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详解

1、什么是p2p?

(1)p2p的概念

(2)p2p的思想溯源:回到互联网的本质

(3)Napster带来的革命

(4)p2p改变了什么?内容转移到“边缘”

(5)重新解读P2P

(6)尚未被了解的P2P

(7)P2P中的P是人(People)

2、p2p能做什么?

(1)对等计算

(2)协同工作

(3)搜索引擎

(4)文件交换

3、p2p的赢利之路

4、p2p的困境

5、p2p在国外



1、什么是p2p
P2P是一种技术,但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有着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的潜能的思想。


(1)p2p的概念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简单的说,P2P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

即使从网络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但是,对于服务器来说,它们之间仍然是对等联网的。以email为例,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email,而是对等联网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作把email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去。另外用户之间email则一直对等的联络渠道。当然但是过去的5年里,互联网的发展至少从表面上远离了P2P,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节点也不能和其他节点直接地交流。Napster正是唤醒了深藏在互联网背后的对等联网。Napster的文件共享功能在局域网中共享目录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Napster的成功促使人们认识到把这种“对等联网”拓展到整个互联网范围的可能性。当然,在许多人的眼中,Napster并不是纯粹的P2P,它仍然需要一个处于中心协调机制。

事实上,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可以归入P2P的行列。即时讯息系统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软的MSN Messenger以及国内的OICQ是最流行的P2P应用。它们允许用户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交换文件。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但这些系统并没有诸如搜索这种对于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个特征的缺乏可能正 是为什么即时讯息出现很久但是并没有能够产生如Napster这样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可以归入P2P是拍卖网站譬如eBay,人们在总结eBay的模式的时候用了C2C,是不是和P2P有一点类似?eBay就是一个将人们联系的和交易物品的社区,用户可以方便的搜索其他用户叫卖的商品。eBay提供了一些使得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服务,但是交易是直接在用户之间进行的。如果将“交易”的概念推广,C2C就是P2P的一个特例,这里人们互相交换的是商品。

但如果仔细深究的话,Napster和即时讯息在赋予用户之间直接交流的能力、eBay使用户可以直接交易的同时,却破坏了服务器端的那种自互联网出现之初就存在的对等联网思想,因为它们都需要有一个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而不是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对等联网的许多服务器。这也正是诸如Gnutella和Freenet不断的宣称它们创造了“纯粹”的P2P,完全没有中心服务器的P2P服务。


(2)p2p的思想溯源:回到互联网的本质

如果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在WWW出现伊始P2P就是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人们各自建立网页、互相做链接,人们上网是沿着链接冲浪。那时的web是真正的“网”(web)。但是当Yahoo!和Lycos建立了搜索引擎和门户站点后,人们上网的方式被改变了,人们从此到一个地方去获取所有的信息。记得新浪曾经有一段时间说它们是“目标站点”模式,但是如果多问一句,现在人们一条一条地阅读新浪的新闻,在头脑中还有一个“网”的概念吗?最大的问题是,这些站点控制了信息的流动、充斥了过时的信息、阻碍了真正的交流,或者对于很多人来说,另外还有太多的广告。 P2P就是把控制权重新还到用户手中去。人们通过P2P可以共享硬盘上的文件、目录甚至整个硬盘。这种能量是非常令人激动的,那些费心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的东西肯定是我们认为最有价值,所有人都共享了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将使互联网上信息的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是不是有一种和WWW刚刚出现的时候同样的激动呢?有一点。

因为每个Peer都代表了其后的人,基于自组织的网上社区也正在显现。与门户站点从上而下建立社区的方式不同,人们将以自发的方式形成社区。

当人们加入P2P网络的时候,所有人都拥有了平等的机会,所有人都拥有了极容易地在网络上创造“内容”的机会。当然,真正在网络上创造或提供内容的人还是少数的,据统计Gnutella的用户中仅仅有2%向其他用户提供了内容,即使在比较活跃的Usenet张贴文章的用户也仅占所有用户的7%。但是,P2P第一次使得所有上网的人都拥有了平等的机会。

下面试图用三句话来揭示P2P的影响:

对等联网:是只读的网络的终结(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对等联网:使你重新参与互联网(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对等联网:使网络远离电视(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个新思想,从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个最初创建互

联网的最基本的思想。我们不妨花时间作一点回顾。

互联网的发展于近现代的许多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并无不同,即都是先在军事工业形成,再转到民用领域。互联网发源于至今看来也十分新颖的战略思想:为了避免敌人的毁灭性武器命中全国的军事指挥控制中心,应该怎么办?传统的方法是一方面想方设法尽可能地不让敌人知道中心的确切位置,另一方面提高中心的抵御打击的能力。但在当今的年代,对方有着连一个星球都可以炸毁的核弹,再固若金汤的防御措施一旦受到攻击肯定马上化为乌有。而只要有机密存在,总有打探出机密的方法,所以靠保密中心所在位置的方法也不是长远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军事人员充分发挥逆向思维,想到既然不可能长期、有效地保护中心免受攻击,那么还不如根本不设中心!让每一个基地乃至每一台电脑都能独立运作,这么一来等于有了无数中心,敌人除非真的将这个星球炸了,否则其中一个基地或电脑受损,也不影响其他基地或电脑继续发挥作用。正是这种“非中心化”的思想成为形成互联网最基本的概念。 但是许多技术出现之后往往并不会完全按照原先的设计发展,服务器/客户机的架构逐渐变成了互联网的主流,浏览变成了人们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互联网的普通用户似乎在慢慢的退化、和电视观众一样被动地浏览着大网站们创造的内容。人们在网络上的主要活动访问了在这么门户站点上,读新闻、参与讨论组、聊天。但是这使得设计的互联网的一个特性消失了——如果Yahoo因故中断服务如出现什么情况?这种假设不太容易看到,但是年初的黑客攻击各大网站造成的混乱似乎可以给我们一点联想的线索。

