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软件企业100强揭晓
排序 单位名称 软件收入
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22360
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601331
3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448641
4 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386763
5 海尔集团公司 333664
6 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 311862
7 浙江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88781
8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233572
9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181046
10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174196
11 北京北大方正集团 171711
12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 163313
13 朝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5943
14 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 139890
15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135305
16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119854
17 山东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16018
18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 114000
19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12035
20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105614
21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96472
22 托普集团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95271
23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89362
24 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73100
25 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 69715
26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 67849
27 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67144
28 北京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66275
29 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2000
30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57782
31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54877
32 杭州恒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46010
33 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45712
34 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1832
35 思爱普(北京)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40813
36 哈尔滨亿阳信通股份公司 40708
37 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公司 39892
38 杭州新中大软件股份公司 39500
39 株洲时代集团公司 39316
40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38483
41 江苏南大苏富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37813
42 创智集团 37400
43 深圳市南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4724
44 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33547
45 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BEA) 33000
46 华立集团有限公司 32029
47 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31995
48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31329
49 浙江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0622
50 盛趣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30461
51 长春一汽启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0152
52 湖南计算机集团 28794
53 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 28794
54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7000
55 福建星网锐捷通讯有限公司 26922
56 广州海格通信有限公司 26551
57 京华网络有限公司 26360
58 北京市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6353
59 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上海) 25329
60 太极计算机集团(北京) 24554
61 江苏东大金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4206
62 杭州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4165
63 上海达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3848
64 湖南长沙新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3600
65 北京联想软件有限公司 23196
66 深圳市金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2753
67 中程科技有限公司 22451
68 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2368
69 沈阳先锋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 21475
70 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21342
71 上海致达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21050
72 福建榕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20705
73 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530
74 海湾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411
75 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20126
76 上海复旦光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11
77 北京天桥北大青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913
78 掌中万维中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8807
79 九娱(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8746
80 四川汇源科技发展股份公司 17857
81 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7718
82 华迪计算机有限公司 17610
83 北京朗新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17243
84 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7137
85 深圳市现代计算机有限公司 16903
86 北京新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813
87 南昌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6790
88 湖南国讯国际网络有限公司 16605
89 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16404
90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345
91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169
92 南望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6059
