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blog.csdn.net/u010333076/article/details/51397332
pico参考论文:Object Detection with Pixel Intensity Comparisons Organized in Decision Trees.pdf
pico实现代码:https://github.com/nenadmarkus/pico
Pico(Pixel Intensity Comparison-based Object detection)发表于2014年,它也继承于Viola-Jones算法并对其做了一部分改进,最大的不同在于特征提取方式,不同于Viola-Jones的Haar特征,pico则是提取点对特征,对两个像素点进行对比。实验表明这种特征比Haar特征更为有效,且运算时间更短。
pico的亮点:
正例采用AFLW数据集,共包含25000张已手工标注的人脸图片,其中59%为女性,41%为男性,大部分的图片都是彩色,只有少部分是灰色图片。
负例采用ImageNet上的训练数据,挑选了约4万张完全不包含人脸的背景图片。
在训练前所有正例与负例数据被预整理为指定格式文件,将标注与图片数据整合在一个文件中,方便以后的训练,数据预处理代码如下:
background.py genki.py
genki用以加载正例数据,background用以加载负例数据。
step1:
python genki.py path/to/genki > trdata
genki.py中需要的修改参数有两个,lin138:imlist存储的是图片地址,lin140-143分别读取图片中心点的坐标(x,y)与半径(人脸图片长宽的2/3),顺序与imlist对应。
每张人脸会对其做镜面变换,以及长宽和大小的7次变换,总计15次变换。
一张正图片的存储格式如下:
长宽(h,w)
二进制格式的图片字符串数据(w*h大小)
变换次数
所有变换生成的label(r,c,s)
镜像后的二进制格式的图片字符串数据(w*h大小)
镜像后变换次数
镜像后所有变换生成的label(r,c,s)
step2:
python background.py path/to/background >> trdata
background.py会将path/to/background目录下的图片添加至trdata中,不做变换。
一张负例图片的存储格式如下:
长宽(h,w)
二进制格式的图片字符串数据(w*h大小)
负例标识:0
这两步之后trdata 就包含了所需的所有正例数据、正例数据标注以及所有负例数据了。
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buffer报错
数据写入过程中,buffer在python2中不被支持,删掉.buffer即可。
2、python依赖问题
genki.py和background.py需要numpy和scipy支持,numpy和scipy需要blas、lapack,安装过程参考如下网页:
http://www.centoscn.com/image-text/install/2014/0410/2765.html
3、打开aflw.sqlite
这里注意mksqlite的后缀对应着不同的操作系统,mac的是mexmaci64,如果是其它,则不会被识别。
由于Pico的特征设计比较简单,所以其抗噪声能力较弱,论文以高斯噪声测试Pico的抗噪声能力,并对比V-J和LBPs特征,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随着噪声级别的提升,Pico的召回率迅速下降。
论文持观点表示在现代摄像设备上,高模糊图像比较罕见,所以该测试并不是很有意义,但是在我们的测试中发现,Pico不仅对模糊图像鲁棒性较差,对遮挡和曝光图像的鲁棒性同样较差。
以这五种特征为基础,又演变出众多其它特征提取方法,分支如下
NPD同样是基于像素点之间的比较,但是其设计相较于Pico的二值比较来说更为复杂,其计算方式如下:
该特征有以下几个特点:
最后指出,通过特征池是可以重建出原图的,也就是说特征池包含了原图片中的所有信息。
以前的树形结构存在的局限,主要是以下两点:
提出一种新的树内节点分裂计算方法:
其中,t为分裂阈值,联系一次二次方程的特性,通过设置系数,该函数用来检测x是否处于 [θ1 , θ2 ] 中, θ1 , θ2是两个已知的阈值,相比于 x < t 单边界比较, 该计算方法考虑到了两个边界 ,实现了一种更佳的分割策略。
由NPD这种特征设置,可以获得三种特征结构,分别是:
Eq(3)和Eq(4)分别表示了x的亮度低于y和x的亮度高于y(分别如下图f1和f2所示),这两种结构用传统的 x < t 这种方式就可以表达,但是对于Eq(5)来说, x < t 这种方式明显不可以,那么为何要提出Eq(5)这种结构呢?