上面提到像Napster和即时讯息还是需要位于中心的服务器,那么Gnutella网站上的一句话可能表达了它们所推广的“纯粹”的P2P所包含的“非中心化”的理念:设计Gnutella是为了在核战中生存(Gnutella Is Designed to Survive Nuclear War)。它的网站上这样描述,纽约的用户受到攻击至多只会影响那个地区的部分用户,而其他地方的Gnutella用户还能正常的使用,这不正是互联网最初的理想吗?


(3)Napster带来的革命

Napster是去年当时由只有18岁的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开发的,它提供服务允许音乐迷们交流MP3文件。它与先前也被推上被告席的提供免费音乐下载MP3.com的不同就是在Napster服务器没有一首歌曲,Napster提供了一个新的软件供音乐迷在自己的硬盘上共享歌曲文件,搜索其他用户共享的歌曲文件,并到其他也使用Napster服务的用户硬盘上去下载歌曲。Napster在短时间里吸引了5000万用户,最终,它被五大唱片商以侵犯版权推上被告席而成为世界的焦点。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象唱片业这样,生存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软件而受到如此深重的威胁。对于Napster引起的版权问题有过很多的讨论,但是多花一些时间讨论还是值得的,因为这个案件决定了也决定了P2P文件共享这一分支的前途,也决定了未来如何处理互联网上的版权问题。

10月31日原告之一BMG公司和Napster达成和解协议。舆论认为这表明唱片业意识到通过数字方式发布音乐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消灭Napster也无法阻止其他模仿Napster的服务商出现。因此还不如与之合作改变Napster,将之变成在线音乐销售的渠道。现在的唱片工业面临的可能不是如何“像压碎一个鸡蛋”那样压碎,而是与之合作,将Napster的5000万用户变成自己的客户。也就是将Napster的模式变成“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唱片工业的困境是如何防止那些Napster的模仿者继续免费提供歌曲。

2000年2月12日,美国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三名法官就音乐网站Napster版权纠纷案作出裁决,认为它侵害了各大唱片公司的版权。但是三名法官并没有应唱片公司的要求,决定立即关闭网站,而是把最初的判决送回给低一级的地方法院。法官们说,这项裁决内容过于复杂,需作进一步澄清。但错综复杂的法律过程和长达58页的判决书反映了现在既缺乏与互联网相关的版权法,也缺乏相应的司法实践。

但是,不管Napster案的结果如何都不能改变Napster后面的技术和思想给互联网带来的影响。“魔鬼”已经钻出了魔瓶,而魔瓶也已经被打破了。对于唱片界来说,至少它们销售唱片的方式被彻底改变了。下一个可能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压缩技术和宽带网络将使得人们会在网络上轻易地传输整部电影。

事实上合法化的网络上已经出现了许多试图推出“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的公司,譬如由Napster的创办人之一创办的lightshare.com和Flycode.com。P2P对于唱片商来说的确有吸引力,如果它们能够从用户身上收费的话。对于利用诸如一个集中的站点提供收费的mp3音乐下载,用户每次从网站下载的时候,网站都必须向电信交流量费,而使用P2P则使得这部分费用不再存在了。因此唱片商获得更多的利润,用户也应该可以得到更便宜的音乐。
从某种意义上软件也好像预测到了大规模盗版和文件共享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主要归功于开放源码软件给软件业带来的“头脑风暴”。在亚洲和东欧,软件业已经在反对盗版上打了败仗。这也正是微软极力推广一种“软件注册模式”,把软件作为按月付费的服务出售,而不再是向过去那样出售容易复制和盗版的硬拷贝。
当然,对所谓“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还是有很多质疑。P2P的这种文件共享功能似乎没有带来什么附加值,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有趣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项技术可能被用来推动人们重新参与互联网、创造他们自己的内容,这也许是价值所在。所有的社区网站都有一个“梦想”,让用户互动来产生内容,但是由于由上而下创建的社区的最根本上的问题,这种梦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P2P或许可以改变这一点。

Napster创造的奇迹同时也是揭示了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也具有改变整个世界的能力。当肖恩·范宁在波士顿的东北大学校园开发Napster的时候,他只不过是想和他在维吉尼亚的朋友共享mp3歌曲文件。现在这个小软件改变了整个世界。


(4)p2p改变了什么?内容转移到“边缘”

