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

商朝享国600年左右,前300年不断的迁都,直到盘庚把都城迁到殷这个地方才开始稳定下来。开始以为是黄河泛滥造成不断迁都,可是不至于每次被水淹了之后还是不长脑子,继续找一个低洼的地方等待下一次被淹。学者推测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模糊,使得在每次老国王死后贵族们是选择支持弟弟、还是儿子产生了严重分歧,每内斗一次,就会有一帮势力想着搬新家。到了盘庚时期,才把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下来,使得接下来的王朝继承能长治久安,殷才能安定的成为商的都城达273年。盘庚传了3代到了武丁,武丁任用傅说(yuè)为相,国家大治,形成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武丁曾用“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来形容对傅说的溢美之词。

商朝贵族非常事鬼敬神,因为这涉及到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供奉神鬼和祖先的饮食是祭祀的最核心的仪式。在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四分之三是酒器,可见商人重酒。在礼器中,以酒器中的爵为最尊贵。

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发现其完整墓葬,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她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她就是3000多年前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庙号为“辛”,即乙辛,周祭卜辞中所称的妣辛。她是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也就是她。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辛亏是在宫殿宗庙区,要是在墓葬区,那就不知道被刨过多少回了。该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大多带有铭文“妇好”二字。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1张图片

商代前中期青铜器带有铭文的不多,就算带有铭文,也是名字、族徽之类,就像“妇好”这般,字数很少。不似周代青铜器经常碰到长篇大论的金文。

妇好墓出土最出名的是“妇好鸮尊”。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2张图片
妇好鸮尊,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妇好墓中出土了三件超级大的青铜方斝。你能想象么?这件酷似爵的货竟然高68厘米,这真是要喝酒喝死人的节奏。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3张图片
青铜方斝,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在妇好墓中出土了两件青铜钺,其中一个有着双饕餮噬人头纹,重达9公斤。现藏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4张图片
妇好青铜钺,现藏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青铜器夏篇也说过,钺是权力的象征,这件青铜的纹路显然不是大家闺秀喜欢的春花秋月,而是让人恐怖的怪兽吃人头。这位比孙尚香还孙尚香的王后,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领,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妇好曾经带领着上万人的部队东征西伐,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妇好墓中还出土了一对大方鼎,名“后母辛方鼎”。这也就是司母辛大方鼎。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5张图片
后母辛方鼎,现藏于殷墟博物苑

“王”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三横一竖(或人字),三横代表天地人,而王就是连接这三者的沟通桥梁。当时的王,既是世俗社会的统治者,也是原始宗教的精神领袖。商王是用圆鼎祭天,王后用方鼎祭地,取天圆地方之意。墓中出土两个大方鼎,虽然是她儿子在她死后铸造献给其母的,但还是从侧面说明她生前经常主持各类祭祀,属于和神沟通的宗教领袖。真是应该用这句话来形容:不会祭祀的女将军不是一个好王后。

这个司母辛大方鼎,听到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有点耳熟,是不是让大家想到了司母戊大方鼎?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6张图片
后母戊鼎,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由于纂刻在器壁的3字铭文,当年郭沫若认为是“司母戊”三个字,再加上有几个学者的认同,该鼎就一直被称作“司母戊鼎”。到了后来,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而古代的“后”专指皇后,前后的“后”则是现在已经废除的“後”,因此“后母戊”的“后” 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 “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由此理解“后母戊”三字的本意应该是“献给敬爱的母亲戊”,这一理解在后来出土的“司母辛鼎”得到证实,毕竟东西埋在妇好墓里面,是人死后享用的东西,就应该没有“祭祀”的意思。所以目前官宣的名称全部改成了“后母戊”。

