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摘录笔记—6

《正面管教》63—71

1.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

当我们重新来看待不良行为,不再把责任感等同于责难或羞辱时,其结果对孩子和大人就都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你把责任感看成是一种解放一一某种基于你知道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一一而不是负疚,你就能做得更好。

2.什么是不良行为?

当你仔细观察时,你就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天里而产生的行为一一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特问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唯一的远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3.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得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4.孩子们有多少次行为不当是因为他们累了、饿了?谁该为此负责呢?(通常,这是由于环境所限,因此更有理由同情孩子和你自己,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不良行为的标签。)或许这是因为在建立日常惯例时,孩子没有受到尊重。或许是因为大人没有意识到,强求会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权力之争,而启发式提问(以及正面管教的其他方式)则能引发孩子的合作。从承担责任的方面来考虑并且注重于解决问题(包括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注重于不良行为或惩罚,就会非常令人振奋。

5.父母和老师都是成年人。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能够成为对自己的并且又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就能够自己先“暂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直到我们能够深思熟虑而不是不假思考地对孩子作出反应的时候。我要建议的是,我们应该对不良行为承担至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

6.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寻求过度关注一一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美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寻求权カー一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报复一一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自暴自弃一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们(以及很多大人)之所以会在上述四个错误目的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是因为他们相信——

☞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力有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

☞放弃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不够格。

7.当老师或父母们发现自己与ー个孩子陷入了“权力之争”时,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退出争斗,并要承认所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咱俩陷入了权カ之争"。我可以看出来我的所作所为也加剧了这个问题。我猜你觉得自己受到了压制。我不想这样,但我确实需要你的帮助。让我们都冷静一会儿,然后再看看怎样用一种彼此尊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8.当我们感到受了伤害时,就会自然反击。这似乎是人类的天性,也正是报复循环如此

普遍的原因。但大人要求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而大人却难以控制得住自己的行为。然而,控制你自己的行为对于打破报复循环来说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可能并不是你伤害了孩子,或者是在你想帮助孩子而不是伤害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到受了伤害。同样重要的是,要知道惩罚只能使报复循环永无休止。

9.自暴自弃的孩子是真的相信他们不会。有了对孩子的错误观念的了解,你可以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说:“宝宝,我相信你会想出办法来。”然而,对于以自暴自弃为错误目的的孩子,你需要花时间向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做示范。不能一下子做所有的步骤。你要是做得太多,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

10.识別出孩子的错误目的很重要。因为,了解孩子的错误目的(和错误观念)有助于你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11.要识别孩子行为目的背后的错误观念及其错误目的绝非易事,因为孩子可能以同样的行为来达到四个错误目的中的任何个。

例如,孩子可能以不做家庭作业来获取关注(“嘿,看看我,你看我”),来显示权力(“你制服不了我”),来寻求报复(“你觉得我的成绩比我更重要,这让我很伤心,所以我也要让你伤心”),来表示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我真的不会”)。理解孩子的目的非常重要,因为对于不同的目的,有效的干预和鼓励方式是不一样的。

12.请注意"鼓励"这个词。这很重要,因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就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这种信心的丧失来自于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没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面管教》摘录笔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