在回顾了Napster了问题和困境之后,下面将看看P2P的更多激动人心的东西和消除围绕这个新词的种种误解,以及看看P2P的机会主要在哪儿。

P2P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改变了“内容”所在的位置,内容正在从“中心”走向“边缘”,也就是说内容将主要不是存在几个主要的服务器上,而是存在所有用户的个人电脑上。

Napster的成功使我们不得不去质疑流传已久的两个断言,“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是未来趋势”和“个人电脑死了”。ASP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购买和维护高性能的服务器的成本太高了,但是P2P使得每个人办公桌上的电脑都可以成为“服务器”。用户原来是用台式电脑准备好数据之后再把数据上载到服务器上去,而使用P2P将不再需要这个过程。“个人电脑死了”这个断言就是个人电脑将主要用来浏览互联网、字处理等,因此最简单的瘦客户机就可以满足需求。P2P使得个人电脑再一次成为“中心”。P2P使得个人电脑重新焕发活力、不再是被动的客户端,而成为具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特征的设备,个人电脑将重新成为互联网的中心。

互联网的存储模式将由现在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转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式。从这个角度看P2P带来了几个改变:

首先,客户不再需要将文件上载到服务器,而只需要使用P2P将共享信息提供出去;

其次运行P2P的个人电脑不需要固定IP地址和永久的互联网连接,这使得那些拨号上网的用户也可以享受P2P带来的变革,这部分用户在所有用户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最后,P2P完全改变过去控制互联网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消除客户机和服务器二者之间的差别。

上文对Napster所遭遇的法律问题有很多讨论,但是换个角度来阐述,盗版问题往往也正显示存在大量未能满足的需求。Napster的惊人成功(这里指吸引大量用户而不是获得利润)是一种难得的对P2P的概念上可行性的证明,揭示了P2P改变互联网的潜力。直通桌面的宽带网络逐渐成为现实、个人电脑越来越强大足以胜任“服务器”功能也从另外的方面确保P2P发挥其能量。

个人电脑取代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成为内容的主要存储地将对互联网的几个主要发展方向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这可能改变Windows和Linux几年的“战争”的局面,当“桌面”和服务器逐渐融合,微软可能会极力推广其基于Windows2000的Web服务和“内容处于边缘”(内容处于桌面)模式,从而可能破坏Linux在服务器市场上存在的基础。

提供免费个人主页服务的公司存在的一个理由就是目前互联网使得普通用户很难拥有自己的服务器放置自己的内容。可以预言类似Napster的服务将会出现供人们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发布主页和内容。

WAP等移动服务协议目前还主要关注让人们去使用处于中心的商业服务如新闻、股票信息等。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信息是那些在他们的个人电脑上的信息,P2P使这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无线联网P2P访问他们的个人电脑,这也就是一些公司所宣传的个人化P2P(Personal P2P)的“无线版本”。

当然,这也不是说使用P2P的个人电脑可以取代服务器,那些安全的备份和需要专家来不断更新的数据还将存在于位于中心的服务器上。 可以这样看待P2P带来的转变,“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较好的适应了互联网初期的情况,个人电脑性能太差因而需要有专门的服务器、带宽太窄使得个人电脑不得不退化到被动浏览。宽带互联网、更稳定的更高性能的个人电脑使得我们有理由预言下一个5年将是由“内容位于边缘”模式主导。


(5)重新解读P2P

每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出现的时候它往往可能被人们误读。P2P这次也不例外,Napster让人们开始关注P2P,但也使得许多人认为P2P就是歌曲交换、文件交换,甚至认为P2P和盗版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人们对P2P的理解是被误导的和不完全的。

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出现之初也面临着误读的困境,人们开始的时候将Free理解为免费的,从而认为自由软件是不可靠的、认为自由软件运动是激进的“反文化的”。事实上Free更多的应该指自由地探索想法、在软件中表达出来和共享软件。这一点对自由软件的鼓吹者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需要有人去告诉商界、媒体和公众自由软件在经济上和逻辑上是可行的。当时著名出版人O’reilly组织了一次自由软件峰会重新定义自由软件,将自由软件改名为开放源码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这一重新定义使得人们开始拨开误解的乌云,了解Free的本质。开放源码将人们从有缺陷的软件、锁定效应和传统的软件分发渠道中解脱出来。自由表示合作将可以跨越公司的边界、共享基础性的开发,使人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高附加值的服务上去。 今年8月,O’Reilly又组织另一次峰会来帮助人们认识P2P的潜力和消除Napster、Gnutella造成的P2P是盗版技术的负面影响。另外,他认为目前P2P的状态类似于“盲人摸象”,P2P技术的领导者们每个人都看到了P2P这头“巨象”的一些特征。,如果他们能够有机会交流思想,P2P将会更快地发展。这次P2P峰会主要有三个目的:定义P2P,我们要从中的到什么以及为什么;描述P2P的机会,P2P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形成一个提供给大众的关于P2P的信息,消除那些负面影响。

