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l hashtable

一句话之Hashtable:哈希表(散列表)能通过键值对数据进行访问的数据结构;其在C++0X标准中未出现,可能是考虑到哈希表效率低下,出于其广泛用于工程中,C++11将其纳入了标准库。C++11的新特性:http://en.wikipedia.org/wiki/C%2B%2B11,C++11中哈希表的说明:http://en.wikipedia.org/wiki/C%2B%2B11#Hash_tables;我们知道,通过哈希表来索引目标是很高效的,但这样会出现碰撞问题(即对不同的关键字可能得到同一哈希地址)。常用的解决碰撞的方法有四:线性探测、二次探测、再散列和开链法。而STL中的哈希表所采用的是开链法(也叫链地址法)。

哈希表

Hashtable的查找,插入,删除

在通过给定的键值计算出元素在Hashtable中的位置(O(1)就可以完成)时,行为就与单链表一样了,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的平均开销都为O(N/2)。

=============================================

剩下的内容没有对哈希表模拟实验之类的内容(互联网有很多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分析,推荐一个:http://blog.csdn.net/morewindows/article/details/7330323),只描述解决碰撞的方法和哈希表的效率问题。

哈希表碰撞问题

这样假设,哈希表大小为N,哈希函数为Hash(elem),计算哈希表地址时,取模N,意即:elem在哈哈希表地址是Hash(elem) % N。

线性探测的做法:计算哈哈希表地址得出Hash(elem) % N,如果此地址未被占用,那么插入;否则,探测(Hash(elem) + 1)  % N 是否占用,如果未被占用,插入。否则继续探测下去。

二次探测的做法:同线性探测,计算哈希表地址得出Hash(elem) % N,如果此地址未被占用,那么插入;否则,探测(Hash(elem) + 1^2)  % N,如果未被占用,插入。否则继续探(Hash(elem) + 2^2)  % N。。。

再散列法:存在K个不同的哈希函数Hi = Hashi(elem) % M,k = 0,1,2,k-1。倘若第1个哈希函数不行,采用第2个,从而减少碰撞。

开链法的做法:属于(vector + single list)的模式,计算哈希表地址得出Hash(elem) % N,插入对应的单链表。

哈希表的效率

线性探测,1、需要表有足够大连续的空间,否则元素太多,就需要resize,效率不可观;2、在进行探测的空闲地址的时候,最坏的情况探测整个表,平均情况是整个表的一半,不可取。

二次探测,1、它同样需要有足够大的连续的空间;2、对线性探测的一种改进的地方,便是平方(二次方)探测,意即步长不再是n,而为n^2,这样能减少碰撞。

再散列法:1、它同样需要有足够大的连续的空间;2、增加计算量。

前三种都未能很好解决碰撞问题。

开链法,动态非连续空间(single list),不存在线性探测和二次探测的第一个问题;在确定地址过后,只需要对相应的single list作插入,删除,修改操作,这样碰撞的问题就转化为single list的寻访,速度可观。STL Hashtable就是采用开链法。

链地址法

后来我们将看到,STL中的hash_set和hash_map皆由Hashtable作为底层容器。

哈希表的应用

在数据结构的课堂便有这样的实验:统计文本单词出现的频率。我们可以创建单词哈希表,Hasn(word)定义为word中每个字符的ASCII码之和,通过它来确定单词在哈希表地址,进而进行统计。

另外,初学程序设计的同学都有设计学生管理系统的经历,现有需求“以学生姓名为关键字,如何建立查找表,使得根据姓名可以直接找到相应记录呢?”,这也是哈希表的一个应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STL,Hash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