如上图 f3 所示,对于脸部和背景图片的比较来说,其可能是脸部比背景暗也有可能比背景亮,所以单纯Eq(3)和Eq(4)这两种结构明显是不足以描述这种情况的,因此Eq(5)显得尤为重要,也因此要采用二次树这种结构。
在实践中,相比于 Eq(2)这种形式,更多的是将特征离散化到L大小的空间上(论文设置L=256),然后通过穷举找出两个最优阈值。
新的算法采用了新的架构模式,采用C++ 作为编程语言,之前的代码过于简单,pico代码中存在着多处使用全局变量,对内存消耗大的问题,新的代码结构更加清晰,注释更加完善,架构更加稳定。
不同于pico的Gentle-boost结构,NPD采用soft-cascade级连结构,在每一层过滤负例图片。
算法采用三层架构模式:
三层架构之外,数据单独存储,不依托于任意一层,在每层之间传递调用,保持着良好的独立性,权值与得分以及图片信息分为正例负例分别保存,之间相互独立又有着一致的类型,使得操作简便,训练流畅。
配置文件也独立于所有文件之外,在整个程序中静态存在一个option类且不可修改,保证配置文件的统一性,并可在程序任意处读取。
类图:
1、数据的选择
训练数据采用AFLW,对所有原图做变换,最终训练过程中生成20万正例,负例的生成采用之前生成的无人脸背景图替换掉AFLW所有人脸图片,每轮做随机采用,生成20万负例
左半部分为正例图片,右半部分为负例图片,所有负例会在负例图片上随机采样,最终所有图片都会被转为灰度格式。
2、参数设置
recall为1,不过滤掉任意正例图片,也就是说每一轮的阈值设置为正例最低score。
最大分类器数量为1500个。
每个弱分类器的深度最深为8层。
模版大小为24*24。
权重最大值为100。
每个弱分类器最小叶子数量为100。
3、训练环境
采用16核线下机训练,内存7G,单层训练时间大概为250秒,预计整个训练流程持续三到四天。
4、训练结果
从结果来看,随着stage的增加,曲线正在收敛,但是收敛速度逐渐变慢,依次收敛速度,很难取得论文中模型的效果,推测问题出在负例采样上,因为采样方式采取随机patch,导致某些patch被多次采样,越到后期情况约为严重,所以导致了过拟合的情况,需要修改负例采样方式,降低负例拟合度,并重新训练模型。
改进:
1、修改mining策略为滑窗,随机尺度与步长。
2、初始负例采用hard样本。
模型训练结果:
可以看到,结果有了明显改善,FP的收敛明显提高,但是FP在150时,提升速度很慢,有停滞趋势,且每轮mining时间过长,到后面stage的训练过程显得难以为继,并且由于初始的hard负例有拟合性,需要重新采集hard样本,修改mining策略为周期mining,重新训练。
最终训练结果:
最终的调优总结:
1、修改NMS算法,采用score作为权重,合并重合人脸区域,对最终的定位有明显帮助。
2、拟合人脸框为矩形可辅助曲线提升。
3、尽量采用指针,少用vector,减少数据拷贝,能有效提升检测速度。
转自:blog.csdn.net/cv_family_z/article/details/50037323
NPD人脸检测主要内容:
1.图像特征:Normalized Pixel Difference(NPD),存在查找表中。
2.特征筛选:deep quadratic tree
3.分类:soft cascade classifier
1.NPD特征
就是两个像素的相对差值,根据Weber规则得到。
f(x,y)=x−yx+y
对于s*s的图像,p=s*s一维向量化,NPD特征维度为d=p(p−1)/2。作者用的20*20大小的人脸,特征维度为20*20(20*20-1)/2=79800。特征值的范围是[-1 1]。
2.DQT
stump:基本的树分类器,根据一个阈值将节点分成两个子节点。
DQT:对于特征x,树节点如下分割:
(ax2+bx+c)<t
给定合适的系数,这个方程对应检查x是否在[θ1,θ2]中,考虑到了x的一阶和二阶信息。对于NPD特征,可以学到如下三种结构:
下图显示了几种情况,f1对应(3),f2对应(4),f3,f4对应不能满足(5)出现的强对比边缘。
在论文的算法中,将特征的范围归一化到L=256个bin中,使用穷举法决定阈值[θ1,θ2],加权均方误差作为分割标准。
此外,使用二次分割学习深度树,论文中树的深度是8。这样可以把几个NPD特征结合起来描述人脸,fig.3是一个例子。
3.Gentle Adaboost
学习基于NPD特征的DQT,soft cascade结构用来训练和拒绝负样本,每次迭代,学习到一个DQT作为弱分类器,以及一个目前AdaBoost分类器的阈值用于拒绝负样本。
Pose:不同的pose可自动划分到树的叶子节点。
对遮挡,光照变化,低分辨率都不敏感。
4.实验细节
对于非限制的模型,人脸模板是24*24。训练使用Annotated Facial Landmarks in the Wild(AFLW)数据库,包含25933个人脸,使用21730个样本及它们的镜像随机扰动构成217300个正样本。通过在人脸上贴非人脸构造了一些难得负样本。树的深度是8,每个树最多评价8个NPD特征,最终的检测器包含1226个DQT,46401个NPD特征。每个检测窗约需估计114.5个NPD特征。
对于正面人脸,12102,12315个正负样本,模板大小20*20,使用CART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