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如下: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345235&PostID=42964165
标题有点大,就不列了。
作者:姚文嚼字
导语:如果你问,现行高考制度是否需要改革,90%以上的人回答都会是肯定的;但如果你再问,在现行政治制度下高考改革是否可行,恐怕就没几个人敢肯定了。这里,笔者就是要斗胆提出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如何进行高考改革的方案。简单说,在目前中国,高考绝不能取消,但高考指挥棒必须做180度反转。
现行的高考制度拯救了一代人,同时也毁掉了一代人
没有创新,一切都是浮云
与文革时将“知识青年”发配“上山下乡”相比,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可以说是拯救了一代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察,现行的高考制度则同时又是毁掉了一代人。
为什么说现行的高考制度同时又是毁掉了一代人?因为现行的教育制度特别是高考指挥棒,不但扭曲了现代教育的价值观,而且可以说完全指错了方向——南辕北辙。
众所周知,中国的八股教育,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目的,但事实证明,它是以戕害全体中国人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为代价的。所以说,它是反智甚至是反人性的垃圾教育体制,因而被现代化的洪流所无情淘汰。说白了,统治者之所以要实行八股考试,目的就是要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目的。而这个思想和认识,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不幸的是,几百年过去了,历史的车轮仿佛倒转了似的,变相的八股考试又粉墨登场了。我们且不说政治一类考试绝对不能有自己的个人见解(这里也不准备谈该不该取消政治考试问题),就是历史、语文这类考试,你也必须遵循“主旋律原则”。什么事“主旋律原则”?以语文作文为例,假如试题给出了“小悦悦事件”的材料让你作文,无论你怎么写,最后你必须从第19个人救起小悦悦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光辉”,因而感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积极主题!否则,假如你胆敢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得出相反的结论,那自有“零分作文”在等着你——你也活该被这个盛世淘汰。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不能照搬美英等西方国家诸如将中小学成绩作为高考录取参数,也不能将中小学校长或教师的推荐作为高考录取参数,更不宜实行各高校自主招生等被世界证明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成功模式,当然更不能将社会上某一机构的成果或特长认证作为高考录取的参数,一切皆因在缺乏真正权力监督的体制下,诚信缺失必然导致腐败的更加肆无忌惮。所以,不得已,我们采取的是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高强度高难度题海疲劳战术。这种战术的唯一功绩,就是通过大量的高强度题海,将芸芸学子折磨到身心疲惫心力交瘁奄奄一息,然后再将伤痕累累的幸存者作为最后的胜者“择优录取”。这很像动物世界里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厮杀以及同类之间为争夺领地或交配权的血腥争斗。通过高考指挥棒这样错误的导向,于是我们发现,广大考生生理上的表现就是因严重缺乏睡眠缺乏休息缺乏娱乐缺乏运动而导致的失眠、神经衰弱甚至于精神失常;病理上的表现就是脑细胞的大量死亡;社会学意义上的表现就是全民几乎全部丧失创新能力,成了一块块具有海量记忆的硬盘。
说高考指挥棒已经伸入幼儿园,一点也不夸张。可以说,如今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一切行为都是在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转。比如幼儿园,按说儿童的天性是好奇与探究,但如今的幼儿园则动辄就背着被那,死记硬背从娃娃就抓起了。总之,许多教师甚至家长认为,不多记多背就会“输在起跑线”上。许多人似乎认为,只要比别的孩子多记几个生字单词,将来考上好大学的几率就会多几分胜算。
小学教育也是如此。比如语文教学,教师硬是要将每一篇活生生的课文从主题到中心思想到时代背景到写作特点到修辞手段到历史价值到现实意义…一直肢解个支离破碎。这种教学思路,你就是拿来一座维纳斯雕像,教师也会像兽医解剖动物一样企图将其五脏六腑剖出来一一分析。于是,一篇优美文字的文章,终于以浓郁的血腥味“熏陶”到学生呕吐不止。
中国的教育当局们,仿佛与“花朵”们有深仇大恨似的,他们极尽绞杀孩子们的脑细胞为能事!你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就用大量的八股教育来培养、积聚你对该门课程的仇恨;你说创新思维才是一个人将来成功的重要素质,他们就用不断加码的高难度习题和大量死记硬背的一大堆概念数据来刁难你,使你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睡眠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喘息;你说实验、实践才是培养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他们就将实验、实践类课程排斥在高考考查范围之外,于是就造成事实上的形同虚设…于是,最终我们培养出了大量的学士、硕士、博士,但他们大多数只能装腔作势,因为,他们除了大脑里有海量的记忆之外,几乎没有了丝毫的创新细胞!
