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云计算“飞轮效应”显现,腾讯、阿里领跑没有悬念

响铃:云计算“飞轮效应”显现,腾讯、阿里领跑没有悬念_第1张图片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鹅厂2017Q4财报出来后,神秘的“其他业务”以 21.2% 的收入占比贡献了 34.3% 的增量,超过排名第二的游戏的26.3%,成为了这波财报分析舆论的热点。

从报表上分析,神秘的“其他业务”主体包括支付和云计算两个部分。在云计算没有先发优势的腾讯凭借游戏、视频等业务基础以及开放生态带来的新客户吸引能力,在云计算快速发力,短短时间成为仅次于阿里的存在。

看起来,表面热闹非凡的云计算领域,越来越呈现出阿里、腾讯两强唱戏的局面,其原因,是云计算已经开始从强技术属性转向强企业服务属性。

阿里、腾讯“打包”领跑云计算

从业务数据、企业发展重心及行业表现来看,阿里、腾讯已经“打包”对后来者的优势越来越大。

1、决策层站台、业务层狂奔突袭

腾讯云“上道”的标志性事件应当属2016年年中腾讯“云+未来”大会上小马哥亲自站台,提出了广为流传的“云是‘互联网+’第一要素的基础设施”理念力挺腾讯云。随后,腾讯云营收2016当年增长就超过了200%(2016年全年财报披露)。

而关于2017年腾讯云全年营收财报没有直接披露,不妨综合各方信息进行猜测。

“科技十点见”《 腾讯云2017年营收有多少?》一文中,这一数字在各种推算后被认为是43亿元左右;亿欧网则提到腾讯云2017年营收在45亿元。《商业周刊》中文版则引用了“科技十点见”的推算,“腾讯云的年营收预计将达到百亿元级别”。

而根据腾讯2018年预计营收100亿,以及著名的德银报告所提出的2020年290亿营收预计,综合150%的增长率,2017年45亿元的数字也较为合理。综合以上,可以认为腾讯云2017年营收应当在45亿元左右。

决策层的倾向甚至在直接的业务上体现出来,2017年3月腾讯云几乎白送地拿下了厦门市政务平台上云服务,除了丰富生态方面的考量,腾讯云“亏血本”的行为没有决策层力挺是做不到的。

而阿里云可以说是马云一手扶持而来。2008年马云在员工非议中坚持看重王坚,一个电商公司在早期的不顺中把云计算坚持下来。如今10年后,按马云的说法,阿里云在2020年要盈利超过100亿,超越99%的上市企业利润。

2、阿里占比下降,但阿里+腾讯占比继续上升

从全球行业格局来看,阿里云超过google跻身前三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中国市场上,却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是阿里云市场占比份额的下降。在2017年德意志银行的报告中,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已经由65%(2016年该年度报告数据)下调至54%,而预计2020年,该份额将进一步下降至40%左右。

然后,是阿里+腾讯云总体份额的上涨。同样在这份报告中,腾讯当前9%左右的市场份额到2020年将上升至27%。这就意味着,阿里+腾讯的总份额将从61%(54%+9%)进一步上升至67%(40%+27%)。

很显然,一边是两个巨头之间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从悬殊的45%到较为接近的13%),另一边则是二者“打包”后市场份额的继续扩张,占据国内云市场2/3的江山,其他诸多“云”只能共同分享仍可能下降的1/3的份额。从数据上看,阿里、腾讯“打包”领跑云计算的格局已经逐渐形成。

回归企业服务才是云计算的根本行业逻辑

虽然阿里、腾讯在互联网里跑马圈地的格调不太一样(阿里占有和操作,腾讯入股和赋能),但对“企业”的理解是二者领土扩展共同的需求。而从频频的动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服务已经成为巨头们的战略重心之一。

2017年6月腾讯自家产品企业微信上线2.0版本与企业号产品合并,战略地位在腾讯体系内进一步提升;在投资方面,腾讯则入股了销售易(CRM)、快法务(法律服务)、星环科技(大数据服务)、驿氪(零售营销)等企业服务产品。

阿里同样如此,自有的有钉钉“20万元开工特权”等动作,此外,商汤科技、七牛云、叠境数字等知名企业服务产品背后皆有阿里的身影。

归属于IaaS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归根结底也属于“企业服务”的一种,在4000万企业用户面前,企业服务属性而非“共享技术”属性才更能体现和实现云计算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思考云计算的发展可能更为合理。