参与P2P峰会的有媒体不断报道的那些提供文件交换服务如Napster、Gnutella、Freenet的开发者,也有那些试图挖掘P2P分布计算能力的公司和组织如Popular Power、SETI@home、distributed.net等的开发者。后面的三家公司希望使用P2P技术集中那些联接在网络上的电脑的空闲的CPU时间片断、内存空间、硬盘空间来替代“超级计算机”。其它正在进行的P2P应用还有,IBM、微软、Ariba也在合作开展一个名为UDDI的项目以将B2B电子商务标准化;Eazel正在建立下一代的Linux桌面;Jabber已经开发了一种基于XML、开放的即时讯息标准,Jabber被认为是建立了未来使用P2P数据交换的标准;由Lotus Notes的开发者创建的Groove试图“帮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沟通”;英特尔也在推广它的P2P技术以帮助更有效地使用芯片的计算能力。

列这样一个名单有一点枯燥,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于具体细节没有太多兴趣的读者,但这又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描述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


(6)尚未被了解的P2P

Napster是与设备相关的,用户连接到到由它创建的P2P网络上是为了获取Mp3歌曲文件。但是对于即时讯息这一类P2P应用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别人连接的目的是和另一个Peer交流,而不必管他使用的是电脑、手持电脑或者手机。P2P提供了在网络上与设备无关的实时交流的能力。

这种将把用户实时的连接起来的能力是P2P最令人感到激动的特性。事实上我们可以从AOL的AIM、国内Oicq受欢迎的程度认识到这个事实。

能够实时地寻找和联络需要的人是商业应用的基本要求,电话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在网络上最常用的E-mail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即时讯息将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服务,更多的它将是下一个最基本的互联网商业工具。即时讯息现在看起来可能成为诸如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商业应用的平台。开发了一个开放源码的基于XML和Java即时讯息服务的Jabber似乎正是创建了一个这样的平台。Jabber的开发者似乎刻意集中了互联网现有的所有激动人心的东西:P2P、Java、XML和开放源码。它是不是有这种潜力呢?我们最好拭目以待,但Jabber的模式至少要比Napster要清晰得多。

Negroponte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述,“网络上的东西将比人要多”。P2P将使得这些“东西”之间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网络上每个设备都是“活跃”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有部分是非常活跃,而有的则被动的,有时候直接交流的那些设备可能都是某一个用户自己的,譬如说掌上电脑和台式电脑的数据同步是最好的例子。如果用户的掌上电脑上有些数据和内容是台式电脑上没有的,台式电脑也应该能够向掌上电脑要求获取那些信息,这应该跟我们通过Napster到其他用户那儿去搜索和下载mp3歌曲一样。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是网络上的节点数目而是这些节点如何参与网络决定网络是否强大、是否有价值。怎样使得网络上几亿的人和更多的设备都活跃地参与呢?P2P正是一系列架构、技术、策略的开端,它使得互联网的这一理想开始变为现实。现在人们看到的和预言的都只是冰山露出的一个小角,更多的还在水下。


(7)P2P中的P是人(People)!

Dave Winner的论断P2P中的P是人(people)!这可能是我读到的关于P2P最深刻的解读之一。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真实生活是P2P的环境,人们可以和其他人直接地的交流。信息技术将我们带到了网络空间,在网络空间我们仍然希望还能够按照原来的P2P方式交流沟通。尽管互联网本质上是支持对等交流模式,但是网络的发展给对等交流增加了许多障碍。

正如许多技术专家所指出的,动态IP地址、防火墙、代理服务器从技术上使得对等连接变得很困难。更不用说目前的网络主导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服务器/客户端模式,人们在网络上只能被动的接受那些大公司诸如Yahoo!、ABCnews.com等提供的信息,交流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诸如空间、社会等级等也束缚了人们的对等交流。但是如果网络能够使我们看到对等交流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去追求?)

可以这样类比,互联网的出现和电话的发明是具有同样的意义的,但是互联网最开始的主要特征是非实时的,更类似于传真,而没有提供像电话那样实时交流,现在P2P的即时讯息可能使得互联网上的实时交流变得和Web页面、E-mail那样普遍和不可或缺。

对于所有的P2P应用来说,最先要做的就是恢复互联网曾经失去的对等联网能力。这也正是Napster从概念上最大的缺陷。(email是具有P2P交流的特征的,但email缺乏实时交流的能力,它类似与传真,但我们还需要“电话”的。)
从“人”的角度上将,P2P发展的要点并不是P2P网络架构是如何,而是P2P将人们在网络上连接起来了,人们可以在网络这个更迅疾的媒介上处理那些需要沟通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尽管到今天还有人在怀疑互联网作为零售商业和B2B媒介的有效性,但是互联网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讨论的。过分的谈了“纯粹的”的、完全消除控制的P2P是毫无意义的。中心化或者非中心化都只是工具,都是为了创造出使人们可以更有效地沟通的工具。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至今仍只有极少的部分被应用到网络上,如新闻、B2C、B2B。现在,人们最常使用的P2P被移植到了网络空间。P2P可能改变一些我们已经熟知的、习惯了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创造更多。

