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定义指针时,同时初始化为NULL。
第二点:在指针解引用之前,先去判断这个指针是不是NULL。
第三点:指针使用完之后,将其赋值为NULL。
第三点:在指针使用之前,将其赋值绑定给一个可用地址空间。
(1)NULL在C/C++中定义为:
#ifdef _cplusplus
#define NULL 0
#else
#define NULL (void *)0
#endif
//在C++中NULL就是0,在C中NULL是强制类型转换为void *的0。
(2)在C语言中,int *p
;可以p = (int *)0
,但不可以p = 0
;因为类型不同。
const修饰的变量其实是可以改的(前提是gcc环境下)。
const int a = 5;
a = 6; // 错误
int *p = NULL;
p = &a;
*p = 6;
printf("%d", a); // a = 6
(1)在某些单片机环境下,const修饰的变量是不可以改的。const修饰的变量到底能不能真的被修改,取决于具体的环境,C语言本身并没有完全严格一致的要求。
(2)在gcc中,const是通过编译器在编译的时候执行检查来确保实现的(也就是说const类型的变量不能改是编译错误,不是运行时错误。)所以我们只要想办法骗过编译器,就可以修改const定义的常量,而运行时不会报错。
(3)更深入一层的原因,是因为gcc把const类型的常量也放在data段,其实和普通的全局变量放在data段是一样实现的,只是通过编译器认定这个变量是const的,运行时并没有标记const标志,所以只要骗过编译器就可以修改了。
#define dpChar char*
typedef char* tpChar;
dpChar p1, p2; // 展开 char *p1; char p2;
tpChar p3, p4; // 展开 char *p3; char *p3;
(1)指针数组的实质是一个数组,这个数组中存储的内容全部都是指针变量。
(2)数组指针的实质是一个指针,这个指针指向的是一个数组。
int *p[5]; //核心是p,p是一个数组,数组有5个元素,数组中的元素都是指针,指针指向的元素类型是int类型的;整个符号是一个指针数组。
int (*p)[5]; //核心是p,p是一个指针,指针指向一个类型为int元素为5的数组;整个符号是一个数组指针
int *(p[5]); //同第一个
int *p;
int a[5];
p = a;
p = &a; //error, no match type
int (*p1)[5];
p1 = &a;
总结:定义一个字符时,关键在于:首先要搞清楚定义的符号是谁(第一步:找核心);其次再来看谁跟核心最近、谁跟核心结合(第二步:找结合);随后继续向外扩展(第三步:继续向外结合直到整个符号完)。
void func1(void)
{
printf("test...");
}
int main(void)
{
void (*pFunc)(void);
pFunc = func1; //函数名做右值时加不加&效果和意义都是一样的
pFunc(); //调用
return 0;
}
一个复杂的函数指针示例:
strcpy函数: char *strcpy(char *dest, const char *src);
函数指针是:char *(*pFunc)(char *dest, const char *src);
/*
* 用函数指针指向不同的函数来实现同一个调用执行不同的结果
* 类似多态(同一个执行实际结果不一样)
*/
#include
int add(int a, int b);
int sub(int a, int b);
int multiply(int a, int b);
int divide(int a, int b);
typedef int (*pFunc)(int, int);
int main(void)
{
pFunc p = NULL;
char c = 0;
int a = 0, b=0, result=0;
printf("enter two int number:\n");
scanf("%d %d", &a, &b);
printf("enter + or - or * or /\n");
getchar(); // 接收上个scanf留在标准输入中的回车符
scanf("%c", &c);
switch (c)
{
case '+':
p = add; break;
case '-':
p = sub; break;
case '*':
p = multiply; break;
case '/':
p = divide; break;
default:
p = NULL; break;
}
result = p1(a, b);
printf("%d %c %d = %d.\n", a, c, b, result);
return 0;
}
int add(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int sub(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int multiply(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int divide(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linux中命令行默认是行缓冲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程序printf输出的时候,linux不会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出我们的内容,而是将其缓冲起来放在缓冲区等一行准备完了再一次性把一行全部输出出来(为了效率)。linux判断一行有没有完的依据就是换行符’\n’(windows中换行符是\r\n, linux中是\n,iOS中是\r)。也就是说你printf再多,只要没有遇到\n(或者程序终止,或者缓冲区满)都不会输出而会不断缓冲,这时候你是看不到内容输出的。因此,在每个printf打印语句(尤其是用来做调试的printf语句)后面一定要加\n,否则可能导致误判。
/* 结构体内嵌函数指针实现分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