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程序结构
下面列出C语言可执行程序的基本情况(Linux 2.6环境/GCC4.0)。
[root@localhost Ctest]# ls test -l //test为一个可执行程序 -rwxr-xr-x 1 root root 4868 Mar 26 08:10 test [root@localhost Ctest]# file test //此文件基本情况 test: ELF 32-bit LSB executable, Intel 80386, version 1 (SYSV), for GNU/Linux 2.2.5, dynamically linked (uses shared libs), not stripped [root@localhost Ctest]# size test //此二进制可执行文件结构情况 //代码区静态数据/全局初始化数据区 未初始化数据区 十进制总和 十六进制总和 文件名 text data bss dec hex filename 906 284 4 1194 4aa test |
可以看出,此可执行程序在存储时(没有调入到内存)分为代码区(text)、数据区(data)和未初始化数据区(bss)3个部分。
(1)代码区(text segment)。存放CPU执行的机器指令(machine instructions)。通常,代码区是可共享的(即另外的执行程序可以调用它),因为对于频繁被执行的程序,只需要在内存中有一份代码即可。代码区通常是只读的,使其只读的原因是防止程序意外地修改了它的指令。另外,代码区还规划了局部变量的相关信息。
(2)全局初始化数据区/静态数据区(initialized data segment/data segment)。该区包含了在程序中明确被初始化的全局变量、静态变量(包括全局静态变量和局部静态变量)和常量数据(如字符串常量)。例如,一个不在任何函数内的声明(全局数据):
使得变量maxcount根据其初始值被存储到初始化数据区中。
这声明了一个静态数据,如果是在任何函数体外声明,则表示其为一个全局静态变量,如果在函数体内(局部),则表示其为一个局部静态变量。另外,如果在函数名前加上static,则表示此函数只能在当前文件中被调用。
(3)未初始化数据区。亦称BSS区(uninitialized data segment),存入的是全局未初始化变量。BSS这个叫法是根据一个早期的汇编运算符而来,这个汇编运算符标志着一个块的开始。BSS区的数据在程序开始执行之前被内核初始化为0或者空指针(NULL)。例如一个不在任何函数内的声明:
将变量sum存储到未初始化数据区。
图3-1所示为可执行代码存储时结构和运行时结构的对照图。一个正在运行着的C编译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代码区、初始化数据区、未初始化数据区、堆区和栈区5个部分。
|
(点击查看大图)图3-1 C程序的内存布局 |
(1)代码区(text segment)。代码区指令根据程序设计流程依次执行,对于顺序指令,则只会执行一次(每个进程),如果反复,则需要使用跳转指令,如果进行递归,则需要借助栈来实现。
代码区的指令中包括操作码和要操作的对象(或对象地址引用)。如果是立即数(即具体的数值,如5),将直接包含在代码中;如果是局部数据,将在栈区分配空间,然后引用该数据地址;如果是BSS区和数据区,在代码中同样将引用该数据地址。
(2)全局初始化数据区/静态数据区(Data Segment)。只初始化一次。
(3)未初始化数据区(BSS)。在运行时改变其值。
(4)栈区(stack)。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每当一个函数被调用,该函数返回地址和一些关于调用的信息,比如某些寄存器的内容,被存储到栈区。然后这个被调用的函数再为它的自动变量和临时变量在栈区上分配空间,这就是C实现函数递归调用的方法。每执行一次递归函数调用,一个新的栈框架就会被使用,这样这个新实例栈里的变量就不会和该函数的另一个实例栈里面的变量混淆。
(5)堆区(heap)。用于动态内存分配。堆在内存中位于bss区和栈区之间。一般由程序员分配和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有可能由OS回收。
之所以分成这么多个区域,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代码是根据流程依次执行的,只需要访问一次,当然跳转和递归有可能使代码执行多次,而数据一般都需要访问多次,因此单独开辟空间以方便访问和节约空间。
临时数据及需要再次使用的代码在运行时放入栈区中,生命周期短。
全局数据和静态数据有可能在整个程序执行过程中都需要访问,因此单独存储管理。
堆区由用户自由分配,以便管理。
下面通过一段简单的代码来查看C程序执行时的内存分配情况。相关数据在运行时的位置如注释所述。