试问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正常的答案似乎是:提起学生对其所教授的该门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探求知识以及启发创新思维,最后才是教授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但如今的中国教师是如何做的呢?答案几乎正好相反!他们将传授知识放在第一位,而这种传授又是“填鸭”式的。为了达到填鸭式教授,不惜采取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总之一句话就是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扼杀学生创新思维为代价。于是有人就调侃道:中国的教师,什么时候将讲课讲到学生对该门课程呕吐了,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往往形成于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时期。很难想象,当一个人中小学时期始终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中,丝毫没有创新氛围与锻炼,甚至成了死记硬背的“书呆子”,等到他上大学之后会突然“豁然开朗”起来!所以说,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时期,错过这个重要时期,就会像一棵长成的“歪脖子树”,或一颗煮熟的鸡蛋,发生了不可逆的定型。
丧失了创新能力,你可以将电脑软硬件学的精通,但你永远研发不出CPU或Windows;丧失了创新能力,你可以做一个高级打工者,但永远不可能做一名成功创业者;丧失了创新能力,你可以做世界加工厂,但永远也没有资格技术垄断……
丧失了创新能力,怎么能出大师?丧失了创新能力,怎么可能获诺奖?丧失了创新能力,有什么理由拒绝做世界加工厂?丧失了创新能力,企业哪来的竞争力,怎么能持续发展?企业都艰于生存,职工有什么理由不下岗?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企业要你何用?缺乏创新能力的年轻人,你凭什么去成功创业?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科技落后,中国人获不了诺奖,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学生毕业创业成功率低,甚至于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万恶的高考制度摧毁了一代人的创新能力所致。
高考指挥棒,指向死胡同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怎么混账怎么来
一个人的正常成长规律,以中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的成长看,学习强度应该是由宽松到紧张的一个逐渐过渡,因为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发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脆弱到强健的过程,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莫不如此,这就像一颗幼芽到大树的成长过程一样。参考西方等先进国家的教育也莫不遵循这一规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先进国家,他们的中小学生相对来说是比较悠闲的,而他们的大学生们,却是整日一头扎进图书馆或实验室中。
反观我们的教育,则正好相反。中小学这个大脑和身体发育最稚嫩最脆弱的时期,学生的负担最重,睡眠最少,而一旦上了大学,则许多人反而彻底放松,许多人不是打麻将就是打扑克,高级点的,也不过打打游戏而已。
当然,出现这种该用功不用功甚至彻底放松的“游戏大学”现象,正是因为从小的高强度学习导致了对于知识的厌烦甚至仇恨所致。
所以说,难度越来越高的高考试题,直接导致学生超时学习、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大脑僵化的恶果。有许多学生,过早地出现了只有中老年人才特有的失眠、神经衰弱症等现象。当然,关键的问题是扼杀了孩子探索创新的天性和对于未知领域的天然探究兴趣。据说,中国小学五年级数学的难度,相当于英国初中二年级,但创新能力,则恰成反比。
尽管如此,我们的考生仍然跟不上教育工作者的脚步。比如,2010年高考试题,就有号称“数学帝”的教师出了“史上最难的江苏高考数学卷”。据说许多女生从考场出来抱头痛哭,有的男生则呆立在校门外失神!有学生不无幽默地说,中学阶段就是一个人脑细胞死亡的高峰期。
这种高难度超负荷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厌学甚至是对知识的仇恨。网上流传的多所中学学生高考结束后集体大规模地撕书的行为,就是最好的例证。
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众所周知,这里不再展开详细论述,简单概括如下:
1、教学内容高难度化。与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教学内容难度提高了数倍。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高考设计不得已采取了“试卷难度淘汰”模式。所谓“试卷难度淘汰”模式,就是以不断加大试卷难度,来达到“择优”的目的。但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甚至牺牲学生身心健康最终导致牺牲学生创新思维为代价。现行教育体制将“数奥”引入小学,大学内容提前下放高中等现象,直接导致学生整日为难题怪题苦于奔命。比如大学教授做不出小学生数学题的例子就屡见不鲜;许多学校,连小学生中午都被布置了家庭作业!
