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lation forest



摘要:iForest用于挖掘异常数据,如网络安全中的攻击检测和流量异常分析,金融机构则用于挖掘出欺诈行为。算法对内存要求很低,且处理速度很快,其时间复杂度也是线性的。可以很好的处理高维数据和大数据,并且也可以作为在线异常检测。

01 孤立森林
isolation,意为孤立/隔离,是名词,其动词为isolate,forest是森林,合起来就是“孤立森林”了,也有叫“独异森林”,好像并没有统一的中文叫法。可能大家更习惯用其英文的名字isolation forest,简称iForest。
iForest算法用于挖掘异常(Anomaly)数据,或者说离群点挖掘,总之是在一大堆数据中,找出与其它数据的规律不太符合的数据。通常用于网络安全中的攻击检测和流量异常等分析,金融机构则用于挖掘出欺诈行为。对于找出的异常数据,然后要么直接清除异常数据,如数据清理中的去除噪声数据,要么深入分析异常数据,比如分析攻击、欺诈的行为特征。算法起源于08年的一篇论文《Isolation Forest》,这论文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两位教授Fei Tony Liu, Kai Ming Ting(这两个名字看起来都像是华人)和南京大学的周志华教授共同完成,而这三人在2011年又发表了《Isolation-based Anomaly Detection》,这两篇论文算是确定了这个算法的基础。
 论文地址:

http://cs.nju.edu.cn/zhouzh/zhouzh.files/publication/icdm08b.pdf

http://cs.nju.edu.cn/zhouzh/zhouzh.files/publication/tkdd11.pdf
关于算法 ,网上的中文资料也并不多,下面是搜索到周志华教授在2015-07-12发的信息:
ICML上遇到国际机器学习学会首任主席Dietterich教授,对我们的iForest算法大赞,说尝试了很多方法,还是这个又快又好。前段时间澳洲某startup公司也说他们发现iForest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异常检测应用中表现最佳并准备做进产品。isolation Forest,推荐给有异常检测任务的同学。
从上面的评价中来看,iForest算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具有不错的效果,得益于随机森林的思想,能快速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在当前的大数据环境下,应该很受欢迎。
02 算法原理
与随机森林由大量决策树组成一样,iForest森林也由大量的树组成。iForest中的树叫isolation tree,简称iTree。iTree树和决策树不太一样,其构建过程也比决策树简单,因为其中就是一个完全随机的过程。
假设数据集有N条数据,构建一颗iTree时,从N条数据中均匀抽样(一般是无放回抽样)出ψ个样本出来,作为这颗树的训练样本。
在样本中,随机选一个特征,并在这个特征的所有值范围内(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随机选一个值,对样本进行二叉划分,将样本中小于该值的划分到节点的左边,大于等于该值的划分到节点的右边。
这样得到了一个分裂条件和左、右两边的数据集,然后分别在左右两边的数据集上重复上面的过程,直接达到终止条件。终止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数据本身不可再分(只包括一个样本,或者全部样本相同),另外一个是树的高度达到log2(ψ)。不同于决策树,iTree在算法里面已经限制了树的高度。当然不限制也可以,只是算法为了效率考虑,只需要达到log2(ψ)深度即可。
把所有的iTree树构建好了,就可以对测数据进行预测了。预测的过程就是把测试数据在iTree树上沿对应的条件分支往下走,直到达到叶子节点,并记录这过程中经过的路径长度h(x),即从根节点,穿过中间的节点,最后到达叶子节点,所走过的边的数量(path length)。
最后,将h(x)带入,计算每条待测数据的异常分数(Anomaly Score),其计算公式为:
$ s(x,n) = 2^{(-\frac{E( { h(x) })}  { c(n) } )} $
其中 $ c(n) = 2H(n − 1) − (2(n − 1)/n) $ 是二叉搜索树的平均路径长度,用来对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中的H(k)可以通过公式 $ H(k) = ln(k) + \xi $来估计,$\xi$是欧拉常数,其值为0.5772156649。
$ h(x)$ 为路径长度,$ E(h(x)) $ 为森林中所有iTree树的平均路径长度。
使用异常分数,具有以下性质:

如果分数越接近1,其是异常点的可能性越高;
如果分数都比0.5要小,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为正常数据;
如果所有分数都在0.5附近,那么数据不包含明显的异常样本。