究竟会出现些什么?预言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去创造。


2、p2p能做什么

P2P引导网络计算模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也就是说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向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扩散:服务器到服务器、服务器到PC机、PC机到PC机,PC机到WAP手机……所有网络节点上的设备都可以建立P2P对话。这使人们在Internet上的共享行为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人们以更主动深刻的方式参与到网络中去,正如I2(第二代互联网)之父Doug. Van Houweling 在几个月前的中国之行时说到的:“下一代互联网民们将真正参与到网络中来,每个人都能为网络的资源和功能扩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P2P给互联网的分布、共享精神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有观点认为至少有100种应用能被开发出来,但从目前的应用来看,P2P的威力还主要体现在大范围的共享、搜索的优势上。在这方面主要引发了,或者是说更好的解决网络上四大类型的应用:对等计算、协同工作、搜索引擎、文件交换。


(1)对等计算

通过众多计算机来完成超级计算机的功能,一直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事情。采用P2P技术的对等计算,正是把网络中的众多计算机暂时不用的计算能力连结起来,使用积累的能力执行超级计算机的任务。任何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行业都可从对等计算中获利,如天气预报、动画制作、基因组的研究等,有了对等计算之后,就不再需要昂贵的超级计算机了。在硅谷现在有许多公司正在投入对等计算的开发,如Popular Power,Centrata,United Devices,Entropia等,并获得了巨大的风险资金。Intel也利用对等计算技术来设计其CPU,并为其节省极大的费用,同时对等计算的发展是以PC机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根本出发点的,自然也极力受到Intel的极力推崇。从本质而言,对等计算就是网络上CPU资源的共享。


(2)协同工作

公司机构的日益分散,给员工和客户提供轻松、方便的消息和协作的工具,变得日益重要。网络的出现,使协同工作成为可能。但传统的WEB方式实现,给服务器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造成了昂贵的成本支出。P2P技术的出现,使得互联网上任意两台PC都可建立实时的联系,建立了这样一个安全、共享的虚拟空间,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同时进行,也可以交互进行。P2P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和关键客户,以及合作伙伴之间建立起一种安全的网上工作联系方式,因此基于P2P技术的协同工作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Lotous公司的创始人奥奇更是获得了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来开发其协同工作产品Groove。


(3)搜索引擎

P2P技术的另一个优势是开发出强大的搜索工具。P2P技术使用户能够深度搜索文档,而且这种搜索无需通过Web服务器,也可以不受信息文档格式和宿主设备的限制,可达到传统目录式搜索引擎(只能搜索到20%-30%的网络资源)无可比拟的深度(理论上将包括网络上的所有开放的信息资源)。以P2P技术发展的另一先锋Gnutella进行的搜索为例:一台PC上的Gnutella软件可将用户的搜索请求同时发给网络上另外10台PC,如果搜索请求未得到满足,这10台PC中的每一台都会把该搜索请求转发给另外10台PC,这样,搜索范围将在几秒钟内以几何级数增长,几分钟内就可搜遍几百万台PC上的信息资源。可以说,P2P为互联网的信息搜索提供了全新的解决之道。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也宣称要采用P2P技术来改进其搜索引擎,一家名为infrasearch的新建公司也因为开发P2P技术的搜索引擎而获得了一笔巨额风险投资。


(4)文件交换

可以说文件交换的需求直接引发了P2P技术热潮。在传统的WEB方式中,要实现文件交换需要服务器的大力参与,通过将文件上传到某个特定的网站,用户再到某个网站搜索需要的文件,然后下载,这种方式的不便之处不言而喻。电子邮件是方便了个人间文件传递问题,却没法解决大范围的交换。这也是WEB的重要缺陷,Napster就是在情况下横空出世,抓住人们对MP3喜欢的需求,Napster的MP3交换直接引发了网络的P2P技术革命。在国外类似Napster的产品很多,如CuteMX、Freenet、Gnutella、iMesh、Toadnode、Scour Exchange等,但对华语歌曲却都无能为力,此时国内第一个的P2P产品Jelawat也于9月份推出,解决了中文搜索问题,到10月底国内另一个类似的P2P产品toperson也匆匆推出。

文件交换的需求也很轻松地延伸到了信息的交换,在线拍卖也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大家也不必要到拍卖网站登记要卖的商品了,在自家的硬盘上建个商店就可以了。由此又可以延伸到,一切中介网站都会被替代。

当然以上四类型应用决不是P2P仅有的应用,被认为至少还有100种应用等着去开发。与B2C、B2B、C2C、C2B等一些概念不同,P2P是技术,甚至技术思想的革命。更重要的是,P2P技术将实现互联网的大部分潜力,将互联网从一个基于文件的网页和电子邮件网络转变成一个动态的、颗粒状网络,在网络中,特定的信息组件可被有效地放置和分享。网络与计算机将不再有什么差别了,大家还记得这个口号吧:网络就是计算机,也许就是武侠小说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3、p2p的赢利之路

有人说,每六个月,硅谷都会为一种新技术的诞生而激动。媒体疯狂炒作,大大小小的公司便蜂拥而上,腰缠万贯的风险投资商也将钞票大把大把地撒在上面。但结果呢?个别幸运的公司经过拚搏看到了一线希望的曙光,个别公司被某个大公司收购,而其它所有的公司都会土崩瓦解,同一些新名词新概念一道随风而逝。

