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流行音乐(从情歌到罗大佑)

(一)

流行音乐(或流行歌曲,情歌)

从来就五音不全,唱歌都没拿的出手的。总之对音乐没什么天分。

但总有人跟我聊起音乐,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是聊流行音乐(说流行歌曲可能更好)和娱乐圈。大家都不太懂,纯粹瞎侃,也无所谓。但总是听某某或某某某说喜欢XX或XXX歌手,其音乐如何如何,歌曲呀、唱功呀何等让人敬佩,诸如此类。而我一直以为流行音乐无非热热闹闹你来我往,听众都熟悉都受着,没多么了不起。所以我总怀疑不就流行音乐而已,哪有那么玄乎?但为什么它又有那么大的魔力风靡于世还莫名其妙的“感动”那么多人?

我也是追过星的,但不是影视歌明星,而是麦迪、艾弗森,当然跟今天我见识的或我身边的“追星少女”比起来,我那算什么呀,压根就没追过星。

一开始我还是挺喜欢周杰伦和许嵩的。喜欢周杰伦在初中,因为他酷嘛,还有他(或方文山)的歌词写得挺浅显难懂的,对,就是浅显费解。到现在我都认为要狂热和酷就该追周杰伦这样的,但无奈我是那种永远也酷不起来的人,所以早早放弃周杰伦这种类型。许嵩的歌忧伤、感怀,歌词营造的意境好,不过最早接触许嵩是因为喜欢一个喜欢许嵩的姑娘。许嵩的音乐是对自己的救赎,所有的“乡愁”都是从自己的灵魂出发。现在我依然佩服许嵩古典式的忧伤情调,不过像《庐州月》、《清明雨上》、《断桥残雪》之类的,许嵩自己都再难超越。现在我基本不再听许嵩的,因为他的歌全在细腻美,但再美也比不过经典的抒情诗。

在这里,不得不澄清一点,我在这里所讲的、也只能是讲流行音乐。本来我不是很情愿将流行音乐称作音乐(有人肯定会很好奇我是不是拜了公孙龙为师,或者陷入了实证主义的陷阱而无法自拔),当然,也仅仅只是不情愿而已。为避免陷入类似“白马非马”的困境,退一步,我采取传统的观点:流行音乐算不上艺术,至少不是个人或私人化的艺术。

我倾向于流行音乐要自成艺术的话,最基本的一点是要做到作词、作曲和演唱的统一。当然我说的统一是指狭义上的由个体独立完成,但不局限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音乐(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首先都是一种个人自发的结果,从亲情、爱情到历史的感慨和追忆等诸如此类,都是为了表达“我怎样、我认为……”。在这种条件下,最重要的就是表达的内容而不是方式了,这也解释清楚了柳永词在青楼歌妓之中广为流传,而谁演唱得好或最好并不为人知、为人道了。当然肯定有人将这归结为技术性的原因,因为古人没有现在这样的录音刻录手段。毋庸置疑,这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再想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名妓佳人众多,大都以容貌出众。也不乏才女,但我们有精通琴棋书画之说,却少有以唱功了得闻名的。无论是流行于中国劳动人民中的“乐府诗”、“诗经”和宋词元曲,还是被游吟诗人四处传唱而为人知晓的史诗,他们首先都是文学意义上的“诗”,然后才为“歌”。这也是“诗歌”一词现在严格意义上是文学概念,而不是音乐概念的原因。所以我还是坚持:古代的“诗”“歌”(或诗歌)最重要的是具体的某个个体想要表达什么?其所表达的与内心能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这一切的基础和立足点是“谁写出了那首诗或词”而不是“他唱了那首诗或词”。

无论是中国人对诗、词的吟诵,还是以荷马为代表的游吟诗人的吟唱,都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最早表达形式。但流行音乐是现代音乐的概念和形式,古代并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谓的流行音乐。

任何形式的艺术首先要从隐秘性的私人感情出发,然后抽象出来一个普遍性的东西,有被接受的可能性。问题就出在这,隐秘的情感和价值可以有抽象的形式,但其所表达的往往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所以执拗的哲学家们在这样的矛盾中总是不断的陷入疯狂的痛苦和毁灭的抉择。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流行音乐是一种创作人、歌手、监制唱片公司和市场营销等单位一环扣一环地形成的工艺制作。它呈现的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个人体验,而是不同的类型的,包括情感的与状态的组合。”(By梁文道)也就是说流行音乐本质上排除了个体,追求的是模式化的结果。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的目的是集体感的塑造,但是奇怪的是听众在音乐里要寻找的本是自我。按这个逻辑,流行音乐岂不是不应该“流行”……

流行音乐是怎样控制并霸占我们的生活的呢?或者说我们是怎样选择了流行音乐?

