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真的是那么回事吗?

《赢在中国》第三赛季( http://win.alibaba.com/),在今年6月就结束了。我不是通过电视看的,而是DVD。光盘比电视上的整体长了一倍,譬如第二赛季36进10,光盘是120分钟,而电视是50分钟,应该说光盘是未经剪辑,更真实。
持续看了快三个月,从第一赛季到第三赛季,现在几乎完整看完了,约80小时。

这档节目,对于创业中或准备创业的人来说,至少目前来看,我还没有发现比它更适合的节目。但是,我这么说,并不是说它就很完美。那些裁判说的,譬如马云、史玉柱,俞敏洪,似乎对,似乎又都不对。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它也是很支持的,我只是想说,裁判的思维和评语,未免太理想化了,就像谈到战略和创新,必说沃尔玛、Google。但是,在地球上,又有几个沃尔玛和Google?就说中国,能够出来几位马云和史玉柱?

他们的创业感悟,对我们的参考和模仿价值,究竟有多大?

就像超级女生、状元360、星光大道一样,赢在中国本质上也是一档真人秀,只不过主题从娱乐换成了商业选秀,也都是严谨、周密的商业化运作,那些真人也不过是这场游戏中的演员罢了。

我不谈那些创业者怀着怎样的目的去参赛,也不管最后投资商的承诺是否兑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CCTV-2是大获全胜,应该说,是个三赢的局面。

作为一位旁观着,也作为一位IT技术人员,对这档节目,从商业角度进行一点思考吧。

任何一本书,或是一档节目,它的核心,都是围绕一些关键字来展开的,我就对赢在中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些keyword,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吧。

1、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自己被别人取代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核心竞争力就越弱。核心竞争力本质上就是自己区别于别人的优势。 
在节目中,马云、史玉柱们,一谈到核心竞争力,就是,你的技术有没有壁垒? 你的渠道像国美那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吗?

也许,作为投资人,这些资本大腕,它们最感兴趣的,是投入1000w,赚一个亿,对小打小闹的根本没兴趣。这很正常,但是,创业者中,可能90%都是那些平平凡凡的人,它们没有过硬的技术,也没有强势的品牌,他们的生存都很难保证。
何谓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对于一个创业型的公司,在一个行业内的一个地区,一个指定的时间段内,你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就够了。就像搞外语培训,大连本地的可能有上百家,全国可能有上万家,但大连这些和别的地区不形成竞争,自己一年可以赚个几十上百万的,不是很滋润吗,比打工强多了。 就说我自己吧,我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如果把我放到全国,我肯定就像一只蚂蚁。但在一座城市,一个特定的公司,我就有不可取代的价值,至少被取代的成本很高。马路站台旁的报摊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有,因为对于花1元钱,在特定地点和时间,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很小,你是不可取代的。


2、市场占有率
赢在中国那些参赛者,项目介绍时,最喜欢说的就是该项目,市场容量是100亿,我只要占去5%的市场份额,我就有5个亿。真的这么乐观吗?我自己辞去工作,思考创业,我发现哗哗的银子流来流去,就是流不进你的口袋,根本就没有那个概率的问题。阿里巴巴赚钱吧?但那些单子都是他们公司几千销售人员一个个谈下来的,不容易啊。单子都是抢来的。
我毕业后第一家公司,是做Java中间件的,类似于JBoss。当时老板对我们说,中间件市场的容量是60亿美金,我们做1%就有0.6个亿,我当时就觉得很离谱。后来呢,十万分之一都没有争到,两年下来,投资人的钱烧完了,公司也就快黄了。

3、盈利能力
节目中的选手,似乎个个生龙活虎。第一年100w,第二年500w,第三年900w,第四年2个亿。赚钱有这么容易吗?作为一个草根的我,当我放弃打工,这种出卖劳动力来生存时,我发现,整个前途都是不确定的,一片迷茫。也许那些选手已经成功了一年,但第二年还会这么顺利吗?我就抛开竞争对手和市场潜力不说,你看现在的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一年下来,你的成本可能翻了一倍,你还那么乐观吗?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你能够预测吗?赢在中国,大多数选手还是搞传统行业的,传统行业对能源这些基础投入价格还是很敏感的。另外,政策一年一个变,你能够预测吗,有能力应对吗?

