一颗没有被访问过的右子树,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时间。每个叶子节点的回溯需要O(h)时间复杂度,叶子节点最多为(2^(h-1)),因此回溯花费的上限为O(h*(2^(h-1))。这个上限应该可以缩小。preOrder3唯一的好处是不需要额外的数据结构-栈。
2.中序遍历
根据上面的先序遍历,可以类似的构造出中序遍历的三种方式。仔细想一下,只有第一种方法改过来时最方便的。需要的改动仅仅调换一下节点访问的次序,先序是先访问,再入栈;而中序则是先入栈,弹栈后再访问。伪代码如下。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同先序一致。
第二个用栈的版本却并不乐观。preOrder2能够很好的执行的原因是,将左右节点压入栈后,根节点就再也用不着了;而中序和后序却不一样,左右节点入栈后,根节点后面还需要访问。因此三个节点都要入栈,而且入栈的先后顺序必须为:右节点,根节点,左节点。但是,当入栈以后,根节点与其左右子树的节点就分不清楚了。因此必须引入一个标志位,表示 是否已经将该节点的左右子树入栈了。每次入栈时,根节点标志位为true,左右子树标志位为false。
伪代码如下:
对比先序遍历,这个算法需要额外的增加O(n)的标志位空间。另外,栈空间也扩大,因为每次压栈的时候都压入根节点与左右节点,因此栈空间为O(n)。时间复杂度方面,每个节点压栈两次,作为子节点压栈一次,作为根节点压栈一次,弹栈也是两次。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这个方法效率都不及InOrder1。
至于不用栈来实现中序遍历。头晕了,暂时不想了。后面再来完善。还有后序遍历,貌似更复杂。对了,还有个层序遍历。再写一篇吧。头都大了。
9.8续
中序遍历的第三个非递归版本:采用指向父节点的指针回溯。这个与先序遍历是非常类似的,不同之处在于,先序遍历只要一遇到节点,那么没有被访问那么立即访问,访问完毕后尝试向左走,如果左孩子补课访问,则尝试右边走,如果左右皆不可访问,则回溯;中序遍历是先尝试向左走,一直到左边不通后访问当前节点,然后尝试向右走,右边不通,则回溯。(这里不通的意思是:节点不为空,且没有被访问过)
这个算法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与第3个先序遍历的版本是一样的。
3.后序遍历
从直觉上来说,后序遍历对比中序遍历难度要增大很多。因为中序遍历节点序列有一点的连续性,而后续遍历则感觉有一定的跳跃性。先左,再右,最后才中间节点;访问左子树后,需要跳转到右子树,右子树访问完毕了再回溯至根节点并访问之。这种序列的不连续造成实现前面先序与中序类似的第1个与第3个版本比较困难。但是按照第2个思想,直接来模拟递归还是非常容易的。如下:
和中序遍历的第2个版本比较,仅仅只是把左孩子入栈和根节点入栈顺序调换一下;这种差别就跟递归版本的中序与后序一样。
4.层序遍历
这个很简单,就不说老。
小结一下:
用栈来实现比增加指向父节点指针回溯更方便;
采用第一个思想,就是跟踪指针移动 用栈保存中间结果的实现方式,先序与中序难度一致,后序很困难。先序与中序只需要修改一下访问的位置即可。
采用第二个思想,直接用栈来模拟递归,先序非常简单;而中序与后序难度一致。先序简单是因为节点可以直接访问,访问完毕后无需记录。而中序与后序时,节点在弹栈后还不能立即访问,还需要等其他节点访问完毕后才能访问,因此节点需要设置标志位来判定,因此需要额外的O(n)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