当测试学生的死记硬背功夫和是否埋头于题海大战成为高考检测的唯一目标的时候,谁还有时间发展自己的阅读爱好写作爱好无线电爱好电脑编程爱好生物爱好天文爱好体育爱好唱歌爱好作曲爱好舞蹈爱好绘画爱好小发明小制作爱好……
总之,现行高考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用不断加码的笔试试题难度,作为“择优”的唯一“筛子”,导致了剥夺学生发展特长爱好以及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因而也就导致了学生丧失创新能力。
2、实验与实践教学在弱化。鉴于当前高考指挥棒的误导作用,目前中小学的实验课大多成了走过场,至于实践教学,更是有名无实。“听课——做作业——背书——考试”已经成了大部分学生固定且唯一的模式。很难想象,一门没机会、没兴趣动手的课程,有谁会对它产生真正的兴趣,更不要奢谈什么创新了。更有甚者,连本来是初中走过场的计算机课程考试,都会将一个鼠标几秒钟的动作变成几分钟的文字描述。于是,学了无线电不认识电阻、电容、晶体管,学了电学居然将单相三爪插座叫做三相插座;笔者曾经用“给出灯管、启辉器、镇流器等元器件,连接一个传统日光灯管”为题测试过十几名大学生,这个本来是一名学过中学物理电磁感应的中学生就应该会的动手题目,居然没一名大学生能够完成。现在的大学生,女生姑且不论,就是男生,居然大多数人不懂当然也就不敢去修理一个损坏的电灯开关。在此,笔者不妨再讲几个身边大学生关于“电学”方面的小幽默:
<1> 某男生,家里需要一个长线插座,因为没有现成这么长的插线板,所以就分别将插头、导线、插板买回来,但因为插板上有开关,居然不知道该怎样连接。
<2> 还是一男生,买回一个三爪座替换损坏的两爪座时,居然将火线接在了接地线上。
<3> 一女生,因宿舍限电,保险管刚够开启一盏灯,但她想使用“热得快”烧水,居然不会换算该买多大电流的保险管。
我们不是要求每名大学生都去当电工,但可以想象,学了电学居然不会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机会进行这些操作,他会是一名对所学电学感兴趣的学生?不感兴趣,又谈何创新?
3、教学方式机械化。以应付高考为终极目标的教学,必然是条条框框的教与死记硬背的学。大部分都是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讲课,在这种教学制度下,严重的剥夺和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学生发展的是一种依赖性的思想,不会怀疑,不敢怀疑,把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当成圣经。同时,死记硬背大量的标准化、统一化的答案,致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更有甚者,越来越风行一种填空式或答案选择式考试,不许与标准答案相差一字。如果有学生的见解独特或有创新性的另类观点,也往往受到教师的冷嘲热讽或压制,终于使有趣的知识学习变成一种煎熬。有学生调侃道: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一门有趣的课程讲解到使人呕吐。这话虽然不乏夸张,但从某种角度反映出目前教学存在的弊端。
4、“全面发展”口号化。众所周知,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正是由于难度越来越大的高考试卷,将中小学教育引导向“答卷教育”道路。这样就必然将“全面发展”的空间压缩到几乎为零。试想,整天昏天黑地的“练兵”都难以应付高难度试题,哪来时间“全面发展”?另外,假如某学生试图“全面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导致高考成绩的全面下降!可见,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全面发展的口号化是必然结果。
眼看一代要垮掉,我为高考下猛药
高考指挥棒,必须反转180度
眼看中国一代人被现行高考指挥棒引向了教育的死胡同,全民的创新能力几乎丧失殆尽,我们必须果断而坚决地反其道而行之,将高考指挥棒反转180度,指向旨在创新能力培养的正确道路。
我们知道,只有死记硬背和题海大战的学习才需要以牺牲睡眠和休息的健康代价来拼时间,而以创新能力为评判标准的考试,则需要时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最佳的身心状态才能达到。而且,以牺牲睡眠和休息为前提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可以看做是一种加速脑细胞死亡的过程;而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学习,则是一种促进大量脑细胞增殖的过程。当然,还应该果断地废除那些越学越傻的课程。
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高考试题,应该做到使学生找不到死记硬背的“发力点”。也就是使考生之间的竞争由现在的拼耐力转换为比巧力。
有人说,在互联网以及搜索引擎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多少人在炫耀他们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多少位数,还有多少人在津津乐道他们能将一部词典倒背如流,还有多少人在展示他们快速解决偏题怪题的无敌功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
根据以上所述的现行高考制度的一系列弊端,特提出高考改革思路如下:
第一,大幅度削减中小学课程难度