//main.cpp int a = 0; //a在全局已初始化数据区 char *p1; //p1在BSS区(未初始化全局变量) main() { int b; //b在栈区 char s[] = "abc"; //s为数组变量,存储在栈区, //"abc"为字符串常量,存储在已初始化数据区 char *p1,p2; //p1、p2在栈区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已初始化数据区,p3在栈区 static int c =0; //C为全局(静态)数据,存在于已初始化数据区 //另外,静态数据会自动初始化 p1 = (char *)malloc(10);//分配得来的10个字节的区域在堆区 p2 = (char *)malloc(20);//分配得来的20个字节的区域在堆区 free(p1); free(p2); } |
2.内存分配方式
在C语言中,对象可以使用静态或动态的方式分配内存空间。
静态分配:编译器在处理程序源代码时分配。
动态分配:程序在执行时调用malloc库函数申请分配。
静态内存分配是在程序执行之前进行的因而效率比较高,而动态内存分配则可以灵活的处理未知数目的。
静态与动态内存分配的主要区别如下:
静态对象是有名字的变量,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操作;动态对象是没有名字的变量,需要通过指针间接地对它进行操作。
静态对象的分配与释放由编译器自动处理;动态对象的分配与释放必须由程序员显式地管理,它通过malloc()和free两个函数(C++中为new和delete运算符)来完成。
以下是采用静态分配方式的例子。
此行代码指示编译器分配足够的存储区以存放一个整型值,该存储区与名字a相关联,并用数值100初始化该存储区。
以下是采用动态分配方式的例子。
p1 = (char *)malloc(10*sizeof(int));//分配得来得10*4字节的区域在堆区 |
此行代码分配了10个int类型的对象,然后返回对象在内存中的地址,接着这个地址被用来初始化指针对象p1,对于动态分配的内存唯一的访问方式是通过指针间接地访问,其释放方法为:
free(p1);
今晚看了人家写的一个关于C语言内存分配的帖子,发现真是自己想找的,于是乎就收藏了。。。
先看一下两段代码:
[cpp] view plain copy print ?
- char* toStr()
- {
- char *s = "abcdefghijkl";
- return s;
- }
- int main()
- {
- cout << toStr() << endl;
- return 0;
- }
和
[cpp] view plain copy print ?
- char* toStr()
- {
- char s[] = "abcdefghijkl";
- return s;
- }
- int main()
- {
- cout << toStr() << endl;
- return 0;
- }
前一段代码打印出来是字符串,而后一段代码打印出来就是乱码。记得学C语言的时候讲到,字符串是被当做字符数组来处理的。所以字符数组名就相当于指向首地址的指针。那么
1. char *s = "abcdefghijkl";
2. char s[] = "abcdefghijkl";
这两种表达式似乎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程序结果会不一样呢?原因就是没有对内存分配了解好。当然现在的C语言教材不会讲到的。
解释:
程序的意思比较简单,不用解释。
第一种表达式,指针s是局部变量,他的作用域是函数toStr内。它将其指向的地址返回,返回之后s即被销毁,庆幸s指向的地址被返回了回来。最终打印正确。
第二种表达式,那么我们会问第二种与第一种的区别在哪,为何错?原因就是第一种指针s虽然是局部变量,被分配在栈空间,作用域是函数内部,但其指向的内容"abcdefghijkl"是常量,被分配在程序的常量区。直到整个程序结束才被销毁。而第二种,s是一数组,分配到栈空间,"abcdefghijkl"作为数组各个元素被放到数组中,一旦函数退出,栈中这块内存就被释放。虽然返回一个地址,可是已经失去它的意义了。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来学习学习内存分配的问题吧。
首先,需要搞清楚:变量的类型和它的存储类别是两个概念。
数据类型和内存管理没有直接的关系。
一、一个由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栈区(stack)—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堆区(heap)—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呵呵。
3、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4、文字常量区—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二、例子程序
这是一个前辈写的,非常详细
[cpp] view plain copy print ?