1、IaaS、PaaS、SaaS模糊彰显企业服务的重要性

自从诞生以来,关于谁才是未来IaaS、PaaS及SaaS三家争吵不休。IaaS增长最快、体量最大,PaaS认为自己上下承接“地位”重要(虽然它的规模不够看),SaaS则认为前两者都是服务自己的。

从商业化角度,三者都希望给予客户更好的体验和服务,不断有刚需性质的上层服务成为下层标配,也不断有下层服务集成打包升级为上层服务。

响铃:云计算“飞轮效应”显现,腾讯、阿里领跑没有悬念_第2张图片

图:IaaS、PaaS、SaaS融合趋势(数据来源:艾瑞网)

而这种融合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三者都在服务企业,都是“企业服务”这个行业里的一个产品类型,都遵从类似的逻辑和目标,而不是守着各自独立王国的“技术派别”。服务的重要性超过技术与硬件设施,企业们更关注它们购买的这些服务对于自身成功的价值。

很明显,归属IaaS的云计算也身在这个大框架之中。

2、B端、C端都成了云计算服务对象

用企业服务而非共享技术的视角看云计算,能得出一些不一样的结论。

正如钉钉、企业微信这些产品虽然是卖给“客户”,但十分注重“用户”体验一样,企业服务产品既要考虑B端的价值(主要是BOSS及决策层的认可),又要兼顾C端使用体验(毕竟,产品还是要靠员工使用和反馈)。

与传统只强调“客户”的思维相反,云计算可能越来越依托于C端业务的经验(尽管和C端业务的模式相差很大)。我们经常能在网络上听到程序员、运营者关于公司上云后操作体验很差的抱怨,在如何让用户更好更方便地使用上,云计算仍然需要大量的C端产品经验。

于是,B端资源整合能力+C端产品经验这个组合应运而生。看起来,腾讯有QQ、微信两款分别占据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在服务C端体验上积累深厚,全球电商排名分列一二名的阿里和亚马逊也是如此。反观百度、华为等企业,在C端方面可能都缺乏足够优秀的产品经验。

3、云计算从业务视角到企业视角

互联网产品做“企业服务”,本身就是带着改造的心态在进行,而不能仅仅做原有业务理念下的一个新工具。

换句话说,做企业服务的云计算,背后可能被期许企业整体价值而非业务的简化或提升。例如,如何服务客户、塑造营销理念、优化产品设计、增强组织管理弹性等。毕竟,在企业服务逻辑下,客户成功是关键的业绩导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环境让企业应接不暇,接入的外部服务如果能提供更多价值,其用户粘性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IaaS、PaaS、SaaS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的原因。

显然,触角伸及互联网各个角落的阿里和腾讯更有能力去进行这类输出,在有必要时,它们的云计算可以提供计算之外的诸多关联价值,例如通过调节云计算架设来优化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部门的关系,这种潜在价值优势很多时候能够左右企业上云的选择。

企业服务做深后,云计算飞轮效应显现

飞轮,本意指的是一种起步缓慢,但一旦转动很难停下的惯性动力装置,这种“飞轮效应”用在从企业服务角度思考的云计算身上同样十分合适。

1、成本:过“节点”后快速下降

很多互联网领域都存在着成本非线性下降的情况,在某个用户量节点之后,新用户的加入占用的边际成本极低甚至接近于零,但创造的效益却等同于之前的用户,这种现象在C端产品里尤其显著,出于社交网络(例如微信)、功能粘性(例如支付)等因素,新用户不断进入,旧用户难以失去,最终优势越滚越大。

从企业服务角度看云计算,逻辑是类似的。云计算的边际成本的相对情况如图所示:

响铃:云计算“飞轮效应”显现,腾讯、阿里领跑没有悬念_第3张图片

深入业务内部、关注客户成功的企业服务拥有极强的用户粘性,难以失去(更换云计算的成本并不低),而优势平台又凭借资源能力和品牌势能招徕更多客户,越往后,平台的压力越小,给予客户的上云价格也有更多调整空间(实际上,云计算的价格仍然是竞争的重点之一),留给后来者的生存空间也越小。

2、生态:几何式业务延展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及社交网络事业群总裁汤道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3Q大战后腾讯从低头做产品中“觉醒”,开始构建与第三方伙伴共同为用户提供价值的生态,而越来越多合作伙伴进入这个生态之后,建立共同服务用户的平台的云服务应运而生。

