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过程改进的路上

        忽然想到了这么多年来软件企业对软件过程模型、质量改进模型的认识变化,随笔几句。

        十年前,软件企业经过前几年的发展,普遍认识到了随着软件规模、团队规模的扩大,仅靠粗糙的管理已经无法保障软件质量了,于是乎纷纷寻求外力的援助(当然,也有的是因为可以在竞标时为自己增加一份砝码)。但不管怎么样,ISO认证已经开始在企业中兴起了。可以看到企业设立了内审员等角色,甚至有的专门成立了部门,整理了相当大量的文件和表格,专门有人负责每天给各个角色送来各种表格,填写完成以后再收集起来,通过这种体系及外部表现来规范开发过程。不过实践以后,大多数文件和表格成了废纸,填表也越来越流于形式,最后ISO认证只能成为竞标中的几个字符。

        或许ISO不太适合国内的软件行业了,于是CMMI火了起来。

        CMMI,即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这个可是专门针对软件开发而言的,也许比ISO更好。于是又一批企业投到了CMMI的怀抱,哪个企业过了CMMI 4,哇噻,牛大了,这企业的软件过程管理得做得多么出色啊,那真是只有羡慕的份了。

        可是,用了ISO和CMMI的企业也未必就按计划高质量的形成了产出,没用的企业也仍然可以得过且过的生活。那么软件过程管理到底要不要做?怎么做?

        各种模型仍然像雨后春芛一样冒出来,企业也在不停的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路。直到今天,大家依然走在追寻的路上,已经形成的一个更理性的认识是: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啊,也是多少年的积累,多少企业的牺牲换来的经验。

        软件过程模型、质量模型再也不是死板而僵化的照搬照抄了,不做过程剪裁的套用只是自己把自己往死里玩。企业战略、项目形态、团队状况、管理行为、组织结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从而才能定义出模型的初步框架,然后随着实施过程不停的细化、优化,直到模型的概念消失了,变成了企业潜移默化的润滑剂,变成了企业中的文化基因,让企业平滑的、自然的自我运作。

        呜呼,这还不是终点,我们也在为后人积累经验和教训,也许几年、十几年以后,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铺路石,但就是这样,路才越走越平坦。软件过程的研究与探索依然路途遥远。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csdn.net/caowenbin ——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捷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