93 赛贝斯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16044
94 四川托日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5666
95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5454
96 北京先进数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5362
97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15254
98 杭州颐和科技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15020
99 黎明网络有限公司 14976
100 浙江大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4896
2005年中国软件业100强
据〈中国电子报〉报道,“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 日前发布。华为、中兴、海尔位列前三名。
“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致力于推动我国软件产业不断健康、平稳、协调发展,提高我国软件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业界日益得到重视,引起广泛关注。信息产业部从2002年开始,每年公布“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迄今已是第四届。
2005年“前100家企业”的排名,根据国家统计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统计的2004年全国软件产业统计年报数据,按照企业完成“软件产品收入”、“系统集成收入”、“软件服务收入”三项指标之和进行排定的。经过与各省市主管部门和各有关企业核定,由信息产业部最终审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年软件收入84.7亿元,连续四年名列软件100家企业榜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66亿元继续稳居第二;海尔集团公司以55.1亿元跃居第三。进入前十家的企业还有海信集团有限公司、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青岛朗讯科技通讯企业有限公司、浙江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和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2004年我国软件产业完成软件收入2404.9亿元,同比增长47.3%,高出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增速6个百分点。“前100家软件企业”集中了我国在软件产品、系统集成、软件服务方面的研发和应用的优势企业,其销售收入占我国软件产业总量的37.6%以上,是提高我国软件产业自主研发能力、扩大软件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2005年前100家软件企业”主要特点:
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入围门槛大幅提高
“2005年前100家软件企业”软件收入达到903.7亿元,比上届增加了159.1亿元,增长了21.4%。
“前100家软件企业”入围门槛大幅提高,今年入选的企业软件收入门槛已提高到2亿元规模,比上年增加了0.5亿元,提高的幅度为33%,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前10家的企业软件收入为451.1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92.9亿元,增长25.9%,占100家企业收入的比重从2004年的48.1%提高到49.9%。
二、竞争激烈,入围企业更新率加快
“2005年前100家软件企业”中,新入围的软件企业达到32家,更新率为32%。从这届更新的情况看,前20家企业变化不大,变化较大的主要是离入围门槛靠近的企业,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软件规模较大的企业发展保持稳定快速,另一方面也反映软件产业技术发展快、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结构调整迅速、市场淘汰率高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中小型软件企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嵌入式软件企业仍是带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我国嵌入式软件发展迅猛,在软件产品中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在通信领域,移动通信基站、程控交换机中嵌入式软件的增值已占到整个设备价值的30-40%。从“2005年前100家软件企业”排序来看,前10家企业中嵌入式软件产品生产企业占了6家,软件收入占了前100家企业的37.4%,比上届增加了2.1个百分点。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成为带动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和软件业的相互融合趋势更加明显,华为、中兴、海尔、海信等企业在进入电子信息百强的同时,亦成为我国软件产业的骨干企业。
四、产业集聚效用明显,地区分布集中
“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但行业骨干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江苏、辽宁七个省市,这七个省市进入前100家的企业占80%。
2004年,我国软件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规模偏小的局面有所改善,2004年我国软件收入超过60亿元的企业有二家,与上届持平,超过30亿元的企业有八家,比上届多了二家。
以下为“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软件收入 序号 企业名称 软件收入
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47323 26 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70709
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660000 27 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
70349
3 海尔集团公司 551037 28 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69032
4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491265 29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67818
5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476706 30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67163
6 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 413100 31 哈尔滨亿阳信通股份公司 63436
7 青岛朗讯科技通讯企业有限公司 349966 32 思爱普(北京)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62946
8 浙江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45415 33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62398
9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196728 34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56600
10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179710 35 朝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56465
1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147509 36 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 55103
12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7141 37 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54221
13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144312 38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51788
14 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 140728 39 沈阳东大自动化有限公司 51326
15 山东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38125 40 长春一汽启明信息技术公司 50120
16 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6004 41 太极计算机集团 (北京) 47609
17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114538 42 深圳市金证科技股份公司 47513
18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10748 43 广州网易互动娱乐有限公司 47036
19 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 104541 44 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 47021
