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_第1张图片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期间,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的合影。

(六) 徐、林 相 识

◆◆◆◆◆

文 ▏韩众城

01

林徽因1904年生人,比徐志摩小了八岁。她于1920年随父林长民去英伦游历,当时只有16岁。

作为有远见的社会活动家,林长民也有他的考虑:“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

02

正是在英伦,让林徽因遇到由美赴英的徐志摩。

毫不掩饰的说,徐志摩是作为“叔叔”进入到林徽因家庭的,林长民是一个非常浪漫、敏感、有爱国热情、有表现力的人,这些性格特质和徐志摩很接近,所以他们碰到一起,很快就成为好朋友,徐志摩也就成为林家的常客。

林徽因是林长民和续弦何雪媛所生的唯一成活的孩子,林长民为了传宗接代,又纳程桂林为二房,一连生了好几个儿子。因此,林长民对何雪媛并不宠爱,同程桂林和她的孩子们这一房却其乐融融。但是,林长民对林徽因这个聪明的长女很喜欢,林长民不在家的时候,和家里通信时只能通过能识字的徽因了。在信中,他们父女俩既谈家庭琐事,也谈社会问题,女儿表现出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观点也让林长民大为欣赏。以至林长民不得不感叹道:“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_第2张图片
■在欧洲的林徽因和父亲

在伦敦的林家,秀外慧中的林徽因便引起了徐志摩的注意,而徐志摩俊朗的外表、风雅的谈吐也让林徽因深深着迷。

徐志摩天生的诗人气质表现为炽烈,崇拜爱与美,现在他发现了林徽因,他认为他找到梦寐以求的东西,找到了创造的原动力。有这样一种期冀的前景,对妻子张幼仪和孩子的责任在一心追求浪漫的徐志摩眼里就轻如鸿毛了。

徐志摩是结了婚的人,林徽因同样有婚约在身。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梁启超任财政总长,林、梁二人的政治取向一致,都是致力于建设一个宪政国家,同为“研究系”的政治家,因此相交莫逆。在国内时,梁启超和林长民就商议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订婚,因思成、徽因年龄太小,双方家长便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先成长历练,以后长大些再正式订婚。因此,双方家长为徽因和思成订了口头婚约,并还安排徽因和思成见过面。

现在,林徽因面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的追求,情窦初开的她不禁为之深深的吸引。她第一次感觉这种感情是那样的好奇和令人痴迷,他们之间经常通信,彼此都觉得非常愉快。徐志摩的热情、性格、学识给徽因打开了一个新鲜的窗口,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徽因兴奋不己。

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炽烈的感情,感觉到由衷的开心,但她一直很迷茫这究竟是不是爱。年幼的她憧憬的是和她年龄相仿的,没有婚恋背景的青年才俊在一起,可是此时打动她的这个人却是已经结过婚的徐志摩,这让她既兴奋又担忧。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_第3张图片
■ 在欧洲的林徽因

事隔多年以后,林徵因对英伦生活有过这样一段回忆:“…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所想像的浪漫人物,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纷纠。”

03

对于徐志摩的热烈追求和林徽因的兴奋回应,林长民完全看在眼里。他们父女关系很好,可以说无话不谈,尽管他们均对徐志摩颇有好感,但是林长民显然考虑的更为长远。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_第4张图片
■ 徐志摩和林徽因

徐志摩可以成为好朋友,但是当女婿的话,林长民则甚觉不妥。早在1919年,他和梁启超就曾口头约定允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姻缘,并且对她们两人正式做过介绍。只是因为他们年龄太小,想等她们长大后再自己决定。而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与他们正在欧洲一起游学,也是梁启超的学生,同属一个文化圈内的朋友。如果插足徐志摩的婚变,既有负梁启超,又愧对张君劢,也是对自己女儿的不负责任。

因此,当徐志摩想要对林徽因的这种感情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林长民和林徽因的共同意见是退却,他们认为那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为了避开徐志摩的热烈追求,林氏父女决定回国,并给徐志摩留短信一封以作说明。

林长民给志摩的留别信中写道: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_第5张图片
■ 在欧洲的林徽因

就这样,林长民为徽因给这段感情划下了一道休止符,于1921年10月,带着林徽因回国了。

04

林徽因回国后,梁启超安排她去北京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毕业时,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赴美的半官费留学。

提到梁启超,则要多介绍一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很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本文中,他还是徐志摩、梁思成、胡适、王赓、张君劢的老师,是林长民的挚友。

林长民和梁启超可谓挚友,他们联手干的一件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1919年,在欧洲游历的梁启超得知“巴黎和会”要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时,急电国内的林长民(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林长民,林长民随即在5月2日《北京晨报》上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大声疾呼“今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以唤醒民众,直接引发了北京的大学生们向执政府流行示威,“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05

1923年1月,林长民同梁启超正式约定两家婚姻。林家希望立即订婚,梁启超出于学业方面考虑,主张订婚之前必须先完成学业,订了婚就要赶快结婚。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林徽因和梁思成先去美国留学,然后再正式订婚结婚,最后林家采纳了梁启超的意见。

1923年,梁思成清华大学毕业,可以利用庚子赔款奖学金到美国深造。可是很不巧的是,在5月份,梁思成骑摩托车遭遇车祸导致骨折,需要住院治疗,去美国留学只好顺延一年。

梁思成是1915年入读清华大学,在校期间,他除了学业优秀外,兴趣十分广泛,爱好体育运动,并擅长音乐及美术。曾是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的。正是在年轻时有了攀爬训练,为以后测绘古建筑时的爬梁上柱攀登自如打下了基础。

