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为了Symantec高级合作伙伴了,以后我就负责Symantec和kaspersky的售前技术和售后支持了,初步了解了一下7100系列和SXS的新sysmantec模式,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IDS/IPS上的解决方案,深感钦佩.自我感觉IDS与IPS区别在于一个是色相投,一个是看门狗,一个能看不能抓,一个两个都能做,甚至是主动的,7100系列就是这样的
入侵检测系统(IDS)由于入侵检测系统的市场在近几年中飞速发展,许多公司投入到这一领域上来。Internet Security System(ISS)、思科、赛门铁克等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系统组成:IETF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四个组件:事件产生器(Event generators);事件分析器(Event analyzers);响应单元(Response units );事件数据库(Event databases )。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的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数据,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对分析结果作出作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作出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报警。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统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系统分类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主机型和网络型。
基于主机的监测。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监督系统调用)从所在的主机收集信息进行分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这种系统经常运行在被监测的系统之上,用以监测系统上正在运行的进程是否合法。最近出现的一种ID(intrusion detection):位于操作系统的内核之中并监测系统的最底层行为。所有这些系统最近已经可以被用于多种平台。
网络型入侵检测。它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往往将一台机子的网卡设于混杂模式(promisc mode),对所有本网段内的数据包并进行信息收集,并进行判断。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
系统通信协议
IDS系统内部各组件之间需要通信,不同厂商的IDS系统之间也需要通信。因此,有必要定义统一的协议。目前,IETF目前有一个专门的小组Intrusion Detection Working Group (idwg)负责定义这种通信格式,称作Intrusion Detection Exchange Format,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下是设计通信协议时应考虑的问题:1、系统与控制系统之间传输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因此必须要保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必须有一定的机制进行通信双方的身份验证和保密传输(同时防止主动和被动攻击)。2. 通信的双方均有可能因异常情况而导致通信中断,IDS系统必须有额外措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入侵检测技术
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是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功能。从技术上,入侵检测分为两类:一种基于标志(signature-based),另一种基于异常情况(anomaly-based)。
对于基于标识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的事件的特征,如网络数据包的某些头信息。检测主要判别这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此方法非常类似杀毒软件。
而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两种检测技术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有非常大的差异。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的核心是维护一个知识库。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无法准确判别出攻击的手法,但它可以(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判别更广范、甚至未发觉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