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任志强,在被问及房地产商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的时候,却喊出了封建式的“丫环论”:我们只是当丫环的,其实都是政府说了算。。乍一看,任志强似乎是在对政府“干涉”过多表示不满。而事实上,身为“国有企业家”的任志强在做了“丫环”之后,就可以不用承担社会责任了,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精明……
任志强自贬为“丫环”的前前后后
当去年的“国八条”和今年的“国六条”出台的时候,任志强显然没有把政策放在眼里,依然到处抛出他的为富人建房理论和暴利理论,先后推出了“富人市场论”、“无责任论”、“违宪论”、“分区论”、“只涨不跌论”以及“不盖房论”等。任志强这时根本没有“丫环”意识,他陈述了作为一个“商人”最坚定的立场:追求利益最大化。他成为了房地产商的代言人,表达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社会地位和政策环境。任志强利用他的社会影响力,直接向政府表明自己主动为富人造房的决心,作为一个管理者的义务以及身为房地商获利的合理合法性。
11月中旬,任志强被问及“房地产对社会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时,一向狂傲的他却有了惊人的转变,摇身一变成了“丫环”:“国有企业家、国有资本,政府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我们干房地产我就不干房地产,我们只是当丫环的,都是政府说了算。”一夜之间,任志强从一个典型“商人”转变成了“丫环”,而且还指名道姓指出了“她”的主人是政府。这实质是一种压力转嫁,把房地产商这些年来惹下的祸,全一股脑推到了地方政府的身上去。
一个房地产商人,一个丫环,两个身份融合成现实的任志强看上去似乎有些迷茫,而事实上,他抛出这些言论的场合总是那么合乎时宜。当公众把任志强们看作是房地产商并要求他们担起一个企业家应该担起的社会责任时,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政府的一个小丫环,一切政府说了算,不应苛责他们;可当政府进行房价调控时,利益面前他们又马上变脸,变回一个纯粹的商人,要求政府不宜过多干预市场,不宜干预房价,这时候的房地产商不再认可他们的主子,不再认可自己是谁的丫环,而是一个市场经济下享有自主决断的真正商人。任志强们得心应手地转换着角色,令人耳目一新。
“丫环”们的强势地位难以撼动
事实上,政府没有把开发商当成“丫环”,开发商也没有把自己当成“丫环”。中央出台房市调控政策时,开发商马上就提出异议,并公然唱反调宣扬房价将继续上扬;中央三令五申不得囤积土地时,一些开发商依然我行我素。开发商不仅不像“丫环”,在某些时候还常常表现得非常强势,故意隐瞒利润偷逃税款。财政部对全国3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2005年的财务检查,发现这些房地产开发企业隐瞒利润现象相当普遍。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局长耿虹说:“有的企业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我们反映的平均利润率是26.79%,比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账面的12.22%应该说高了一倍多。但是这当中有的企业根据我们的检查结果,它的实际利润率是达到了57%。”
透过“丫环”说,人们隐约感受到的是国有房产商对社会责任的逃避。而事实上,从1992年开始,国有房产商就开始了逃避责任。借着“全民所有制”改为“国有”,全民所有制的责任被推给了社会。在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或者说社会保障这部分欠账巨大的情况下,“国有”这两个字的责任没有了,国有房产商们离其应该承担的就业责任、全民福利责任已经越来越远,留下的是垄断的利益。无论称呼自己“丫环”还是别的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们强势的地位。
“丫环论”的破灭需要理清利益关系
分析员认为,任志强诿过于政府的“丫环论”,源于长期以来行政监管部门与房产商搭建的利益平台。“任志强们”有着双重身份,在政界、商业界之间不停地变来变去游刃有余,需要辩护时用一种身份辩护,需要维护利益时用另一种身份维护,他们总是能够自圆其说。而在国有房地产企业身后,大到人事任免、房价制定,小到促销手段、宣传口径,政府的影子可谓随时可见,其基于局部利益和政绩观的考虑,同房地产商建立了一种非正常的利益分肥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总是难以实施。
要让任志强们住口,一方面需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将依法行政和保障社会公平有机结合起来,向全社会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等到社会把政府的保障责任与市场房产投资区分之后,等到市场正常到不是每个房地产商都造高价房的时候,再来普及市场与投资的理念,恐怕更为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