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E. T. 教师效能训练•读书打卡记录(1—4)

        本学期学校的共读书目确定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继皮亚杰,维果斯基之后的又一大伟人。我们中数组的共读书目也确定了,由李游老师推荐的《这就是数学》,分为学生篇和教师篇,假期前后李游老师带着这本书走南闯北,每每遇到动情处便会大方地分享,更多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对自我的否定,一次又一次的复盘重构。我觉得这才是书本真正的力量,可是这种体验非一般人能经历,但是作为常人的我们其他存在者,在读书这个因缘世界里也是乐此不疲。共读书目一确定,自然就该买书了,我又开始在群里吆喝着组团买书,这是目前运城国际最流行的娱乐项目之一,说走就走的速度。可是,可是,不买不知道,一买才发现自己眼前还有这么多崭新的却不知在之前的时间长河中何时存在的书目,于是,和牛牛一拍即合,又拉上了组里的另一位数学老师,开启了读书打卡模式,把那些之前与书架一起作为我因缘世界里的此在抽离出来,仅仅让这些书本身,成为我因缘世界的另一个存在者。如果可能,我愿意在书中操劳着,在生活中操持着,在心中操心着,把这个世界保持下去,为其建立文集,名曰:零落成泥,现在第一本书中沉沦着。

打卡No. 1

P18—38

感想:

        这部分是本书开篇,主要讲这本书何以存在及其价值,核心词是关系与沟通。我觉得我作为作为新老师,因为年龄差与学生建立关系是一件并不难的事,但“慈师还是严师”的矛盾却是困扰。这部分都在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看到一些对话,我觉得有点理想化。对后面的策略也是持怀疑的态度,继续读下去吧,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2019.8.16

打卡No. 2

P39—62

感想:

        第二章内容主要是讲,教师与学生相处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的接受程度,有的老师接受的范围广,有的接受的少。而愿意接纳学生行为的老师,在不同情境中,情绪中,以及面对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所不一样,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是人的本性所在,作者通过剖析这些,首先是让教师自己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是真实,教师需要呈现真实的自己,我觉得这里的真实是部分,并且有选择的,主要指教师的情绪释放,因为克制而保持的威严,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很虚伪,因为老师说的话和肢体表情这些“非语言”相反。其次是对这些可以接受的问题进行归属分类,教师要先会判断问题是属于老师的,即对老师的生活产生了妨碍,破坏的影响?还是学生的问题,即仅仅是老师认为学生不应该有如此的行为?搞清楚归属问题后,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的认为你是一个帮助者,又是建立关系的前提。目的是为了增大教学的时间,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的培训,也就是第三章要讲的内容。

                                2019.8.17

打卡No. 3

P62-78

感想:

        这部分的核心是词是接纳,分享了十二种不接纳的沟通语言,然后以举例的方式不接纳的语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好的一点是书中辨析了,不接纳的语言在无问题区域是没有影响的,只有在学生问题这里是有影响的。现实中当学生给我们分享问题时,我们习惯性的想打断学生,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应该怎么做,即便语言的使用很谨慎,但无法建立一个安全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所以作者接着讲了常用的四种聆听方法:

1.消极聆听,也就是沉默;

2.简短自然的应答,也就是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暗示,表示你在集中注意力听;

3.“敲门砖”的作用,也就是在一些特殊时候,鼓励学生开口说话的信息;

4.积极聆听,可以给对话双方提供互动的机会。

        第四种积极聆听也是作者前面大力宣传的一种方式,在此终于浮出水面。

                                2019.8.18

No. 4

P78-102

感想:

        这部分内容的核心词是:有效聆听。说实话,我在读的时候,并不能静下心来,一直都有一种担忧,我很害怕这部分的内容又像那种“鸡肋文”一样,告诉你积极聆听有怎样的好处,分析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坏处,然后一对比,倡导我们要学着用积极聆听的方法听孩子说。但是,我终是有点失望。

        说实话,我非常赞同积极聆听这种沟通方式,不光是跟学生,跟朋友,跟长辈都适用,试想如果你跟别人在说一件事情时,他每次都只会点头或者说“嗯”,表示他在听,一次两次这样你愿意跟他讲无非是有人能这么认真的聆听你说话,你被无条件的接纳,你敢于打开自己的心扉了,你很雀跃,可是几次下来后,你一定会崩溃,你会觉得这个听的人就像个木头一样,只会嗯。因为此时你被接纳后,你开始想要更多的回应,也就是共情,你想要对方就你的分享表达一些相同的感受或者给你一些指导,这就是积极聆听。可是我们人地复杂决定了积极聆听这个名词地复杂程度,一句同样的话,其背后的编码程序可能大不相同,积极聆听者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提问或者重复,去破译倾诉者真正的意图,然后再予以帮助。这就是积极聆听的目的所在,可是尽管本章在最后仍然把十二类沟通“绊脚石”背后,会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误解分析了个遍,我仍然不知道,我再去面对学生的倾诉时,我也想要积极聆听,我具体需要怎么做,这些做法是否可以量化为具体的步骤,而不再只是用尊重,理解,接纳这些虚无的名词宣扬。

        可能是我太急了,后面可能会有涉及;也可能是我没有静下心来去分析琢磨书中那十二类沟通“绊脚石”背后的深厚哲理,总之,继续读下去吧。

                                    2019.8.19

你可能感兴趣的:(T. E. T. 教师效能训练•读书打卡记录(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