刚刚过去的2000年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全面溃败的一年,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渴望一夜暴富的投资者开始变得谨慎和理智。所以,相比Peer to Peer的说法,人们更愿意把P2P称为Path to Profit(赢利之路)。

那么,在网络经济江河日下的今天,P2P能够不负众望,力挽狂澜吗?谁也不敢妄下结论。但是,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几种稍见希望的赢利模式日渐清晰。

Napster模式

短短一年,在各种大大小小的P2P公司之中,Napster已经堪称“爷爷”了。它让用户以自由、开放的方式交换文件,这种深得人心的服务使Napster的用户数量以指数爆炸的速度迅速增加,目前已经超过了300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地,一种思路就是通过在软件上显示赞助商的广告赢利。这种赢利方式和现在大多数门户网站的赢利方式基本相同。因为P2P的用户众多,所以广告投放量也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有较好的赢利前景。但是,Napster却没有通过这种经典的赢利模式获利,也不打算把赢利的砝码永远压在这种模式上。

Lightshare模式

作为一个刚成立不久的P2P公司,Lightshare的赢利方法是在P2P网络上开展电子商务。用户可以在P2P网络上购买或出售商品。用户可以搜寻待售商品信息或者列出自己欲售商品的信息。待售的商品保留在出售者的计算机里,但中心服务器上动态地保存该商品的相关信息,以供其它用户查询。在Lightshare开展的服务中,初期的交易商品只包括数字文件,但是以后将逐渐扩展到其它领域。这种赢利模式目前存在着管理、计费、安全等方面的困难。

Popular Power模式

Popular Power公司大量收集处于工作间隙的PC的闲置计算能力,通过集群技术产生超级计算能力,供高强度计算工作和大型研究项目使用。在Popular Power的模式中,用户被要求在他们的PC上安装一个特制的屏幕保护程序。当屏保运行时,Popular Power就会向这些用户的PC分配工作负载。用户每月将收到一定数额的报酬作为对他们的闲置计算资源的使用费。我们可以把Popular Power模式称为“水利电站”模式——汇流百川,蓄势而发,也可以将其称为“商贩模式”——通过贩卖个人计算机的闲置资源来获取利润。

DataSynapse模式

DataSynapse公司赢利的方法是“网格计算”,它把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利用它们的闲散资源组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表面上看,DataSynapse模式和Popular Power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贩卖空闲的计算机资源。但是DataSynapse将“网格计算”构建在合作企业之间的内部网(Intranet)上,而不是互联网(Internet)上。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互联网的带宽狭窄、安全性较差的问题;另一方面把目标用户定位在企业用户中,有较大的赢利把握。

综合模式

综合模式是将上述的两种或多种模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提供更好的P2P服务。也可以把P2P同其它的商务模式(如B2B、ASP等)或者网络技术(如搜索引擎技术等)相结合,探索新的赢利模式。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无法预见或无法定论归类的赢利模式。因为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人们对P2P的认识都很不完整。有人把人们现在对P2P的认识比作“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只看清了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完整的认识还需要在实践探索中渐渐形成。

除了单纯的赢利之外,对投资者来说,P2P的引力还在于它零成本、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上。虽然Napster几乎从未做过广告,但是其用户数量却得以暴涨,这和以前的电子商务网站大不相同,也是其它网络服务无法敢企及的业绩。


4、p2p的困境

虽然P2P是一片充满赢利希望的热土,但为什么多数渴望暴富的投资者面对P2P的诱惑却踌躇不前呢?除了他们在经历纳斯达克的风雨洗礼后变得更加谨慎之外,除了P2P的赢利模式尚处在无法验证的摸索过程以外,P2P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亟待克服的困难:

版权问题

就像Napster的出现冲击着唱片公司的利益一样,大多数P2P服务都将不可避免地和知识产权发生冲突。Napster险些被联邦法院强令关闭,直到今天仍然因身陷版权官司的沼泽之中吉凶为卜。尽管美国唱片协会等一些组织在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保护知识产权,但是,每一个提供文件共享服务的P2P公司都不得不认真审视P2P网络面临的版权问题。

管理困难

P2P网络的精髓在于其“乌托邦”式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给了用户更多的自由,但是这也陷入了“无政府主义”的困境。可以想象,缺乏管理的P2P网络将会成为病毒、内容以及非法交易的温床。许多P2P公司打算通过P2P网络开展电子商务,但是付费问题、流量计算、商品价值的验证等等都是一时很难克服的困难。

垃圾信息

由于P2P网络的用户众多,当某个用户进行搜索时,自然会得到大量的搜索结果。而除了少数有用的信息以外,其它大多数的信息可能都属于垃圾信息。在缺乏统一的管理的情况下,P2P网络很难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用户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现在已经有公司尝试着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数据库技术引入P2P网络中,希望能够克服垃圾信息的困扰。