如前所述,中小学的课程难度越来越大,是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紧张,睡眠不足,缺乏动手机会,缺乏实践及其它素质教育所需时间,因而最终导致创新能力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大幅度削减中小学课程难度就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首要措施。只有腾出足够的时间,一切围绕创新的素质教育才有可能。
目前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中小学教育仅仅是为大学教育进行知识储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基础”。而笔者认为,中小学的“知识储备”职能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为,知识的积累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而唯独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年龄越小越重要(有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幼儿园阶段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小学阶段)。过了一定年龄,思维就会固化,也就是象一只煮熟的鸡蛋,发生了不可逆的变性!总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中小学的青少年时光更是宝贵的;更为重要的是,与创新能力相比,将一门功课的习题多重复几遍,其意义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建议,将现行中小学课程难度大幅削减,以80%甚至90%学生无需占用本课程以外额外时间即可轻松完成为宜(也就是说,每门课程的讲授与作业,都无需占用额外的时间即可完成);特别是高考出题,必须以大致掌握该门课程基本知识为度,严禁出高难度的偏题怪题,以便将学生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役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必要的休养生息。以“圆”、“椭圆”、“抛物线”等的解析几何为例,除了要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也只要知道他们的焦点、画法以及图形、图标和公式之间的关系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故意绕圈子、设陷阱。要知道,对于大部分不从事相关科研和教学的人来说,高中毕业不知道解析几何为何物固然会影响到他的综合素质,但如果研究的过深过细,这也是一种时间与资源的浪费——等上大学之后根据需要再进一步深入研究也不迟。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们一脸茫然地问老师:我学这些东西(多指那些比较抽象又深奥的部分)有什么用?老师的回答大多数就是一句话:这是为你以后上大学打基础。但“打基础”三个字何以消解众学子心中疑惑!
第二,大幅度削减课程内容、
具体到高考出题,就是要恢复到文革结束后第一二三次高考时的范围,将那些本应该大学学习的内容统统剔除,甚至于,我主张还要更精简,目的是为学生的特长爱好学习也就是素质教育腾出足够的时间。腾出的时间,就是如前所述的那样,发展学生的阅读爱好写作爱好无线电爱好电脑编程爱好生物爱好天文爱好体育爱好唱歌爱好作曲爱好舞蹈爱好绘画爱好小发明小制作爱好……当然,也是为学生进行试验、实践性教学腾出足够的时间。
第三,高考要增加实验课的考查
从目前中国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现行的高考制度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主要因素,但取消高考制度也是不现实的。既然高考是一个指挥棒,那么,我们何不充分利用这个指挥棒?只要让这个指挥棒指向正确方向,我们就能将中小学生从应试教育转向创新性素质教育。
高考要增加以检测学生灵活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原理为目的的实验考查内容,这种考查必须像高考笔试答题一样严肃严谨,考查部门也必须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理由就是:没有对该门学科动手的机会和欲望,就不可能对该门课程产生真正的兴趣,当然也就不可能培养什么创新思维了。但如果只是教学大纲里规定一下中小学必须有试验。实践课而高考内容不涉及的话,则一定会流于形式走过场,因为只有高考指挥棒才是左右学生努力方向的“圣旨”。
实验考查,并不仅仅是课堂实验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以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为目的。所增加的实验考试,不仅仅只是对于实验课程的常规考察和简单重复,而是要设计一些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创意的实验。下面试图以虹吸原理的实验来说明如何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材料:两个杯子,一只装满水,一只空杯;另有一根医用橡胶软管;
实验要求:只能动手,不能动嘴,在不移动杯子的情况下,将装水杯子中的水移入(吸入)空杯中。
经过笔者对20名中学生的测试,结果如下:
1、 干脆无从下手者,占70%;
2、 操作失误者,即违反实验要求,或原地倾斜杯子,或无目的地抖动软管导致水大量益出者,占15%;
3、 将软管一端先伸入有水杯中,将软管灌入一部分水后,再将管子一端放下,反复几次终于吸出水者,占5%;
4、 将软管揉成一团抓在手中捏扁排掉一部分空气,然后一头伸入水杯,一头垂入空杯而吸出水者,占6%;