20 北京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103505 45 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公司 46906
21 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101118 46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46213
22 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88700 47 珠海炬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46006
23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 79645 48 北京市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44579
24 福州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76679 49 盛趣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43047
2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72411 50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42911
序号 企业名称 软件收入 序号 企业名称 软件收入
51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2300 76 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8000
52 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 41576 77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7847
53 江苏南大苏富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40717 78 广州海格通信有限公司 26770
54 深圳市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40500 79 京华网络有限公司 26761
55 云南电信网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39454 80 电讯盈科(北京)有限公司 26560
56 杭州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38936 81 南昌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6465
57 华立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35540 82 江西捷德智能卡系统有限公司 26455
58 江苏东大金智软件股份公司 35446 83 海湾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6114
59 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3674 84 昆明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26061
60 北京华铁弘兴计算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33297 85 山东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26000
61 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32533 86 杭州新中大软件股份公司 25292
62 珠洲时代集团公司 32471 87 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软件技术分公 24917
63 北京东华和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32274 88 湖南计算机集团 24637
64 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32227 89 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24221
65 深圳市南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1939 90 南望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24175
66 浙江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1906 91 中程科技有限公司 23942
67 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 31721 92 苏州新锐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23772
68 创智集团 31500 93 东信和平智能卡股份有限公司 23537
69 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30756 94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23324
70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30450 95 赛贝斯软件(中国)公司 23012
71 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29767 96 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22800
72 沈阳西东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29370 97 华迪计算机有限公司 22125
73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9012 98 希姆通信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22034
74 福建星网锐捷通讯有限公司 28265 99 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1785
75 沈阳先锋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 28209 100 泰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1291
////////////////////////////////////////////////////////////////////////
关于中国软件企业的一些思考:很久以前的文章了。不过也可以作为参考。
一、中国软件业全面告急
最近两年,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软件热”达到高潮。“印度神话”泡沫,市场规模泡沫,“资本”泡沫,“圈地”泡沫,“认证”泡沫,政策规划泡沫,软件出口泡沫,“知识产权”泡沫,软件暴富之梦,“微软神话”泡沫等等,泡沫一浪高接一浪,掀起了中国软件业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仿佛一个举世瞩目的软件业就要在短短几年中大干快上,震惊世界。
但是,政策热情无法回避市场规律。最近中国一些主要的软件企业却开始纷纷陷入危机。在最新公布的中国软件业100强中,前十强中除了华为、中兴、上海西门子、熊猫电子等奇硬无比的“伪软件企业”外,其他与软件和服务相关的公司中,托普集团、神州数码、东软集团和北京北大方正集团等公司业绩纷纷下滑,全面发出告急的信号,与媒体上的软件热形成鲜明对照。
一方面,由于为了积极响应政策,中国软件业基本上是由系统集成、房地产和股市操作等外在因素托起,当中国IT业受大环境影响而全面放缓时,系统集成等业务的收入,尤其是利润率的下滑,直接连累了“软件业”的表现;其次,今年恰逢政策换届,电子政务热和软件热等政策性“非市场激素”暂时出现脱节,使得政策性市场需求暂时疲软,也直接影响企业业绩,软件首当其冲;再者,企业过高的期望和非理性的投入,经过一段时期后必然逐渐暴露软件业的真实,引发企业补救性的调整。
中国“软件泡沫”是否开始濒临破灭?中国大跃进式的软件热究竟会造成多少牺牲品?到底哪些所谓的软件企业最终会成为“陪葬品”?现在,我们对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希望以这组文章,引发大家对中国软件业潜在危机的警示。
二、托普——中国软件业第一苦瓜
从近几年中国软件行业的多次的排名榜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托普"这个名字。这个从500元起家的软件公司,在中国软件业中可以说是一个较为有代表性的企业,托普曾经和用友、创智等一起被誉为中国软件业的骄子。
7月好象是托普最爱出"新闻"的月份。2001年7月,托普公司投资3亿多组建托普西北软件园、此后又建立托普东北软件园,投资3.6亿元在陕西咸阳市建托普西北软件园,鞍山软件园。2002年7月,托普宣布,在全国一次性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而今年的7月12日,托普软件好象再也没有豪言壮举了,在业内外广泛关注下,托普遮遮掩掩地发布了2003年中期业绩预警公告,在公告中称"由于受全球IT行业普遍不景气、市场竞争激烈以及'非典'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公司业绩下滑。财报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约为1.4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9.35%。
托普财报的黯淡不是偶然的,托普号称是做软件的企业,托普软件一直称应用型软件是其核心产品, 但是据了解,这些行业软件市场份额很低,而被其称为核心竞争力的中间件产品,包括TOP Linux、应用托件组件化开发平台产品TOP M++Build,早就已经没有了市场生息。 当托普核心产品失去竞争力后,托普开始开始玩起了"空手道",开始跑马圈地,大玩资本运作,搞多元化发展,可是在托普插足的每个领域,我们很难看到托普赢利的事实.