这说明,云计算刚开始可能就带有做企业服务的特征,而生态成为其与生俱来的特征之一。

这种耦合生态圈,一般由企业内部开始,例如最早使用阿里云计算业务是淘宝系厂商,腾讯云的大客户是QQ和微信等。随后,云计算的企业服务生态发生两个方向的扩展:

A、垂直整合。同样使用云计算,垂直行业的需求必然十分类似,平台能够整合的垂直领域企业越多,越能推出带有行业特征的通过解决方案,解决客户需求个性化(体量越大,这个需求越强)与云计算服务标准化的矛盾。

B、关联整合。当服务的链条上涉及到公司足够多,云计算就能进行关联服务的整合。例如,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企业服务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云计算平台延伸到产业上下游企业,与金融公司合作很容易介入供应链金融,阿里小贷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总之,对于企业客户来说,一旦使用了某家的云计算企业服务,数据迁移成本、接口变更成本都十分高昂,很可能就和这家云平台深度绑定在一起。阿里云、腾讯云通过服务自己生态体系中的上下游企业,最容易巩固自己的原有业务生态。

3、数据:企业服务伴生另外的“B计划”

BlockChain、Business Service以及Big data是眼下互联网公司最热门的B计划系列。事实上,不论是Block Chain还是Big data,很可能都需要通过Business Service发挥商业价值。企业服务和大数据,已经形成不可分割的伴生关系。

大数据是企业服务中净值最高的部分,可以增加黏性,延伸多种附属服务。也因此,腾讯云推出了“数智方略”,包含大数据平台、智能推荐、数字营销、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产品,为企业及开发者提供完整的大数据解决方案,阿里云则推出了数加平台提供大数据服务。

很显然,大数据有明显的马太效应,云计算聚集的数据量越大,分析效果就越优秀,越容易得到后来者的追随。

做企业服务的云计算,不止于“底层资源”

从企业服务角度看,对于企业用户云计算服务好不好的标准只有一条: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云计算的意义,从现在来看,是服务于企业,让它们能够以互联网的方式来发展业务,以不断迭代的互联网产品支撑企业滚雪球似的成长,以大数据分析支撑客户新增和留存。

的确,过去甚至当下,云计算的“水电煤”仍然能够很好地诠释云服务的含义及其使用特点(按需使用、按需付费)。但是,伴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云计算也在不断演进,若只有水电煤,企业只是解除了能源、物料的后顾之忧,产品的生产、运营、销售、服务等流程并没有发生质变。

企业对云的需求实际上已经更进一步,应用的快速迭代和规模扩张必须考虑。尽管双11等承压成绩代表着云计算的辉煌和高能效比,但客户们较为固定的互联网产品开发模式(开发、测试、部署,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限制了企业走向滚雪球式增长的步伐,只作为底层资源的云计算显然无法假手帮助客户解决这类问题。

因此,未来面向企业服务的云计算,不是让企业把资源配置管理的工作迁移到线上,而是提供一整套支持开发、测试、运维流程自动化(DevOps)的工具链,让企业构建一个自动化的软件生产工厂,从此远离繁琐的运维工作,只需聚焦核心业务开发,剩下的交给云。

这意味着,云计算不再是水电煤,而与客户的业务融为一体,企业的应用原生于云上,产品能够适应业务的灵活性、稳定性、伸缩性以及快速迭代的需求,实现从“云计算适应客户”到“客户应用主动适应云计算架构”格局转变。

响铃:云计算“飞轮效应”显现,腾讯、阿里领跑没有悬念_第4张图片

图:腾讯DevOps流程与传统研发流程对比(来源:腾讯云官网)

腾讯云和阿里云最近都在主推的DevOps解决方案,就是基于这样的构想。企业开发者可以快速、可靠的构建和交付产品,颠覆基础设施预置和管理流程,改变传统应用程序代码交付方式,加强软件发布流程的自动化,让开发过程环环相扣。

DevOps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企业服务视角下的云计算早已不再是水电煤的时代了,开了这个口子,云计算还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只是阿里云、腾讯云这样的领头羊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完)

曾响铃(微信ID:xiangling0815)

钛媒体、品途商业评论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AI新媒体“智能相对论”创始人。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趋势革命  重新定义未来四大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近80家网络媒体专栏作者。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你可能感兴趣的:(响铃:云计算“飞轮效应”显现,腾讯、阿里领跑没有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