人类文明的进步本身就是就是以牺牲隐私空间和个性为代价的,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人类都不得不越来越深入公众和集体环境。而流行音乐就是公众的音乐,一种集体的情感形式。所以流行音乐盛行于现代社会不无道理。

流行音乐最大的优点在于简单、通俗、易唱(也是流行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最大特点),但是流行音乐的缺点也在于此。一种略显极端的说法就是流行音乐不只是快餐文化的一种,更是噪音文化。无论是流行音乐选择了人类还是人类自己选择了流行音乐,流行音乐都对人类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技术的进步、传播媒介的极速发展、商业市场的肆无忌惮,都让旋律简单、内容通俗的流行音乐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人类根本摆脱不了流行音乐,除非你放弃商场、餐厅、和大街小巷……结果就是流行音乐不只控制了人们的选择和现代生活节奏,更使人类思维的钝化与听觉的弱化同时发生。

早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就有学者把当时美国流行歌曲分成三大类:恋爱中的情歌,受到挫折的情歌以及表达性欲的情歌。虽然当年的流行音乐与今天的有些区别,那时候除了情情爱爱,还多有游子缅怀故乡,士兵想念祖国,城市人感慨传统的离逝。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正如研究流行音乐的Simon Frith说的那样:流行音乐是一种感伤音乐,他们的感情都是失落的。而且所有的这些,无论光阴的流逝、故土的消失还是爱情的终止,都是人类所共有的集体经历和记忆。

流行歌曲表达了感伤的集体记忆,但其“伤感”却停留在集体的层面,我们发现好的流行歌曲同时还具有个人化或拟个人化的强调,它能使听者轻而易举的代入自己的感情。无论这类歌曲的形式旋律和歌词怎么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说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每个听者都可以在这故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虚构但实在的处境,在歌曲中赋予自己的鲜明人格。

“当代的技术应用使得听众可以不断的被分解,每个个体可以很方便的静静聆听他喜欢的歌曲。而且这种技术革命正好发生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家族的崩解,小区邻里的分裂,都使得人的感情收缩,只投射在另一个人身上。于是爱情成为通俗文化里最受重视、最被颂扬的感情。”(By梁文道)

人们不仅在歌曲中传达自己的感情,且似根本为己所设或为己而造。情歌同时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进程(集体感伤的表达)和个人性的、私己性的信息传达,就算是一个对音乐毫无兴趣热衷于高雅艺术的人他也无法从根本上回避流行音乐,特别是当他陷入爱情的任何一种境地时。

(二)

我喜欢的流行音乐——罗大佑

我现在喜欢听罗大佑,还算熟的同龄朋友大概都知道。室友戏称我作“S小佐”,自以为这名字叫起来倒还不错。

如果有人聊起,我也会说最喜欢的是罗大佑,还有朴树、Beyond,李宗盛,再没有了。当然其它的也不是不听,只是极少,谈不上喜欢。总有人说我不尝试一些新的,怎么能先入为主说不喜欢呢?这话很对,我最致命的缺点就是迟钝且慢热,而且一旦先入为主就有些无可救药。也有人说我这是强行装X,非得搞些七八十年代的东西来故弄玄虚,挺没意思的。我以为这些人说我自虐更好,毕竟整日听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只为装X真的挺累的。

我说喜欢就是指喜欢,没有其他的意思。甚至我不了解他们的背景身世和经历。他们也都是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或者可以说是“华语乐坛”早期的代表。但我以为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满足我前一部分所说的作词到演唱的统一(但也并没有超越于此),而且都以作词上佳闻于世。实际上,判断歌曲的好坏先从词曲与演唱的统一,然后看歌词的好坏(完全当诗看),是我这样的外行一贯标准。

所以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罗大佑,我都说不上来。毕竟没办法一句句拿出歌词来读给他听。