5、 将软管在手上缠绕几圈排出空气,然后一头伸入水杯,一头垂入空杯而吸出水者,占4%。
如果按100分计算,以上测试中,采用1、2方式者,显然是零分;
第3种方法,只能给50分;
第4种方法,可以给70分;
第5种方法,则可以给90分以上甚至满分。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所谓考实验,并非只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的验证或实验课的重复(如果那样,又会将实验考试变成实验课的简单重复或“背诵”)而是用创新的考题“逼迫”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走出来,不但亲自动手,还要不断琢磨怎么才能创新。关于创新性实验的高考试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收入试题库备选。征集要求,既要有创意,又要结合初高中各阶段课程内容。在这里,不必担心学生会像常规高考一样押题猜题,因为只有创新性强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杜绝学生靠拼体力、拼耐力、拼睡眠等牺牲健康为代价的比拼,也就是如前所述的,要让考生找不到死记硬背和搞题海战术的“发力点”;恰恰相反,只有那些睡眠充足、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又勤于实践勤于思考的学生,才有脱颖而出的胜算。这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择优原则。
所以说,只有通过这种考察(考试),才能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中引导向勤于动手和勤于思考的创新道路。
第四,高考也因像大学一样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实行学分制
高考总成绩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综合成绩评判,以鼓励学生一定程度的偏科或特长发展,也就是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假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九门课程为必修课(前提是它们的内容和难度都经过大大削减),那么其他的兴趣特长诸如写作爱好无线电爱好电脑编程爱好生物爱好天文爱好体育爱好唱歌爱好作曲爱好舞蹈爱好绘画爱好小发明小制作爱好等方面的加分,也可以计算入高考总分。这样,就既兼顾到必修课的学习,又起到鼓励学生特长爱好等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之目的。
第五,设立中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评测机构,该机构必须与高考机构一样具有权威性,以便对中小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评测并将评测结果计入高考加分中。
第五,增加高考的计算机的高考内容
虽然现在大部分学校开设有电脑课程,但由于高考没有电脑内容,所以大部分学校都是形同虚设,走走过场而已。由于计算机的“智力游戏”特性,让中小学生尽早地、名正言顺地接触计算机,既可以启迪智慧,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果说我们传统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在他们的理论学习之外如果要进行原理的验证或者实验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话,那么计算机学科,它的试验平台却是广袤无边的。只要敲击键盘和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世界里(包括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大显身手;所以说,将计算机称之为“超级实验室”是毫不夸张的。在计算机世界里,一个网页的设计,一个动画的制作,一个小小程序的编制,都是创作,都是创意,都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都是不断的创新。在这里,青少年创造的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的意识得到培养和鼓励,许多奇才和天才也因此得以被发掘和培养!很难想象,一个具有IT天才潜质的人,在他的中小学阶段这种兴趣和潜能受到压抑,直到成年以后才开始“正规学习”居然还能够大有作为!这也就是邓小平同志为什么说“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真正原因了。
总之,中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早一点掌握计算机技术,而是利用这一特殊学科启迪创新思维。
第六,广泛提供中小学生创新与业余特长加分机会
现在虽然也有全国性创新大赛,并且也规定前几名可以高考加分,但由于普及性极低,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潜意识中几乎是与己无关。为了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兴趣,建议教育部设置权威的创新大赛机构。该机构首先要像高考一样严肃,要能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发生。第二是要有广泛的参与性,最好能做到“人人有奖,高低不同”,这样才能吸引和引导学生走向创新之路,也才能使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第三,该创新大赛内容要涉及面尽量地广泛,以便鼓励和发现更多更全面的创新人才。比如物理方面、化学方面、作文方面以及计算机方面。第四,对于有特殊专长的偏才、怪才,虽然不完全属于创新范围,比如特别擅长电脑编程或古文字研究等,也可以在此权威机构获得评审加分。至于这类大赛的相关辅导培训,可以采取政府资助和引导,依靠民间力量完成,这样也就造成了全民创新的良好氛围。
