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H开发模式——Struts2(第二小节)

上一小节已经学会了如何去搭建Struts2的开发环境,该篇博客我们继续深入Struts2,了解Struts2框架的拦截器。

首先对我们在web.xml文件配置的过滤器进行一个源码的分析。
在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源码中,有一个init()方法,它调用方法获得了一个Dispatcher对象,这就是我们要分析的关键了。进入到它的源码,在其init()方法中调用了init_TraditionalXmlConfigurations()方法,该方法的源码如下:

    private void init_TraditionalXmlConfigurations() {
        String configPaths = initParams.get("config");
        if (configPaths == null) {
            configPaths = DEFAULT_CONFIGURATION_PATHS;
        }
        String[] files = configPaths.split("\\s*[,]\\s*");
        for (String file : files) {
            if (file.endsWith(".xml")) {
                if ("xwork.xml".equals(file)) {
                    configurationManager.addContainerProvider(createXmlConfigurationProvider(file, false));
                } else {
                    configurationManager.addContainerProvider(createStrutsXmlConfigurationProvider(file, false, servletContext));
                }
            } else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nvalid configuration file name");
            }
        }
    }

注意了,在这个方法里有这样一句代码,configPaths = DEFAULT_CONFIGURATION_PATHS;,关键就是这个字段,我们继续跟进。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DEFAULT_CONFIGURATION_PATHS = "struts-default.xml,struts-plugin.xml,struts.xml";

看到这里你总该明白了吧,为什么新建的struts2的配置文件名字必须为struts.xml?为什么struts2的配置文件中package标签要继承struts-default?相信应该不用我解释了。

其实,过滤器的作用有很多,之前也有介绍,但是,如果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过滤器处理,那过滤器的负担将会非常重,过滤器的代码会非常多,也不符合我们低耦合,高内聚的设计思想。

我们假设要实现一个功能,在一个类中将该功能分为几个步骤。

class aa{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

但是我们现在这样设计实现。

class a1{
    第一步:
}
class a2{
    第二步:
}
class a3{
    第三步:
}
class a4{
    第四步:
}

每个类只实现一步,然后直接调用四个类的方法即可。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四个步骤都不会相互影响,想单独调用某个步骤你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这就是分离关注的思想。把要处理的问题,分别用一个类来完成,每个类只完成一个功能。这样的一个类就叫 拦截器
那拦截器和过滤器有什么区别呢?
相同点:都是起拦截作用的。
不同点:过滤器是J2EE的标准,任何的一个程序都可以使用。
              拦截器是struts2框架的标准,不能离开struts2框架,必须依赖struts2框架使用。
              过滤器拦截的是web.xml配置文件,其它的拦截工作都交给了拦截器。
              执行顺序为过滤器先执行,拦截器后执行。

在struts-default.xml文件中,定义了很多的拦截器。


        
            
            
            
            
            
            
            
            
            
            
            
            
            
            
            
            
            
            
            
            
            
            
            
            
            
            
            
            
            
            
            
            
       

拦截器非常的多,其中也有很多我们眼熟的关键字吧,cookie、params、i18n等等。
在拦截器定义的下面,又定义了很多的interceptor-stack标签,这些标签定义的是拦截器栈。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这里我只贴出一个默认的拦截器栈作讲解。


            
                
                
                
                
                
                
                
                
                
                
                
                
                
                
                    dojo\..*,^struts\..*,^session\..*,^request\..*,^application\..*,^servlet(Request|Response)\..*,parameters\...*
                
                
                
                    input,back,cancel,browse
                
                
                    input,back,cancel,browse
                
                
            

至于它是否真的有执行顺序呢?我就不带大家验证了,大家可以找几个拦截器,然后在对应的类中打上断点,然后运行验证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程序默认执行的是defaultStack拦截器栈,那有没有人想为什么程序默认执行的是该拦截器栈,因为它的名字是defaultStack,所以就会执行它吗?显然,这里面是有原因的。我们往下阅读源码,找到了这样一句配置: ,它就是用来配置默认执行的拦截器栈的。
拦截器就先介绍到这里。
之前算是一个对Struts2框架的入门,有很多地方大家可能都不太理解,因为要让大家能够迅速地了解这个框架,所以没有更深层次地去介绍,只是讲述了它的冰山一角。接下来,我们就要对Struts2框架进行一个系统的学习,敬请期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SSH开发模式——Struts2(第二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