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为集中的数据插上理性的翅膀

作者:AMT研究院 陈岚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入世后的挑战,特别是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气势,银行业的信息化可谓是时不我待,工行、建行等实力雄厚的数据中央纷纷出台一整套的信息化方案,其中“信息数据大集中”涉及面广、投入巨大、影响深远,因而也最为惹人瞩目。

  最近,中国建设银行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速,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部分的数据集中工程(下称“DCC工程”)即将进入收尾阶段。建行全行DCC工程有望在9月底全面完成,届时38家一级分行将实现金融信息与数据共享。

  数据集中的三大潜在优势

  首先,数据大集中可以提高银行的整体运营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伴随着金融改革以及上市的浪潮,中国银行业更加关注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而数据大集中无疑在这方面会被寄予厚望。大集中可以整合信息、精简冗余、减少重复建设,从而可以有效地节省人力资源和设备投入之外。

  其次,数据大集中实现了银行对业务的集中监控,加强总行对各个分行经营风险的防范。例如,工行总行原先很难对分支机构的不良贷款进行有效的监控,因为总行看不到分支机构究竟发生了什么业务,以及这些业务在审核过程中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而实现数据大集中之后,工行可以做到预先控制,哪些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是分支机构必须上报的,在管理层面将会更加集中。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数据大集中还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网上银行的发展。通过统一管理客户信息和账户数据,深入分析客户,迅速创新业务,不仅能更好的留住现有客户,还能实现用户规模的增加和交易数额的增长。
 
  数据集中的三大潜在危机

  首先,随着系统的集中度增加,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在数据大集中的过程中,银行通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期间的不确定性、对客户的忽略,甚至客户资料的流失,都会导致客户在不断地流失。以丢掉优质客户为代价来实现数据大集中,这是决策者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次,数据的高度集中,导致银行管理的集权化与官僚化,对客户与市场需求的反应越来越慢。数据与应用都在总行,总行不可能为各分行做个性化服务,分行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做个性化服务。解决不了差异化问题,就不可能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数据集中后,各分行的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必须先通过总行,总行也不可能根据各地的不同需要给出数据。

  第三,尽管实现了数据集中,但不管是已经完成数据集中的银行,还是正在进行数据集中的银行,一些系统还是分散的,没有做到完全的集中。这样同一客户在同一银行就有不同的信息表现,没有一个系统能够提供全面真实的客户资料,导致银行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更别提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创新了。

  SOA:为集中的数据插上理性的翅膀

  一些银行业界人士表示,数据大集中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其本身并不能解决银行的业务和管理问题,只是从IT架构上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强大平台,因此大集中并不是银行信息化的终点。那么,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数据集中的最大收益呢?何处是尽头,路又在何方呢?

  一些专家已经提出,在银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当提早采用服务导向型架构(SOA)。它重复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包括开发员工,技术,软件,硬件,语言,平台,数据库和系统。根据研究报告,适当使用SOA 能减少成本,增益资源效率使用40%,同时可减轻达10 倍的维护工作量,减少潜在风险,管理和监视费用。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SOA令业务模型和资讯科技架构有更大的灵活性,重建一个有“客户响应能力”的企业,以面对日益快速变化的环境。而这正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Gartner 预计到2008 年,SOA 将成为占有绝对优势的软件工程实践方法,中国的银行业的信息化要有理性、有高视点,在数据集中的同时,应该在理解和应用SOA 开发技能方面进行投资。让SOA为集中的数据插上理性的翅膀。

你可能感兴趣的:(S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