为了鼓励中小学生全面发展,要利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增加“副科成绩积分”考试制度,即对主科以外的知识、技能进行考试并计分,并作为中考、高考加分依据,比如:电脑方面:编程、Photoshop、FLASH甚至办公软件的应用;其他如绘画、唱歌、舞蹈、无线电制作(统称为“课外技能”)。同时,为了避免因此而导致过大加重学生负担,这类加分应该是以“入门教育”为导向。比如钢琴业余最高级为十级,则过五级加5分,过十级只加7分。其他类推。
同时,为了保证中学生有良好的动手实践机会,应该为每个中小学配备供学生实验、实习的校办实习工厂(也可以若干学校联办),同时鼓励私企性质的类似实验实习基地。(这方面,网上有一篇关于日本中学生在工厂组装笔记本电脑的图文介绍很令我们中国网民震惊和羡慕)。
第七,提高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理念与素质
改变高考指挥棒的方向固然重要,提高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思路和能力也不可或缺。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校级领导,要优选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特别是在发明创造方面有所建树又懂教育的人才。教师要进行创新教育的全面培训(轮训),对教师进行创新型教学能力的普遍考察,包括考试、测试,优胜劣汰,补充新鲜血液;学校应聘请发明创造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做辅导员或作讲座。
第八,全社会广泛开展类似“创新型父母培训”教育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培训父母做一名有创新理念的家长。政府牵头并调动民间力量开办类似“做一名创新型父母”或“小诺贝尔之父母”培训讲座;报刊、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也应该加大有关创新方面的宣传;特别建议央视牵头开设类似“创新父母”频道。
第九,媒体加大创新宣传力度
媒体特别是电视台对于国民风尚的引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但应该增加诸如类似“创新父母”之类的频道,而且应该大力加强科技类教学与讲座的内容。就如文化百家讲坛一样,应该大量开设“科普百家讲坛”以及介绍发明创造类专题节目。特别建议央视开设“发明创造”频道,或“专利频道”,专门介绍国内外各项最新专利技术和动态,特别是请专利获得者讲解其项目及发明思路,这样就可以将青少年由对于“快男”、“快女”的追星逐渐转向对于科技创新明星的追星。
最后,基于以上论述,笔者提出高考改革的“9+X”模式:
所谓“9”,就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其中,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为侧重创新性思维的操作性考察;所谓“X”,指的是其它加分,如旨在普及性的全国创新大赛加分和其它特长加分。
现举例说明“9+X”模式的具体操作:
假设有甲乙两位同学,甲同学擅长记忆,但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较弱,而乙同学则是记忆力一般,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他们高考之后分数分别为:
甲同学: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七门课程书面高考成绩假设为平均95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成绩为平均50分,其它加分为:全国创新大赛获得加分5分,电脑办公软件特长加分5分,钢琴特长加分5分,总分为780分;
乙同学: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七门课程书面高考成绩假设为平均80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成绩为平均80分,其它加分为:全国创新大赛获得加分60分,电脑办公软件特长加分7分,钢琴特长加分7分,软件编程加分10分,Photoshop加分7分、FLASH加分7分,无线电制作加7分,总分为825分。
很显然,乙同学总分高于甲同学,而对于高校来说,也自然更欢迎乙同学。这样就在提倡创新性素质教育的同时又彰显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说明:
1. 由于我们的宗旨是为了腾出足够的素质教育时间而大幅削减中小学课程难度,所以,在书面答卷中,所谓优等生与差等生书面考试距离差别不会太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课程内容为原则,而不鼓励学生更深地研究偏题怪题,更反对学生为了分数而一遍又一遍重复做题,也就是所谓“高考练兵”。
2. 关于全国性创新大赛,一个人可以参加多项,比如机器人制作加分20分,无线电制作加分20分,软件编程大赛又加20分。当然,创新大赛甚至还可以有作文大赛。
3. 其它特长加分,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级差不宜拉得过大,比如钢琴特长,过五级加5分,过十级只加7分.
