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纸上谈兵与战略深思——赵括,一个被冤屈2300年的战国名将[ZT]

转载原文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战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腥的长平大战,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那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中,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的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已经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时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要低于秦国,由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这就是赵国犯下的第三个战略性错误,可以肯定的说赵国已经输定了。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场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式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加上临阵换将,新统帅上任后又要二~三个月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一则赵国国力基本耗尽,二则秦军又不是傻子怎会让赵军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这时也就犯下了第四个战略性错误,赵军覆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赵军统帅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缘故,而是这时的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个输定了战争。

但是,赵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当时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汉奸,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也是敬佩不已。可能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的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还要不得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至于,当时赵军究竟给秦军造成多大的损失就不知道了,因为秦人根本就不敢把它回忆起来和记录下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平大战不但是赵国心中的永远的痛,也是秦国心中永远的痛。长平大战后,秦国数次被其余5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青润的分析

上文中是一个转载,但是这段内容引起了我的深思。

大家都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因为赵国北面就是匈奴,因此,赵国是中原七国中最早实现抛弃战车进行作战的国家。赵武灵王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增强了数倍,也在一段时间内解除了匈奴对赵国的军事优势。当然,战车作战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一种传统的作战方式,赵武灵王也并没有完全抛弃它。

但是从这段改革中,大家也可以看到,赵国最强的是骑兵,当然真正的骑兵大兵团运动作战应该是起始于汉武帝时期(最近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但是,中原军队的骑兵作战应该是源于赵武灵王时期。

骑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骑兵是运动作战和快速远程攻击,而不是防御,从这里可以看到赵国的实际力量应该和这篇文章中分析的相同。也可以看到赵国的实际实力所在。

从秦国方面来看,这场战役的作战后果:秦国数次被其余5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20多年是个什么概念,一代人,整整一代人的出现,也就是说,在长平之战中,在毁灭掉赵国的全部精锐部队之后,几乎也同时毁灭了秦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从两国的经济力量对比来看,秦国富有汉中之地,同时占有天府之国(李冰的功劳),而赵国当时的主要地域是在现今的太行山和相连接的部分黄河中游冲积平原。地域范围比秦国小多了,同时加上北面与匈奴的敌对状态,也严重消耗了赵国实际的兵力和资源。所以,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关于资源对比的问题也是实际存在的。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知,赵括其实是十分了解赵国的兵力状况和实际作战能力的,但可惜的是生不逢时,并没有在必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后来的出击也的确是属于年轻人的意气用事,这一点可以看到他的确没有廉颇的稳重,但是,这也未必说他比廉颇更了解赵国兵力的实际所擅长的作战方式,只能说明廉颇用兵的失误而已。而赵括只不过是代替廉颇品尝了这次惨败,否则,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必然是廉颇,而赵括也将永远史上无名——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同样在软件项目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我就经历过一次类似的项目经历。其实一场战役的管理和过程与一个项目的管理和过程是有很多相似点的。这些,在本文中就不再作更深入的分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