4、商业模式和战略
商业模式,通俗的讲,就是赚钱的模式,譬如google就是通过关键字竞价排名向商家收费。战略,通俗地说,就是你赚钱所采取的指导原则,譬如沃尔玛就是低价战略,战略的核心,其中之一就是定位,以便区别于竞争对手。
赢在中国的裁判们,似乎很关心选手们商业模式是否创新,是否竞争对手很难模仿。你的战略要足够清晰,巨大的盈利空间。这些我都很认同,但是,作为一个创业者,对于他所初创的行业,他应该是不精通的,至少整体的把握,否则叫创业吗?也就是说,他不太可能是这个行业的引领者。

对于一个初创型的公司,最关键的,是让自己先活下去,不要死掉。从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角度,创业初期,是模仿;发展期,是改进;成熟期,是创新。我们不太可能一下子就跨到第三阶段。
从战略角度,陈惠湘说的一句话,我很震撼。他说,创业初期,战略是一种感觉;发展期,战略是一种经验;成熟期,战略是一种方法。而我看的这么多商业教材中,那些教授们,总是告诉我,设计企业的战略,应该用SWOT分析法、BCG矩阵、波特五力分析。我当时仿佛找到了圣经。但我实际去画这些图表时,发现太虚,没法动手。问题在哪里? 我现在才感觉到,它们是拿一些大企业,已经很成功的企业来做案例,但对于一个创业型企业,可能是这样吗?

记得有个培训师说,让北大光华的MBA教授们,每人负责一个公司,不出三年,90%都要死掉。

5、红海 vs 蓝海
节目中,那些投资人对红海的项目似乎特别没兴趣,这些选手几乎都被淘汰,我认为这很合理。这个节目,似乎总是暗示我们这些创业者:找项目,一定要蓝海的。
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项目是蓝海?今天是蓝海,明天还是吗?对于像中石化、中移动这些垄断性企业,市场对于它们来说,永远都是蓝海。但是,对于创业初期企业,市场永远都处于无休止的厮杀中。决定你成功的,也许就是因为你比别人跑得快了一点点。


6、机遇和运气
节目中,裁判们总是向我们传授它们的创业秘籍,我很感激。但是,像汇源的朱新礼、蒙牛的牛根生、阿里巴巴的马云,让它们现在再做一个,试试。虽然很多人说,他们同时代很多类似的人,要么死掉,要么没有做大,他们确实有过人的能力。我承认这点,可能他们那份坚持、那份韧劲造就了他们今天的成功。但在他们没有成功前,他们真的信心百倍自己会成功吗?眼光 + 执行力 + 坚持,就真的能够走向成功?

未来就像一只黑天鹅,充满了无限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给人想象的空间,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创业者,愿意赴汤蹈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7、商业规则
节目中,裁判也总在教导我们,商业要讲求诚信。这个我100%认同,因为这是经商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做人的原则。虽然别人总是说无商不奸,无商不艰,但似乎这个词都被误读,听说最初的意思是:无商不尖。典故说,旧时买米时,以升斗作量器,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标准分量,银货两贷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再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

我对商业规则向来是不怀疑的,但是,你把这些商业规则当作创业的信条时,你会发现它并不好使,不能给你带来指导意义。在IT行业混的,大家都知道,拉项目、投标,都有很多潜规则、灰色交易,特别是政府项目。即使是公司的产品,也是瞎忽悠,水分太重。我不是说不遵守规则,但你还是一个无名小卒时,别人凭啥相信你所谓的诚信、质量? 你要是这么古板,估计离死亡不远了。难怪有人说,创业者的第一桶金都是肮脏的。

当然,赢在中国,作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公众商业节目,肯定要颂扬商业的阳光、公平;只是,我们要睁亮自己的第三只眼睛。
在这儿,很多人都学过Java EE,教材中讲到EJB时,总喜欢拿它来开发一个留言薄,什么实体Bean,会话Bean。但真实项目中,你要是这么模仿,就很危险了。这个道理,只要有两年开发经验的,应该都懂。


好了,就说这么些吧。
为什么我会去思考这些? 因为我辞职三个月来,在家里学习商业课程,自认为懂了很多,但发现都是在纸上谈兵。当然,我并不认为我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商业、管理,它也有很大的“技术”成分,譬如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PDCA循环图、时间管理的四象限、营销的整体产品概念。 也许我所学的,也只停留在这个阶段,还没法达到艺术、随心所欲。大学时,我们学操作系统原理,虽然我们大多数人似乎没有用到,但实际呢?至少我在研究RIA框架那大半年,我每天都在用,如并发、分布式、调度。

对全文做一个总结吧,还是文中那句话:节目虽好,但请睁亮自己的第三只眼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互联网,企业应用,Gmail,中国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