虽然后母戊鼎从体型上看只是后母辛鼎的1.6倍,但是从重量上却是大了6倍,后母戊鼎在用料上真是太实诚了。

妇好就像一颗流星,燃烧的炙热,却在一刹那间就消失了,33岁芳华陨落。有着60多个老婆的武丁悲哀了一阵,特意把她的墓地选在自己办公室的附近。但是武丁很快有了新王后妇妌(jìng),这个新王后想方设法把妇好的嫡长子折腾死,好让自己的儿子上位。妇妌死后庙号为“戊”,从后母戊鼎要比后母辛鼎高大上的多也能看出,妇妌成功的让自己的儿子登上了王位。武丁驾崩后,王位由祖庚(祖庚即位十年左右病死,后祖甲继位)继承,继位后的商王(祖庚或祖甲)为其母戊铸造了著名的后母戊鼎。这个重达830多公斤的后母戊鼎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鼎,国家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镇国之宝”。

后母戊鼎现藏于国博,这个不能怪国博无耻,而是怨国民党无能。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几个农民“不小心”把埋在地下13米的大方鼎刨了出来。这个庞然大物出土时就少了一个耳朵。再加上这哥几个想把它切割几块装箱运到北京卖掉,经过几个昼夜的砸击切割,把该鼎的另一只耳朵给整了下来。几经患难,该鼎被国民政府收为国有,藏于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因为这个鼎特么太重了,装上飞机后无法起飞,被遗弃在南京机场。(另一个镇国之宝秦石鼓也是这个原因被遗弃在北京机场,感谢当时的飞机运载能力弱,否则这些好货我们就只能去台湾看了。聊聊秦石鼓的文章恐怕要等到下下…下篇:书法篇)解放军在机场发现后,将其移送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立,从全国各地撸了一批好货过去,后母戊鼎就被运至北京,然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家博物馆。大家再到国博参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看后母戊鼎的两个耳朵,都是后来焊上去的,其中一个是真的,还有一个是建国后仿制的。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铅和酒中的醋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溶于水的醋酸铅,俗称“铅糖”。所以用青铜器来喝酒,会让酒变得更甜,更好喝。当商人王族越多喝酒,就越会铅中毒,引起消化、神经、免疫系统的损害,人就会变得烦躁、妄想、易怒,通俗一点就是得了神经病。和罗马帝国的贵族有一样的下场(罗马人用铅做自来水管)。

因为神经病,所以商人都比较残忍嗜杀,且不说用战俘陪葬,就连自己的贵族和臣子也是商王的殉葬对象。商人特别喜欢占卜,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下鬼神,大到祭祀战争,小到柴米油盐,常常占卜前都要杀点人来向鬼神表达诚意。在殷墟建筑(由夯土推断建筑物)旁边刨出的被屠杀的骸骨一堆一堆的,真不能理解把那么多被屠杀的尸体埋在自家院子里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有学者统计,在大型献祭活动中,商朝人最多曾经一次杀死了500多人当作祭品。在甲骨文中记载,迁都至殷地后,有上万人被处决献祭给鬼神。

在殷墟发掘出装有头骨的青铜甗。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7张图片
青铜甗,现藏于殷墟博物苑

甗是一种炊具,相当于现在的蒸锅。这颗头骨是不是不小心恰巧滚进去的?然后事实却是最残忍那面,考古学家做了很多研究,推断是商人和东方的部落发生一场战争,俘虏了对方的贵族少女,并将其脑袋砍下并蒸煮过(和同时出土的其他骨头做钙质对比,发现含钙量少,说明经过蒸煮钙质有流失)。




商到了晚期,其青铜器器型越发做得精美,各种纹饰刻画得美轮美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精美著称的“四羊方尊”。属于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8张图片
四方羊尊,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一个山腰上,现属碳河里遗址。估计很多人都没想到,它竟然是在当时完全属于南蛮的湖南出土的。对它的溢美之词,想必大家早就知道,在这里我也不想多做赞扬。战乱时期出土,就预示着它的不幸,几经漂泊,曾被日军炸弹炸成20多片,这些碎片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十多年无人问津。52年这些碎片被发现,54年文物修复大师张欣如花费了两个多月修复,再次展现出3000年前的瑰丽身影。大家在国博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修复的裂缝。