4. 之所以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列入必修课,是要纠正在中学时期就文理分科的倾向。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最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要掌握,而最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也同样应该掌握。也就是说,既是你将来要做一名自然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掌握一些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与地理常识。
另外,也许有人会质疑创新性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的可操作性,这里笔者提出如下设计:
1 由于实验考查场地的限制,实验考试不可能像书面考试一样在同一时间进行,因此可以有难易程度近似的数套考题备选;假如某市考生需要分三批次考试,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考题;
2 考试过程与结果的记录:很显然,实验考试不可能由监考老师当场给出分数,所以,就应该给每个考生配置摄像记录装置,以便作为统一判题的依据。这一点,对于当今电脑科技来说,已经是易如反掌了(一台电脑就可以同时记录十几个视频)。
3 对于实验的打分,由于主观因素,可能不同的人会有出入,所以,每个实验视频资料打分,至少应该有三位判卷教师,并取其平均分。
在此,笔者还要通过“我为高考出题”,来说明我对于高考改革的思路:
首先,以语文高考试题为例,以下是笔者的出题思路举例:
如今的语文高考试卷,感觉应试痕迹十分明显,非常失望。出题者似乎决意与学生弯弯绕.比如古文,直接考翻译即可,偏要挑出其中的之乎者也单独解释.比如给出一篇短文,然后再给出几个选择答案,令考生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再给出几个选择答案,又令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简直是吃饱了撑的!
另外,一篇作文就占60分,万一学生对某个话题发挥失常,岂不亏大了?而且,所出作文题,一般都是大而无当,容易使考生发一些空泛的议论。
有鉴于此,本人本着考能力,考创意之目的,特设计了如下高考试题,作为今后高考改革思路,希望明年的高考题就依次思路果断改革。
对,刻不容缓,明年就改!
以下是我的高考语文试题示例:
给出几个商品,分别为其写一句有创意的广告词.(主要考察学生创意及语言功底)
比如——
A:魔方;
B:电视跳舞毯;
C:方便面;
D:低音炮音箱.
给出一个商品,写一个200字以内的简短明了的使用说明书.(考察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比如:电视机.
用300字简单描述一下你的家谱.(考察学生平时的社会观察及亲情概念)
给出一个虚拟产品,写一篇200字以内的产品推销广告(传单).(考察学生对产品的理解深度及语言表达的煽情能力)
比如:跑步机.
用300字写一篇你的创业计划.(考察学生是否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古文翻译. (考察古文功底)
给出对联的一个上联,对下联.(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具体考察对仗,平仄押韵等常识)
古诗文填空.(考察学生对古诗文掌握的广度)
用300字写一篇求职报告.(考察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及对社会的理解)
自选十部名着,分别写出其中一位人物最具其人物性格的一句话(考察学生课外读物阅读的广度)
写一张规范的现金收条(考察学生平时的社会经验,比如法律意识及生活细节——比如有的人只写小写数字不写大写造成法律漏洞,有的人将收条无意中写成欠条)
用300字写一篇《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考察学生文字表达及概括能力)
用《啊Q遇见孔乙己》写一篇300字的搞笑小品文.(考察学生应急表达及幽默感)
用"石头"分别比喻:男人,女人,小孩.(考察学生想象力及修辞能力)
示例: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写一篇短文《当孔子复活以后》.(与13题类似)
假设有一位同学将要跳楼轻生,请你写一篇劝解短信.(同时考察学生IQ和EQ).
第二,再以物理考查为例说明高考改革思路:
1 考查学生对交流电的理解:为什么交流市电输电线路要采用高压输电?请用电流、电阻、电压、功率之间的关系(公式)加以解释。
2 考查学生对光源组成的理解:请解释为什么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发白,而早晨和傍晚的太阳看起来偏红?
3 考查学生电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简单说明普通电炉、红外线烤炉、电磁炉、微波炉加热物体的不同原理。
4 考查学生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能力:请说明为什么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会发生加热不均匀的现象?为什么微波炉加热鸡蛋会发生爆裂现象?
5 还是考查学生电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单说明话筒与耳机的工作原理。
6 考查学生对交流电简单电路的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假设某卖电器电料的商店有一个床头开关坏了,手头不巧又没有新开关可换,也没有其他开关,但有钳子、改锥、电线、灯泡、灯口、胶布、插头、插座、插线板、充电器、变压器等小物件可资利用,请用最简捷快速的方法做一个临时代用的开关(说明:所给出的小物件有迷惑性,只需要选一两件即可)。
结语:
以上建议,必将增加高考的行政成本。但是,要在目前政治体制下既兼顾公平又要培养创新人才,这样增加的行政成本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也一定会有人质疑,将高考设计为这么复杂的程序,有必要吗?我们的回答是:苟利国家出大师,岂因繁简避趋之!总之,只要我们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彻底改革现行中小学教育体制,创造全民创新的社会氛围,何愁中国不出大师和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