吞噬网络带宽

P2P使网络变得空前活跃,大多数用户愿意利用P2P网络在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这将大量吞噬网络带宽,特别是在大多数用户更喜欢传送大体积的MP3文件、视频文件的时候,这个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在我国,网络带宽较窄成了P2P应用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过,业界人士都把2001称为“宽带上网年”,希望宽带上网能够彻底解决P2P网络面临的带宽危机。

慈善病毒

安全问题永远能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节奏,这一点可以从ISS(美国最著名的网络安全厂商之一)在纳斯达克股市上的稳健表现看出来。像美国在线的“即时信使”和眼下的几种P2P软件对源代码的加密并不可靠,很容易就会被反向汇编得出源代码,这些源代码最终像开放源代码软件一样在网上随处可得。这一方面会有利于人们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和功能需求重新编译这些程序。另一方面,一些居心不良的黑客也能借机篡改软件源代码,为将来的不义之举留下方便之门。尽管这需要一个黑客具备相当的编程经验和技巧,但总能有少数“专家级”的黑客能随心为之。可以想象,这些系统隐患将来会象瘟疫一样在黑客组织里扩散传播,成为P2P软件的附骨之蛆。如果事情发展到这步田地,纵使P2P软件魅力无穷,也只能接受“慈善病毒”的称呼了。

标准之争

Intel是P2P的热心鼓吹者,并且试图以P2P开发组织盟主的身份去领导P2P的未来。或者说,Intel试图演绎Sun公司在Java领域扮演的角色。但Intel之于P2P和Sun之于Java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最显著的,恐怕就是Sun开发了Java代码,而Intel能炫耀的只不过是利用一种叫Netbatch的P2P软件为它在过去10年间节省了5亿美元的芯片开发成本。

于是,人们可能会心存疑问:为什么Intel最积极。其实答案非常明显。众所周知,PC机处理器芯片依然是Intel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对等计算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充分挖掘连接在网络上的亿万个PC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以处理一些需要大型机,甚至超级计算机才能担纲的任务,这无疑意味着PC机的一次集体革命,将进一步刺激PC产业的发展,对Intel来说,诱惑来自市场空间的极大拓展。可惜事情的进展并未随了Intel的愿,在上周Intel主持的P2P工作组首次会议上,上至IBM、Sun、HP这样的IT巨头,下至一些头天才冒出来的一些初创公司,没有人将Intel视作权威。与会者纷纷指责Intel的组织无方,呼吁P2P工作组应当参照IETF(Internet工程任务组)的管理模式 SUN公司甚至另开“小会”,主张基于Java和Jini语言的P2P应用开发。利益的分歧导致开发标准的难以统一,这将成为P2P发展道路上的另一个难迈的坎。

除了上述的缺点以外,P2P网络还是一种比较脆弱的网络:在P2P网络中,服务器不再是网络的中心,但是仍然协调着整个网络的工作,服务器的瘫痪将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不难想象,一个拥有众多用户的P2P网络将会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这将极大地威胁P2P网络的安全。

但是,P2P并不是先天缺钙。作为一个刚刚展露头角的新技术,P2P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后天的营养补充,P2P会强壮并且最终成熟起来。


5、p2p在国外

尽管P2P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尽管大家对P2P还缺乏赢利的信心,尽管很多人担心P2P仍然会步B2C、C2C等各种商务模式的后尘。但是,已经有很多公司开始踏上了P2P之路。

英特尔公司一直是P2P技术的狂热鼓吹者。在过去的十年中,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开发人员充分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工作站上的1万台PC的闲置硬盘空间和计算能力,从而省去了一大笔购买高档计算机的费用。该公司声称,使用P2P计算技术使公司节约了超过5亿美元的经费。英特尔已经联合世界多家知名的高科技公司组成了一个新的工作组,以便以更强大的实力构筑面向商务环境的P2P体系。

在英特尔的P2P工作组的成员中有IBM、惠普等公司。这两家公司在2000年9月共同推出了一种开放存储技术,这一存储技术利用了P2P技术,可以方便地从用户的硬盘向服务器上复制数据。惠普公司还把P2P的立足点放在打印技术上,该公司新推出的网络打印技术可使用户通过P2P网络共享打印机。

而在另一方面,那些没有加入英特尔的P2P阵营的IT巨头,也开始了P2P的尝试。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开发了一种叫做Publius的网络印刷系统,可以让匿名用户在P2P网络上保存加密的文档。而微软也丝毫不敢落后,在下一版本的Windows中,微软将通过家庭网络向导将多台计算机以P2P的方式相互连接起来。

和这些IT巨头相比,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公司似乎更加引人注目。他们脑中揣摩着最新的思想,整天奔波在风险投资商和客户之间,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着P2P的赢利之路,也在用勇气和胆略诠释着P2P的真正含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面对P2P,每一家公司的做法都不尽相同。下面,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其中几个典型的P2P公司,窥一斑而见全豹,对我们全面理解P2P一定会有所帮助。

·Flycode

  Flycode公司成立于2000年,目前有雇员35人。该公司开发了一种软件,可以传送视频和图像文件。和Napster不同的是,文件可以来自普通用户,也可以来自商业用户。商业用户可以在内容中加入广告或者直接将文件定价出售。同时该公司打算开发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用以保护知识产权。该公司的赢利方法是一方面收取广告和赞助者的费用,另一方面收取商业用户的服务和管理费用。

