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EMBA课程系列思考- http://blog.csdn.net/jackxinxu2100/article/category/5836001
杂谈- http://blog.csdn.net/dj0379/article/category/563023/1
> MBA/商学院
商学院大致包含三种专业,MBA、Master、PHD,MBA只是商学院的一个专业。
工商管理硕士(MBA)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首先是培养目标不同,MBA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而其他研究生则侧重于理论学习、学术研究。
一个人整体如何,工作平台,学习能力,商业认知、言谈举止,基本是最重要的三个维度。商业素质,工作背景,学习能力.
美国学校的管理会计和营销学 经济学,又系统又有实实在在的案例。职业转型发展.TOP本科+海外的工作经验.人脉和学历.重头开始累积经验。
提高薪水,打开职业路径,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自己某方面的技能。领导最关注的还是你在公司里的表现和能力。
MBA的招生过程和企业招聘非常像:看你聪不聪明(GMAT,GPA,本科学校);业务能力行不行(过去工作的公司,有没有升职的经历);是不是正常人(MBA申请文书里的关于teamwork,leadership,communication skills,strength and weakness的问题的回答);目标明不明确,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申请文书里的short-term career goal 和 long-term goal);networking的能力(有没有在申请之前联系校友,对申请的学校了不了解);以及表达能力怎么样,和申请材料里体现的是不是一个人(MBA 面试)。
中层管理人才需要培养,顶级的人才是培养不出来的。MBA是教管理的,而管理的核心是决策,教“决策及其执行”。MBA的管理教育知识体系。
商业帝国,需要多少擅长金融,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供应链或信息系统的中层管理人员。
MBA是个比较万金油的东西,它什么都教,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财务、会计、市场、人力资源、供应琏、生产运营等等。
基本上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都有涉猎,这样的好处是你毕业以后不管你做什么,在你和公司内部别的部门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你都大概知道他们部门的日常业务怎么运作,他们会找你要哪些方面的信息,和别的部门沟通起来会比较顺畅,因为你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他们想要什么,不好的地方就是对于一些对自己将来职业规划不是那么明确的人,会不知道选什么课程好,职业规划不清楚的同学往往会在选修是比较难以取舍。
present我的工作和我的想法。MBA培养的是思考模式!。
从会计的角度,你可以思考资产变化引发的税务变化;从金融的角度,思考现金流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收购企业的资产价值;从运营的角度,思考产能统筹带来的优化;从管理的角度,思考企业文化差异、领导团队整合、组织架构整合、综效(Synergy)带来的1+1>2、知识产权整合带来的潜在效益……
MBA教你的就是从各个角度庖丁解牛,用系统的思考方式来看待商业问题和决策。这里并不是说MBA的思考模式就是最优、最全面的,但是起码,你那些从商学院毕业的竞争对手可以使用这样的思考模式,而你不能的话,你就处于了下风。当然,如果你是大牛,你能跳出大众的商业思考模式,开发出新的想法,那是更好,然后商学院就会研究你。但是,那是万里挑一的商业天才、先驱者;商学院培养的是“商业技术工”。而且就算你想成为商业先驱者,如果你不了解大众的商业思考模式,你又怎么找到你竞争对手的思考缺陷和盲点,开发出新的商业方案?