梁思成的同窗好友陈植对他的清华生活这样描述:

“在清华的8年中,思成兄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善于钢笔画,构思简洁,用笔潇洒。曾在《清华校刊》任美术编辑,酷爱音乐,酷爱音乐,与其弟梁思永及黄自等四五人向张蔼贞女士学钢琴,他还向菲律宾人范鲁索学小提琴。在课余孜孜不倦地学奏两种乐器是相当艰苦的,他却引以为乐。约在1918年,清华成立管乐队,由荷兰人海门斯指挥,1919年思成兄任队长,他吹第一小号,亦擅长短笛……此外,思成还与同班的吴文藻、徐宗漱等4人,将威尔斯的《世界史纲》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_第6张图片
■ 清华大学的梁思成

梁思成在车祸住院期间,林徽因常去病房探望和安慰思成,并且对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达成了共识。原来,林徽因在伦敦时有一个朋友总在画板上画房子,她在她朋友的描述里知道这是一种把日常的艺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当即确定这正是自己喜欢的职业,经过她向梁思成解释,梁思成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梁思成后来向朋友们谈起他为什么选择这一行,并成为中国建筑学家时,是这样说的:“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学业志向选择一致,令人欣慰。但是车祸却给梁思成造成很大的麻烦,那就是治疗的结果是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一截,他一辈子只能跛足行走和装设背部支架。

06

林氏父女回国以后,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又呆了一年时间,于1922年10月回国。在欧洲,徐志摩和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并且登报声明,这件事件在他回国后在社会中掀起轩然大波。

1923年,梁启超看到徐志摩做事荒诞不经,颇不符合自己心意,便以恩师的身份给徐志摩写了一封长信,谴责徐志摩: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与弟将来之快乐能地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亦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耳。

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吾侪当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忧悒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矣,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而不能自拔,呜呼志摩,无可惧耶!无可惧耶!”

徐志摩毫不畏惧,据理力争,也写了一封长信以答复: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这对著名师徒的书信经媒体披露,成为文坛中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07

1923年,回国的徐志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他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并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那时,林徽因在培华女中毕业后,常常参加“新月社”的活动,发表了一批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_第7张图片
■ 1924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摄于北京(西单石虎胡同7号) 新月社原址

聪慧活泼的林徽因让徐志摩着迷,以至时时都想取悦于徽因;林徽因钦佩徐志摩的才华,乐于与徐志摩接近,但她把对徐志摩的感情定位在“诗歌和文学引导者”的角色上。

那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已有婚约,所以常常约会,一起在松坡图书馆共同学习。徐志摩情不自禁,他为了看见林徽因,也常常去松坡图书馆,这让梁思成感觉非常不舒服。一天,忍无可忍的梁思成想出了一个主意,便在图书馆的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以借此来劝退频频来访的徐志摩。

08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应张君劢和徐志摩的邀请来中国访问。泰戈尔曾经获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在印度被称为“圣人”,他在中国逗留了七个星期的时间里,四处演讲并参加招待宴会,受到知识界名流的热烈欢迎。徐志摩和林徽因是泰戈尔的随从翻译,当这对出色的金童玉女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在一起出现的时候,作为公众人物的他们被传为一时佳话,有的小报还将他们形容为“岁寒三友”,林徽因为“梅”、徐志摩为“竹”,泰戈尔自然是“松”了。在一次宴会表演的英文剧中,徐志摩和林徽因分别饰演爱神和公主,更是增添了一份浪漫色彩。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_第8张图片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期间,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的合影。

在陪伴泰戈尔的日子里,徐志摩和林徽因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这让徐志摩心旌摇曳,对林徽因更为迷恋。徐志摩对泰戈尔说他仍然爱着林徽因,并托老诗人为自己求情。林徽因尽管对徐志摩很有好感,但她想到订有婚约的梁思成,对于泰戈尔的求情予以婉拒。

泰戈尔在临行时,为徽因留下了一首小诗,充分表现了这种无奈的浪漫: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09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林徽因心知肚明,十分感动。5月17日的晚上,聪明的林徽因向徐志摩坦诚地讲了她即将同梁思成赴美留学的计划,希望徐志摩能够忘掉她。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_第9张图片
■ 徐志摩临分手前的手迹

但是,痴情的徐志摩并没有因此而忘掉林徽因,深陷情感漩涡的他整日魂不守舍。5月20日,泰戈尔在私人秘书恩厚之和徐志摩的陪同下,由北京坐火车前往太原讲学,林徽因要为下月留学美国做准备,没能一同前往。这天,林徽因等人去北京车站为泰戈尔一行送行,徐志摩看到林徽因,赶紧在火车上抓紧时间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可是尚未写完,火车已要启行。徐志摩便冲过去欲将信递给林徽因,恩厚之见他太伤感,就一把将信抢过藏起,以后徐志摩再没提此事。

这封信中写道:“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徐志摩陪泰戈尔赴太原访问,林徽因留在北京为留学做准备。下个月,也就是1924年6月,林徽因、梁思成一共赴美留学。

林徽因赴美不久,回到北京的徐志摩又卷进了另一场爱情纠葛,这次的女主角就是陆小曼。

作于2011.10.10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特此致谢

— END —

长按右图二维码关注

公众微信号:lin_huiyin

交流联系可添加微信号:

juyanw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_第1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志摩、林徽因系列(六)——徐林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