2000年7月,该公司得到了250万的种子资金。它的CEO Bill Bales是Napster的创始人之一,也是Napster最早的投资者之一。由于创始人经验丰富以及与投资商关系密切,Flycode公司可以立即开始文件共享服务,并有望取得较好的业绩。

·InfreaSearch

   InfreaSearch成立于2000年,目前有雇员15人。该公司开发了一种软件,用户可以通过该软件在P2P网络搜索和传送文件。该软件有两种版本——大众版和企业版。大众版可以使用互联网上,而企业版则主要用于企业或者多家合作企业的内部网和外联网上。InfreaSearch网站搜索P2P网络上的内容和产品,并建立供用户使用的动态目录。该公司的赢利方法是对用户按照流量或按月收取服务费。

2000年6月,该公司获得了第一轮大约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该公司将P2P动态更新的理念和传统的搜索引擎技术相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能不能建立一种可靠而且可以赢利的商业模式技术,人们拭目以待。

·Interbind

Interbind公司成立于2000年,目前有雇员10人。该公司将P2P技术和B2B的商务模式结合起来,为B2B商务公司开发P2P网络和分布式计算软件。该公司的软件可以使B2B用户实现文件共享,并在P2P网络上进行合作。该公司打算从软件注册、以及文件备份、档案管理等各种服务中赢利。

2000年3月,该公司获得了10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

Interbind已经描绘出可行的P2P商务前景,让人刮目相看。

·Kalepa Networks

Kalepa Networks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员7人。该公司开发了建立P2P网络和分布计算的软件,可以帮助其它公司建立P2P网络。该公司以前曾为用户提供客一定制的互联网搜索服务。该公司的赢利计划是在前期收取用户的软件注册费,后期则收取用户的事务管理费。

2000年4月,该公司获得了第一轮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希望在2000年年底获得50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该公司目前的发展战略尚不甚清晰,它及时地转向P2P领域,不知是明智之举还是愚蠢之举。

·Lightshare

Lightshare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员17人。该公司的目标是在P2P网络上开展电子商务。用户可以在P2P网络上购买或者出售商品。用户可以搜寻待售的商品清单或者列出自己希望出售的商品清单。待售的商品保留在出售者的计算机中,但中心服务器上动态地保存该商品的相关信息,以供其它用户查询。初期的商品只包括数字文件,但是以后可以是其它各种产品。公司打算通过对交易的管理,从而控制盗版行为,也打算通过注册的方法确保用户对其出售商品的拥有权。

该公司在1999年7月获得了16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和其它的P2P公司相比,该公司与传统的电子商务有着更多的联系。目前,该公司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能否吸引并留住客户,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Napster

Napster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员45人。该公司开发了一种可让用户搜索并共享MP3文件的软件。1999年12月,美国唱片协会起诉Napster侵犯版权,7月份,联邦法院判决Napster停止这项服务,但两天后,联邦法官又同意暂缓判决的执行。公司希望通过与唱片公司的交易获利,也希望从出售CD中赢利。

尽管是P2P公司中的“大哥大”,并且拥有3000多万用户,但是,公司目前尚未赢利。该公司在1999年2月获得了20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2000年5月,又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第一轮投资。该公司将P2P带入了网络世界,但是难解难分的官司将最终决定公司的命运。

·NextPage

NextPage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员160人。该公司主要为P2P网络开发软件,和其它的P2公司不同的是,该公司不是将计算机和计算机相连,而是将文件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相连。该公司打算向用户收取软件注册费用、咨询费以及事务管理费。

1999年7月,该公司获得了1600万的第一轮资金。和Napster不同,NextPage把目标用户定位为愿意付费的商业用户上,该公司宣称在2001年第3季度即可赢利。

·OpenCOLA

OpenCOLA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员50人。为P2P网络和分布式计算开发开放源代码(OpenSource)的自由软件。该公司的软件OpenCOLA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从而提供更好的搜索结果。而软件COLAvision则可以在用户指定的目录内搜索视频和MP3文件,也可通过服务器广播用户选择的文件。该公司打算开发能同时在Gnutella、 Napster等P2P网络和其他搜索站点同时搜索并阅读文件的软件。该公司计划从用户的交易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2000年5月,该公司的获得了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提供高级搜索技术,使它有别于其它的P2P文件公司,该公司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避免版权纠纷以及如何赚钱。

·Pointera

Pointera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员10人。与其说该公司是个P2P公司,不如说它是一个ASP(应用服务提供商)。该公司在2000年10月开始为商业网站提供具有P2P能力的服务。该公司的目标用户是普通消费者、入口网站、电子商务站点。

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尚未赢利。1999年3月,该公司获得了第一轮200万美元的投资,并可望再融资1000万美元作为第二轮运转资金。该公司提出的概念非常吸引商业用户,但是缺乏一个清晰可靠的反盗版方案使其无法和知名的入口网站合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应用服务器,互联网,网络应用,网络协议,大众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