三、神州数码——陨落的神话
神州数码8月19日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神码当季亏损1.49亿港元。这次亏损主要牺牲在分销业务上,分销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部分遭遇亏损,而其他的业务也都不同程度下滑,这种情况下,神码必然亏损。2001年年底郭为就明确表示,神州数码将来的业务营收构成将有很大改变,来源于渠道的收入在总营收中占的比重将下降,而软件、服务将成为神州数码的主要增长点。2001年3月19日神码香港上市前夕,再次表明即将开始的组织结构大范围调整就是系统集成业务的"软硬分离";2001年6月,已是上市公司的神州数码第一次公布的战略路线说:"以IT产品分销为基础,大力发展网络基础建设和以应用软件为中心的IT服务。"
但是神码不但没能转型成功,而且原先的分销DNA气味更加浓重。整个二季度分销占集团销售的83%,就是因为占的份额太大,才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亏俱亏。从今年6月份神州数码发布的截至2003年3月的2002年第四季度业绩可以看到,当时分销业务收入也不过占整体收入的74%,也就是说三个月时间分销业务比重扩大了9%,这个数字已经接近神码声称的IT服务2003年在收入方面的增长10%的比重了。
神码一直在收购、在做软件,可是这些业务的业绩去了哪里呢?分销做的越好的神码亏损越大,分销怎么办?是继续保有直到90%还是干脆舍弃?同是IT公司的清华同方也要转型,但人家转的彻底坚决,人家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可是神码这边欲走还留,还唱着《再回首》。
四、北大方正——中关村第一软件公司的没落
想当年(尤其是96年前后),方正无论在技术上、市场上还是股市上,都远比联想风光。而今,两者却是今非昔比。代表北大的高科技产业化形象的,号称中国IT业最具技术含量的方正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如此?未来将会怎样?今天我们仅仅是把一个问题提供给大家。
中关村两大代表企业,一个面临冬天,一个身陷冬天,实在发人深思。而现在无论中关村,还是IT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我们亲爱的媒体们,都从来始终如一歌功颂德,使产业永远洋溢着四季如春的气息,从来没有任何冬天的消息。为什么会如此?为什么要如此?今天,我们只有问题,希望大家一起能够提供一些答案。
五、中国软件企业难以打入国际外包市场
中国软件企业正试图在印度主宰的全球软件外包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但它们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尽管中国软件企业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工程师,也有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但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适应全球软件业大规模生产的流程,也未能培养出掌握国际化软件生产流程的软件开发人员。
尽管中国的软件公司在国际化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并且某些处于行业前列的软件公司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希望在国际市场分得一杯羹,但仍然很少有企业能够达到承揽国际项目所需的严格的内部流程及质量控制。因此,尽管某些国内软件厂商在本土能呼风唤雨,但跨国客户对中国软件公司仍然很是陌生,这与全球最大的外包基地——印度相比有些相形见绌。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中国企业接过美国公司委托的重大海外软件项目,在国内市场这一浅池中玩“狗刨”肯定是难以抵挡国际化竞争的。
《福布斯》杂志最新的排名显示,印度再次成为美国公司全球外包的第一市场,英语流利的IT大学生、低工资结构和诱人的劳动力市场等三大因素支撑着印度占据美国公司外包第一目的地的地位,此外,排名在中国之后的俄罗斯、菲律宾、越南等国也对中国的“老二” 位置发起了挑战。中国软件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外包市场中要能长久地保持并超越自己的地位,需要改变的东西还很多,需要走的路也还很长。
)
六、中国软件业的巨大泡沫
中国软件业究竟有多大?根据国内(CCID)统计结果,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达到230亿元,2001年软件销售总额达285亿元,其中67%的份额被国外厂商所占据(我们可以断定,中国软件企业的利润比例肯定远远低于33%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总收入不到100亿。而IDC研究认为,2001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19.715亿美元,2002年28.1527亿美元。
这样的话,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总收入只有几十亿(利润更是低得惊人)。我们稍微兑点水,按最高值100亿算。联想一年的PC销售就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就连计算机外设的市场规模是它的5倍。那么,这个100亿何以支撑起如此多的软件公司?何以支撑出全国上下如此众多的软件园?何以支撑起诸多打着软件旗号的上市公司?看来,中国软件业的真正功夫其实在软件之外,小市场也可以做成大文章。虽然互联网泡沫很大,互联网公司不挣钱,但是根据调查结果,2001年光是网民的在接入方面的开支就在200亿以上,看来互联网其实一点都不是泡沫。
其实,许多有名的软件公司,其真正自主的软件收入(除去系统集成中的硬件设备和软件代理),能够占到总收入的10%就是含金量很不错了。软件业的泡沫究竟有多大,可想而知。小小的软件业满足了如此众多的"需求",实在是功德无量!
