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总部位于上海的汉庭连锁酒店集团(ChinaLodging GroupLtd)将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其IPO融资金额约为 1.01亿美元———这也是继如家、7天之后,第三家登陆美国股市的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而从本周起,根据纳斯达克OMX全球指数集团最新公布的中国指数年度重新排名,如家酒店(HMIN)取代了中铝、华能等公司,与盛大网络游戏等六家企业,被列入纳入纳斯达克中国指数(NASDAQChinaIndex)成分股,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但是,围绕着“经济酒店热”的疑问与竞争远未结束。 3月24日,7天连锁酒店(GA:SVN)的收盘价为9.94美元,不仅跌破了此前11美元的发行价,也是其上市四个月以来的股市最低价。不仅如此,近日《华尔街日报》一篇质疑中国经济政策紧缩可能会给经济型酒店带来负面影响的文章,也为行业的何去何从蒙上一层疑云。
汉庭上市,又将在海外资本市场演绎什么样的轨迹?
行业竞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招股说明书显示,汉庭集团预计将发行9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发行价格区间将在每股10.25-12.25美元。而其上市同时意味着作为携程、如家联合创始人的季琦以创业者的身份第三度把公司送上海外市场,这本身就已经成就一段中国企业家的传奇。
就在汉庭上市前夕,携程(NASAQ:CTRP)宣布收购汉庭约8%的股份,再度使国内经济型酒店的竞争格局发生微妙的变化。
数据显示,如家(Nasdaq:HMIN)3月24日收盘时股价为33.27美元,市值为13.3亿美元,7天市值为3.17亿美元,约为前者的四分之一。
然而“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切还远没有尘埃落定,近日7天连锁酒店集团C E O郑南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将挑战传统的“日平均房价×入住率=每客房可获收入(revPAR)”模式,如把洗涮用具在内的酒店供应品转化为客房收入,以改变如家等传统经济型酒店的成本结构。
不过,对这一理念并没有获得业界的普遍认同,如家集团CEO孙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做实业真正考虑的是怎么把产品、服务做好,商业的本质其实很简单。无论说把这部分归到客房收入还是非客房收入,最后投资者要看的,就是看你的盈利能力如何,总体收入多少,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如何。”
“revPA R 的概念大家提了很多年了,说要‘创新’这个理念的时候,大家要思考下,自己是否真的有很权威的阐释?还是说有些东西自己不敢去面对?低级地讨论一些概念没有意义。”
孙坚同时补充说,相对于7天把拖鞋、洗漱用品一次性用品销售的做法,如家用的是把这些东西打包成一个整件、如果顾客不用的话奖励如家积分的做法。
未来大势:西方的疑惑VS东方的乐观
据了解,在本周四,汉庭将为其IPO最终定价。不过在其上市前,《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流露出对中国政策紧缩而影响酒店未来的疑虑。
这篇报道中援引了一位香港分析师的结论,认为中国经济型酒店“供应过剩”,报道还称由于中国政府要整顿房地产市场,酒店业由于数量过于庞大,可能成为下一个整治目标,而经济型酒店高度依赖的海外客源也在金融危机中急剧减少。因此甚至有结论称,汉庭可能调低自己的IPO定价。
此外,也有业界人士指出,美国投资人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向以及政策变化的担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如家、7天的股价表现,否则,如家在目前的海外资本市场获得40余倍市盈率,仍有提升空间。
不过,相对这种疑虑,各家经济型酒店的领导者都表现得相当乐观,如家CEO集团孙坚就表示,全球经济型酒店经历了顾客群体从中小商务人士到大众休闲旅游的转变,而中国经济型酒店也正在重演这一过程,城市间高铁的开通,上海世博会都会使经济型酒店收益。
数字显示,2010年,如家计划新开酒店180-200家,而7天也在筹划70-80家直营酒店和100-120家加盟店。
资本市场:本土企业要学会与西方投资人对话
尽管海外资本市场将同时容纳三家经济型酒店中国概念股,不过其中可以说冷暖自知。比如7天就在3月9日公布财报之后,虽然成绩没有差池,却在当日股价下跌超过10%,并在其后的十几天里股价一路下泄,与财报前的12.65美元相比,目前9.94美元已经是其历史最低价位。
对此,就有投资界人士对记者表示,这其中存在中国企业与西方投资人如何对话的问题,而诸如巨人(Nasdaq:GA)等更具本土色彩的中国企业都遭遇到类似的挑战,“西方投资人其实听不懂‘道家’、‘老子’那一套中国式的管理哲学,他们更为现实,就是看你的财务数据和管理哲学实践结果,以及你说的话是不是符合于他们的逻辑关系判断。”
“在由非上市公司成为上市公司之后,overprom ise(过度承诺)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这位投资人同时告诫说,“投资人一旦发现没有达到被承诺的预期,是会选择用脚投票的,而这之后再扭转形势就很困难了,这同时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伤害。”
对这一点,这位投资人也建议,既然选择了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就该多一份耐心来沟通。
本报记者 李宽宽 实习生尹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