乡愁

我的家庭我诞生的地方

有我童年最美的时光

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

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

——《家1》

每一次牵你的手

总是不敢看你的双眼

转开我眩晕的头

是张不能不潇洒的脸

给我个温暖的家庭

给我个燃烧的爱情

让我这出门的背影

有个回答了家的心情

——《家2》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

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爱人

想当年离家时她已十八

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卷长发

……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渔村

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

……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繁荣的都市过渡的小镇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

家乡的人们都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

子子孙孙永保佑世世代代传香火

——《鹿港的小镇》

《家》(两首)是非常具体化的,这也是乡愁的最原始构建。但是罗大佑的“乡愁”在《鹿港的小镇》体现的更为明显。《鹿港的小镇》是一首很典型的以“乡愁”为主题的流行歌曲,但又不局限于此,其更是一首极具黑冷色彩的诗。《鹿港的小镇》表达异乡人在城市的失落感和对正在死亡故乡的怀恋,歌词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完整具体的跨越时间与历史但注定没有结果的故事。在此,抽象出来失落的故乡,个人化具体的故事。听者要做的是在这里面与自己的经历做对比,罗大佑将“家”的温馨升化到“家”的矛盾,家不仅仅是摆在面前的,更是逝去的和亟待解决的——政治、文化、传统生态的种种矛盾。(乡愁四韵》很显然是中国诗人历来喜欢的方式,将乡愁抽象出来,越简单越好。罗大佑在这首歌(《乡愁四韵》余光中作词)中更出彩的是曲子的节奏和吟唱的真感情。)

感伤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在年年的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 我在年年的成长

…………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又经历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光阴的故事》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

让风尘刻画你的样子

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

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

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

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是否来迟了命运的预言

早已写了你的笑容我的心情

不变的你

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

聪明的孩子

提着易碎(心爱)的灯笼

潇洒的你

将心事化进尘缘中

孤独的孩子

你是造物的恩宠

——《你的样子》

无论是《光阴的故事》还是《你的样子》都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不同的是《光阴的故事》采用的方法是用“代表性事物”抽象出模具,然后听者去里面找一段与自己契合的印象。《你的样子》更像是写给具体一个人的情诗,重要的是心理情感的表白和真诚的吟诵。也就是说《光阴的故事》更符合流行音乐的特性,其构造和表达完全遵循了流行音乐的规则。《你的样子》的个人化、私密性和歌词的诗化风格都决定了它只适合吟诵,或者说听者不应该试图在这里面去找集体记忆,而使自己冷静下来尝试理解作者才是更合适的。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此人何其者 孔老夫子也

知之为不知 在在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寒山子是也

不知为知之 不在乎在乎

此人何其者 齐人是也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都这么说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都这么说现在看看我们的青年他们在唱什么

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们怎么做

眼睛睁一只 嘴巴呼一呼

耳朵遮一遮皆大欢喜也

大家都知之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观者你我是也

——《之乎者也》(1982)

黄花岗有七十二个烈士

孔老夫子有七十二个弟子

孙悟空的魔法七十二变

我们又等到民国七十二年

岁岁年年风水都在改变

有多少沧海一夜变成桑田

在这个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里面

成功与失败多少都有一点

清清楚楚写在你的脸上

你是个道道地地的聪明人

慌慌张张迈开你的脚步

你是个匆匆忙忙的现代人

有人默默耕耘默默从事

有人在过着他的太平日子

有人在大白天里彼此明争暗斗

有人在黑夜之中枪杀歌手

随着现代化的程度

每个人多少追求一点幸福

是个什么样的心理因素

每年要吃掉一条高速公路

在西门汀的天桥上面闲逛

有多少文明人在人行道上

就像我看到文明车辆横冲直撞

我不懂大家心中作何感想

…………

就像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哨

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

…………

或许你将会发现人生还算美丽

只要你抛开一些面子问题

或许你将会发现人生还算美丽

只要你抛开一些面子问题

——《现象七十二变》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每个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的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真)理