相关文章:
TOM科技方兴东专栏:濒临破灭的中国软件泡沫
抬头看路迫在眉睫 中国软件业需定发展方向
七、中国软件业的深层问题
中国软件业在近年有了火箭式地飞速发展,在信息产业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的“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公告”中显示,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的软件企业共4700家,从业人员59万人。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软件企业有214家,占全部软件企业的4.5%。全行业共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1100亿元,同比增长46.5%,出口创汇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0%。但我们不难看到在这繁荣市场的背后有着种种的瓶颈和隐患,阻碍着中国软件业市场进一步的持续、健康、稳健地发展。
一是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偏低。从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规模来看,我国软件产业仅占世界软件产业1.1%左右的比重,这与目前我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是十分不相称的,当然,这也说明我国软件产业在世界软件市场上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是我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与国际大企业竞争的实力。我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50人以下的企业数量达到70%以上,1000人以上的企业数量较少。受资金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企业在软件产品的开发上缺乏长期战略,经济实力较差,技术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
三是我国软件企业的产品与市场结构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总体上说,国产软件产品数量较少、关键技术落后、市场占有率较低。目前,在应用软件领域,我国软件企业在财务软件、中文信息处理软件、教育软件和部分行业应用软件领域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在中间件、中低端网络安全软件、办公软件、ERP软件和翻译软件等领域也占据了部分市场,但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行业利润率较高的领域几乎是空白。
八、中国软件业的出路
中国软件的出路在哪里,下面的三个方面是应该引起软件行业人士所注意的:
1) linux 和开放源码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超越别人的机会。
微软成为全球霸主,一方面是机遇,另一方面其实也反映了微软的远见。现在全球开放源码运动给微软很大威胁,国内的声音还很弱小,愿意在开放源码方面做深入开发的公司还很多。要想突破,非得走非常规方法不可,否则还有什么机会?而如果放弃linux,放弃开放源码,我们很难有突破。
2) 走用友、金碟之路。
分析我们的竞争力所在,走用友、金碟之路,也是一种方法。但用友、金碟等企业上市后,速度反而减慢了。走稳后反而不敢冒进,是国内软件企业长期的通病。业界传说金碟全面进入j2ee,决然地放弃了。net的路子,可以算是冒进,但方式是否得当,还有待时间检验。湖南的创智、天大天财、东软金算盘就是借鉴这一可推广的模式。但在财务管理软件方面,切忌不顾国情一味独立发展,这样很容易发现错误纠正都来不及。
3) 通用软件是一条路子。
比如杀毒软件,小应用软件,有独立版权的office软件等。但中国软件消费市场不大,公司很容易被其他因素带入困境,这类软件公司如何保持独特性,如何提高软件的市场份额是首要任务。国内很多软件企业太看重那些数得过来的眼前利益,连用友、金碟等企业的远见我们很多企业根本都还不具备,更加不用跟微软比试了。金山本应是最有可能获得长足发展的软件企业,但在眼前利益面前,要力量没力量,要技巧没技巧,走的路子基本都是别人走过的,别人都没见得走好,凭什么金山能走好?类似这种胡乱出招的情况在软件公司看得太多了,因为只能靠滚动发展,没有资金支持,更缺少国际资本的支持,可以说中国软件企业先天营养不良。还好,国内的一些公司,比如无锡永中等,已经认识"急就是死"的道理,扎实地做了一些工作,可能未来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