上面的步骤,可以总结为两步:

训练:从训练集中进行采样,并构建iTree树;
测试:对iForest森林中的每颗iTree树进行测试,记录path length,然后根据异常分数计算公式,计算每条测试数据的anomaly score。

03 算法特点
在论文中,也比较了其它的常用异常挖掘的算法。比如常用的统计方法,基于分类的方法,和基于聚类的方法,这些传统算法通常是对正常的数据构建一个模型,然后把不符合这个模型的数据,认为是异常数据。而且,这些模型通常为正常数据作优化,而不是为异常数据作优化。而iForest可以显示地找出异常数据,而不用对正常的数据构建模型。
由于异常数据的两个特征(少且不同: few and different)

异常数据只占很少量;
异常数据特征值和正常数据差别很大。

异常数据的这两个特征,确定了算法的理论基础。因此,构建二叉树型结构的时候,异常数据离根更近,而正常数据离根更远,更深。算法为了效率考虑,也限定了树的深度:ceil(log2(n)),这个值近似于树的平均深度,因为只需要关心那些低于平均高度的数据点,而不需要树进行完全生成。
算法只需要两个参数:树的多少与采样的多少。实验发现,在100颗树的时候,路径的长度就已经覆盖得比较好了,因此选100颗也就够了。采样,是为了更好的将正常数据和异常数据分离开来。有别于其它模型,采样数据越多,反面会降低iForest识别异常数据的能力。因为,通常使用256个样本,这也是scikit-learn实现时默认使用的采样数。
由于算法只需要采样数据256条样本,并且对树的深度也有限制,因此,算法对内存要求很低,且处理速度很快,其时间复杂度也是线性的。
不像其它算法,需要计算距离或者密度来寻找异常数据,iForest算法可以很好的处理高维数据和大数据,并且也可以作为在线预测。假设采样为256条,结点最大为511个,假设一个节点占b字节,共使用t颗树,那么需要的内存只有511tb字节,基本上只需要几M到几十M的内存就够了。数据还显示,预测287,748条数据只花了7.6秒。
另外,iForest既能发现群异常数据,也能发现散点异常数据。同时也能处理训练数据中不包含异常数据的情况。
这么好的算法,你还在等什么?
04 sklearn示例
IsolationForest在scikit-learn的0.18中才有实现,scikit-learn目前的stable版本为0.17,而0.18是dev版本。需要直接去github中clone。
源码和文档地址:
https://github.com/scikit-learn/scikit-learn/blob/master/sklearn/ensemble/iforest.py

http://scikit-learn.org/dev/modules/generated/sklearn.ensemble.IsolationForest.html
下载源码与安装: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scikit-learn/scikit-learn.git
cd scikit-learn
python setup.py install
算法基本上不需要配置参数就可以直接使用,通常就以下几个(参数明显比随机森林简单):
 n_estimators: 默认为100,配置iTree树的多少 max_samples: 默认为265,配置采样大小 max_features: 默认为全部特征,对高维数据,可以只选取部分特征
示例: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IsolationForest
ilf = IsolationForest(n_estimators=100,
                      n_jobs=-1,          # 使用全部cpu
                      verbose=2,
    )
data = pd.read_csv('data.csv', index_col="id")
data = data.fillna(0)
# 选取特征,不使用标签(类型)
X_cols = ["age", "salary", "sex"]
print data.shape

# 训练
ilf.fit(data[X_cols])
shape = data.shape[0]
batch = 10**6

all_pred = []
for i in range(shape/batch+1):
    start = i * batch
    end = (i+1) * batch
    test = data[X_cols][start:end]
    # 预测
    pred = ilf.predict(test)
    all_pred.extend(pred)

data['pred'] = all_pred
data.to_csv('outliers.csv', columns=["pred",], header=False)
算法的训练过程需要的内存很少,但如果数据量太大,在预测的时候,可能会把内存挤爆,上面代码中的for循环便是分块对数据进行预测,最后再组合起来。

参考文章

http://www.cnblogs.com/fengfenggirl/p/iForest.html

http://qf6101.github.io/machine%20learning/2015/08/01/Isolation-Forest/

文/云戒(简书作者)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1b020e2605e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分类(one,class,svm,sv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