该高级工程师所在项目团队对公司总体的战略重要性(战略管理),该高级工程师手上拿的限制性股权价值能抵多少潜在工资(大概算金融?),该高级工程师在团队中起到的粘合剂作用(组织行为),该高级工程师跑去敌厂造成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泄漏(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管理),等等。如果你只能从一般HR角度思考,你永远做不到HRBP,因为你无法站在企业最顶层的角度看待HR问题。
各个行业的基本知识。很多企业的很多商业结构,运营,然后分析成因,结果,预测等。
MBA项目的产成品是通才,而非专才,是职业经理人,而非创业者。斯坦福MBA可能有更多创业的课程,也出了更多的创业者,但职业经理人还是主流。
高层次的博弈、谈判、战略计划。好的老师需要学识和德行。正规mba是教会你用来描述和评估商业行为的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方法。读MBA对于数理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系统化的训练。
----------------------------------------------------------
没有过来人的指点,自以为是的人走的冤枉路一定是很多的。成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创业最好是原来积累的能力的再运用,更容易成功(围棋思想)。技术能力可以培养,而素养则需要多年的本质养成熏陶。UI设计第一要求就是审美,想要从事UI设计除了具备最基本的技术技能,其实软能力设计素养却是很关键的。
----------------------------------------------------------
> 印度人/犹太人的教育,中国的教育
以色列在教育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07668
为何犹太人更易培养出精英?- http://edu.qq.com/a/20151110/056183.htm
犹太人的独特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http://www.ci123.com/yuedu/detail/2945
犹太人这么教育孩子,难怪财富都被他们赚走了- http://learning.sohu.com/20150205/n408698594.shtml
犹太人的教育方式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http://mt.sohu.com/20160123/n435598925.shtml
犹太人/印度人的教育,美国/中国的教育?(犹太人/印度人的教育,美国/中国的教育)
就高等教育而言, 尽管中国以前也是奉行“精英教育”路线, 可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走入“大众化”阶段。相较而言, 印度到现在还在奉行“精英教育”理念, 试图走一条通过培养一小部分精英来带动全国发展道路, 忽视了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问题, 因此在印度高等教育并没有大众化。
经济学家帕特里克·阿蒂斯在分析中印两国经济发展道路事业也指出:“印度是一个更信奉精英主义的国家, 它虽然人均收入只有中国人均收入的二分之一, 但它的一小部分人收入却比较高, 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就基础教育而言, 印度显然落后于中国
与中国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全面发展的不同, 印度有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首先, 印度教育首重数学,比中国注重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印度更注重工程技术教育, 所以印度的科技人才多, 而且素质高。90 年代中期的时候就有个统计, 印度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生的数量占世界第二, 直到今天,其科技人才队伍水平仍然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
其次, 印度很注重英语教学, 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了完全的双语教学。印度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是外国承认的, 而且由于这些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是比较高, 所以在国外很抢手, 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企业雇佣了不少印度人。印度的种姓制度则表现得特别森严和残酷, 存在的时间也最为长久。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00 年前后的印度最古诗集《梨俱吠陀》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论述。
印度就算用举国之力发展软件人才 可结果是没产生一家能媲美微软 英特尔的软件公司;
没出现一位比尔盖茨 雅克伯格这样的电脑天才 得到只是最大的外包跟最多印度裔硅谷工程师这样蹩脚的成绩;
中国没主要发展软件业也能产生马化腾 马云这样引领IT发展的人物。
中国文化太大气~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为目标。
印度的教育感觉和中国以前比较相似,偏重数理化而不重视文科。并且我个人的观察是,印度大学最热门的系就是工程系。商科、法律、医学、人文学科等,并没有英美国家的热门。印度的大学也是通过高考入学,而且中国人有的所有抱怨印度也有,包括应试教育,毁灭创造力,脑力外流,有钱人出国留学。
印度的高等教育传统,主要是继承英国,比如片中兰乔的第一个故事,老生捉弄新生,其实这是英国院校的小传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手法有点下流,其实正是通过这种下流手段,打破学生的心理界限,形成荣辱与共的共同体。英国教育的基本重心在上层,培养少数优秀的统治者,以及质疑和创新数学物理公式的大科学家,至于对普通工程师的培养,主要靠中印留学生提供。本国的社会底层人群,更多的是靠社会福利供养,保证其不闹事而已。对中国/印度这种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具有这种条件。中国的教育理念和英美恰恰相反,根本不是培养优秀的上层,而是培养足够数量的基层。就算在工科教育内部,也是忽略“少数卓越的工程师”,而是提供“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关键是先把数量搞上去再说。作为对照,坚持英美教育理念的印度,现实中就成了一场大灾难。
教育的权利不光是口号,印度的基础教育严重不足,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里麻醉人安于现状的成分让很多人对教育的需求不高,所以文盲世界领先。高等教育反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水平和规模高于中国,这跟印度的人口结构有关,印度精英层根本不会考虑基础教育,他们有自己的学校,而高等教育需要国家出力,所以造成现在的畸形的教育体系——最需要的地方反而没有加强,强化的是巩固阶级存在的皆大欢喜的面子工程。但是,我在印度的时候能够发现很多贫民阶层的人都开始改变,有些收入高点的普通人开始明白知识改变命运,孩子们也开始上补习班了。
《犹太教子的枕边书》 《创业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