——《亚细亚的孤儿》

你走过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

望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银灯

突然想起了遥远的过去未曾实现的梦

曾经一度人们告诉你说你是未来的主人翁

…………

每一个今天来到世界的婴孩

长大了眼睛摸索着一个真心的关怀

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

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

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

我听到无言的抗议在他们悄悄的睡梦中

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

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未来的主人翁》

罗大佑是典型“愤怒的青年”,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那个词:愤青。(实际上“愤青”一词是一个被妖魔化的词,其本来并不像我们今天见识的那样。但在此不详细讨论。)当然说罗大佑是“黑色反叛”或许更合适。我们看《五十块钱》就能将这一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之乎者也》和《现象七十二变》中很清楚的看到罗大佑的愤怒不满,他将这种愤怒用严肃理性的质疑和反讽表现出来。他的创作对现实进行直接的宣泄和质疑,但并不粗暴。《现象七十二变》没有多少华丽的手法也没有多深刻的内容,但我更愿意讲其看作白话诗,以其简单清晰的言词打动人。如果说在《光阴的故事》和《你的样子》还只是歌手的小情调和小忧伤的话,那在《亚细亚的孤儿》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知识人(或诗人)的深刻思考了。《亚细亚的孤儿》本是一本对殖民历史进行思考和反思的书,罗大佑在这里用诗句和旋律(歌曲的演绎更是值得研究)表达自己的历史批判和对台湾命运的担忧。这样的词曲让人更加理解了罗大佑弃医从乐的原因了——他要思考和解决的是自己的灵魂和矛盾。在《未来的主人翁》中,罗大佑坚持的仍是“愤怒青年”“抗议青年”的态度,但这里他的愤怒也好、抗议也罢,都是为了解决亟待解决的时代矛盾。

爱情(情歌)

小声的问一声

亲爱的你

请问  有没有看到我沉默的脸

背影后的你是这般熟悉

是否是另一个沉默的你

——《暗恋》

我将真心付给了你  将悲伤留给我自己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  将岁月留给我自己

我将生命付给了你  将孤独留给我自己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

轻轻的盖着  猜猜她爱我不爱

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爱是永恒的旋律

——《爱的箴言》

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

爱情这东西我明白永远是什么

姑娘你别哭泣我俩还在一起

今天的欢乐将是明天创痛的回忆

…………

亲爱的莫在说你我永远不分离

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

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或许我们分手就这么不回头

至少不用编织一些美丽的借口

——《恋曲1980》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

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

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

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苍茫忙的天涯路是你的漂泊

寻寻觅觅长相守是我的脚步

黑漆漆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

醒来时的清晨里是我的哀愁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林

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

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轰隆隆的雷雨声在我的窗前

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

孤单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

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

——《恋曲1990》

等遍了千年终于见你到达

等到青春终于见了白发

倘若能摸抚你的双手面颊

此生终也不算虚假

久违了千年即将醒的梦

你可愿跟我走吗

蓝色的太平洋隐没的红太阳

是否唤起了你的回答

缠绵的千年以后的时差

你还愿认得我吗

我不能再让自己装聋作哑

沉默的表达代价太傻

远似孤独冰冷的西伯利亚

远到今生飘零浪迹天涯

远到了千年后的恩情挥洒

传言恋曲有这种说法

——《恋曲2000》

如果说李宗盛的情歌意在感动人,那罗大佑的情歌就是为了唤醒人。李宗盛的情歌是现代的,歌词里尽是讲故事的高超技巧。激情的曲调和历经沧桑的喉咙实则唱出的是细腻,这样的情歌轻而易举的就把现代人(对爱情无知又期望简单的拥有)俘虏。当然,故事是每个人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但局限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多少显得有些无知。

从我个人的喜好来说,《暗恋》比《爱的箴言》要好。《爱的箴言》更接近爱情里的陈词滥调,而《暗恋》的出彩之处在于它是一首寄出去的情诗,表达了爱情里的人最渴望的事。而“恋曲系列”中我最喜欢的是《恋曲1990》,当然每个人都会在里面读出不同的爱情哲学。在这里,我不再赘叙这个系列,“哲学诗”(姑且将其称为哲学诗,当然肯定有人对此存有异议)多说无益,打住为妙。

于2015、1、30凌晨

后记:罗大佑被称为台湾华语乐坛“音乐教父”,我对他的音乐特别是早期(今年来有些音乐我个人存有一些疑问)音乐十分喜欢。所以文章可能对其评论有些偏颇,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文中的立足点是:流行音乐绝对不是高雅的(是不是低俗的各人自有定论),但歌词的地位或者说流行歌词与文学关系还有许多商讨之处。

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罗大佑的音乐,歌词与文学(诗)的学术理论研究,罗大佑的个性和身份特性等等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其“歌词哲学”并没有真正的被流行音乐界所重视。我的意见是:如果想了解罗大佑,先从他的歌词开始。音乐不是不重要,在他的音乐里,至少不是最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流行音乐(从情歌到罗大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