- //main.cpp
-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
- main()
- {
- int b; //栈
- char s[] = "abc"; //栈
- char *p2; //栈
-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 static int c =0;//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 p1 = (char *)malloc(10);
- p2 = (char *)malloc(20);//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 }
这下就对程序的内存分配理解更深入了吧。
其实包括其他编程语言,Java等,他们都有所谓的栈空间和堆空间以及常量区,我们经常写完程序之后发现莫名的错误,或者内存被慢慢吞噬,这都是这方面的原因。
以下是堆和栈的理论知识
2.1申请方式
stack: 由系统自动分配。 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 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
heap: 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
如p1 = (char *)malloc(10);
在C++中用new运算符
如p2 = (char *)malloc(10);
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2.2 申请后系统的响应
栈: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堆: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
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2.3申请大小的限制
栈: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 WINDOWS 下,栈的大小是2M(也有的说是1M,总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堆: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所以在程序中自动变量数组(函数内部)不能很大,因为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程序的堆栈段,大数组发生段溢出)的大小有限,而可以申请为全局变量,因为那是分配在静态区,大小不受限制。
2.4申请效率的比较:
栈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堆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另外,在WINDOWS下,最好的方式是用VirtualAlloc分配内存,他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栈是直接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保留一快内存,虽然用起来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最灵活
2.5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栈: 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C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
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堆: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有程序员安排。
2.6存取效率的比较
char s1[] = "aaaaaaaaaaaaaaa";
char *s2 = "bbbbbbbbbbbbbbbbb";
aaaaaaaaaaa是在运行时刻赋值的;
而bbbbbbbbbbb是在编译时就确定的;
但是,在以后的存取中,在栈上的数组比指针所指向的字符串(例如堆)快。
比如:
#include
void main()
{
char a = 1;
char c[] = "1234567890";
char *p ="1234567890";
a = c[1];
a = p[1];
return;
}
对应的汇编代码
10: a = c[1];
00401067 8A 4D F1 mov cl,byte ptr [ebp-0Fh]
0040106A 88 4D FC mov byte ptr [ebp-4],cl
11: a = p[1];
0040106D 8B 55 EC mov edx,dword ptr [ebp-14h]
00401070 8A 42 01 mov al,byte ptr [edx+1]
00401073 88 45 FC mov byte ptr [ebp-4],al
第一种在读取时直接就把字符串中的元素读到寄存器cl中,而第二种则要先把指针值读到edx中,在根据edx读取字符,显然慢了。
小结
堆和栈的主 要区别由以下几点:
1、管理方式不同;
2、空间大小不同;
3、能否产生碎片不同;
4、生长方向不同;
5、分配方式不同;
6、分配效率不同;
管理方式:对于栈来讲,是由编译器自动管理,无需我们手工控制;对于堆来 说,释放工作由程序员控制,容易产生memory leak。
空间大小:一般来讲在32位系统下,堆内存可以达到4G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 堆内存几乎是没有什么限制的。但是对于栈来讲,一般都是有一定的空间大小的,例如,在VC6下面,默认的栈空间大小是1M。当然,这个值可以修改。
碎片问题:对于堆来讲,频繁的new/delete势必会造成内存空间的不连续,从而造成大量的碎片,使程序效率降低。对于栈来讲,则不会存在这个问 题,因为栈是先进后出的队列,他们是如此的一一对应,以至于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内存块从栈中间弹出,在他弹出之前,在他上面的后进的栈内容已经被弹出,详 细的可以参考数据结构。
生长方向:对于堆来讲,生长方向是向上的,也就是向着内存地址增加的方向;对于栈来讲,它的生长方向是向下的,是向着 内存地址减小的方向增长。
分配方式:堆都是动态分配的,没有静态分配的堆。栈有2种分配方式: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静态分配是编译器完成的, 比如局部变量的分配。动态分配由malloca函数进行分配,但是栈的动态分配和堆是不同的,他的动态分配是由编译器进行释放,无需我们手工实现。
分配效率:栈是机器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计算机会在底层对栈提供支持:分配专门的寄存器存放栈的地址,压栈出栈都有专门的指令执行,这就决定了栈的效率 比较高。堆则是C/C++函数库提供的,它的机制是很复杂的,例如为了分配一块内存,库函数会按照一定的算法(具体的算法可以参考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在 堆内存中搜索可用的足够大小的空间,如果没有足够大小的空间(可能是由于内存碎片太多),就有可能调用系统功能去增加程序数据段的内存空间,这样就有机会 分 到足够大小的内存,然后进行返回。显然,堆的效率比栈要低得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堆和栈相比,由于大量new/delete的使用, 容易造成大量的内存碎片;由于没有专门的系统支持,效率很低;由于可能引发用户态和核心态的切换,内存的申请,代价变得更加昂贵。所以栈在程序中是应用最 广泛的,就算是函数的调用也利用栈去完成,函数调用过程中的参数,返回地址, EBP和局部变量都采用栈的方式存放。所以,我们推荐大家尽量用栈,而不是用堆。
虽然栈有如此众多的好处,但是由于和堆相比不是那么灵活,有 时候分配大量的内存空间,还是用堆好一些。
无论是堆还是栈,都要防止越界现象的发生(除非你是故意使其越界),因为越界的结果要么是程序崩 溃,要么是摧毁程序的堆、栈结构,产生以想不到的结果。
new/delete与malloc/free比较
从C++角度上说,使用new分配堆空间可以调用类的构造函数,而malloc()函数仅仅是一个函数调用,它不会调用构造函数,它所接受的参数是一个 unsigned long类型。同样,delete在释放堆空间之前会调用析构函数,而free函数则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