1959年,在湖南宁乡这个神奇的地方出土了一堆渣渣,被农民卖给废品收购站。在旁蹲点的博物馆人员发现并追击,再由张欣如大师进行修复,还原了一个商晚期的方鼎,因器内壁铸有“大禾”二字铭文,故称为“大禾方鼎”。属于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9张图片
大禾方鼎,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这个是中国唯一一件以人脸为纹饰的青铜鼎。

在湖南省博物馆还藏了一个上了国家宝藏节目的“皿方罍”,同样属于商晚期的器物。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10张图片
皿方罍,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这件方罍之王,罍身罍盖最终能合在一起,有着极其感人的故事。具体我就不再叙述,可以去看国家宝藏。你看这周身精美绝伦的花纹,很难想到这是距今3000年前的作品。




到了商晚期,铭文字数开始增多,直至商代末年,才出现几十字的铭文。到了西周青铜器的全盛时期,超100字的铭文是比较常见的,最多的达到接近500字。

在国博展厅中有一件非常特殊且有代表性的器物“作册般青铜鼋”,商晚期作品,在该器物背上有4行32字铭文:丙申,王于洹,获。王一射,射三,率亡(无)废矢。王令(命)寝(馗)兄(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女(汝)宝。”

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_第11张图片
作册般青铜鼋,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32字铭文大致讲的是商王在洹水抓住一只大王八,王射了一箭后再补射三箭,全补射中,商王把这个王八赏赐给作册般(作册是商周的史官,般是名字),命记载下这件事,并做成青铜器作为传家宝。这次商王射大鼋和古代著名的“射礼”有关。传世文献中的射礼已经与君子的自我节制有所连结,不只是藉由射箭比出一个高下,更是用来锻炼自身行为举止、气度容貌的手段之一。

鼋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力气很大,性情凶悍,唐《宣宝志》中记述鼋上岸和虎搏斗的情景。

同时鼋也是一种美味。《左传》和《史记》中都有记载楚人向郑灵公进献一只鼋,郑国大夫公子宋和子家一道去朝见郑灵公。路上,公子宋让子家看自己抖动的食指说,我的食指一旦动起来,定能尝到新奇的美味!进宫后还真看见有宰夫在宰杀鼋,公子宋得意地说了声“果然”,与子家相视而笑。郑灵公见状,问他们因何故而笑。子家就把路上公子宋手指抖动和预言能吃到美味之事,一一告诉了郑灵公。后人用“食指大动”来形容能吃到好东西。郑灵公召集公卿大夫,将鼋羹分赐给各位品尝,唯独没有赐给公子宋,想存心戏弄一下这位喜欢卖弄的公子哥。公子宋怒不可遏,走到熬鼋羹的鼎前,伸手用手指蘸着鼋羹,放在嘴中吸吮后拂袖而去。“染指”一词由此而来。郑灵公暗下决心要杀掉公子宋,谁知公子宋却密谋抢先杀死了郑灵公。哎,这真是一只王八引发的血案。




因商人的残忍无道,当周武王举起义旗要对抗貌似有神灵庇佑的强大的商朝时,却发现没几天就把他们打败了。这时周人才发现,原来敬神事鬼貌似不是那么有用,所以周人采取的策略是“敬鬼神而远之”。商人太爱喝酒、铸造了精美的酒器。周人总结商亡国的教训,贬低了酒器的地位,抬高了食器的地位,甚至在西周初期实行了禁酒令。对商极尽繁复华美的青铜纹饰也变得厌恶起来,认为那些都是亡国诱因,所以周初的青铜器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

至于四川三星堆文化,虽然发展时间是夏商时期,但因为和中原地区地理隔绝,基本没有交流,其青铜器发展大相径庭,属于很特殊的一条支路,我想另立篇幅去聊。




如果您觉得我写的不错,不妨关注我一下  :)

你可能感兴趣的:(逛逛博物馆【连载4】:青铜器(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