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隔壁王二不曾偷

在11月时和中信约了《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的书评,三天后就收到了中信寄来的纸书。心里暗说中信做书依然很有质量,现代都市感的封面设计、密实的装订效果、纸张也很有质感。

这本书属于大众心理读物,个人认为很轻巧,通过大量心理咨询的实例讲述了与恋人、自己和家庭这三大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与正统心理学书籍相反,本书语言亲切平实,适合现代都市人阅读。

作者很坦诚地向读者们展示出自己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的种种不良影响,在从事心理咨询这一行后的感受和自救过程。总体来说作者的专业知识充实、全面,但没有详实列点和理论干货排列,舍弃了重量知识的气势职业和身份,增加了大众读者的可读性与易懂性,说明作者本人也是一个谦虚祥和之人。

既然作为一本现代都市心理书籍,自然就离不开都市人的心理与境况:孤独、抑郁、焦虑、退却、畏惧、消极、麻木、回避等等。有些人了解自己不良情况的来源,便开始自治;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不足之处的来源,就越陷越深,拼命附和“标签社会主义”。

不完美才想要更多,完美只想变得更好。

对于缺失的东西,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操作、如何填补,只能通过观察、模仿一些流程化的、仪式化的东西来安抚自己。但这只会让仪式感越来越流程化,无法达到仪式本该拥有的庄重和神圣,所以他们的婚姻中没有爱情,生活中也没有因婚姻联结后该有的相互扶持,并把这种貌合神离的状态,通过“教育子女”的方式施加给自己的后代,后代效仿上一代的方式,把他们的理想和愿景强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80、90后的烦忧。

所以现代有很多年轻人在拼命社交、让自己拥有更多、更全面的同时,远离自己的父母。

好在这一代深知自己的成长轨迹多么迂折,正通过不断自省自治的方式将更平等、更健康、更自由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子女。

埃利希·弗洛姆将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是指当我们摆脱传统和制度对个人的束缚之后所获得的自由,后者要求人们积极利用自己的主管能动性和创造力与他人建立起超越传统观念的联结感。最终我们将会获得的真正自由是“带着创造性和完善人格的人格,自发地以超越传统的方式与他人和世界紧密相连”。

但是这个时代真的得到了真正自由了么?

婚姻的殿堂还是婚姻的草房?

有一个需要勇气才能直视的事情:不论相亲人数还是情感类节目数量都在奋力地向上攀升,永远都有无尽的问题要解决,永远都有别人不知道的伤,可这怪谁呢?自己的关系处理不好难道是他人的过失?

“到了年纪就要相亲、就要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尽很多义务、要忙碌奔波。我什么都不知道,大部分人都那样做,我也那样做了,随波逐流而已。”

既然知道别人这么做了之后不快乐、不充实、不幸福,却依然要抓紧时间复制他们的样子,为这个不幸福的焦躁社会尽一份力。在得到了亲朋好友的认同和欣慰后,对着自己的另一半惊呼“你竟然是这样的人”!

世俗的眼光只能给予世俗的认可。

一个匆忙鲁莽的决定通常要花费余生的几十年来弥补和直视。

我是睁眼瞎么?

夏洛克有一句话经常被转载:你只是在看,而我在观察。

太多人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不仅对眼前如此,对自己也是如此。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很早以前说起。从出生时原生家庭的情况就是无法选择的,可能是走进殿堂的两个人也可能是走进草房的两个人;可能会有可种各样的问题,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美好。

随着时间推移,长大一些之后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父母的抚养方式方法也可能越来越与自己相距。这时便出现了两种选择:隐忍顺从还是叛逆反抗,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那么,问题开始了。

隐忍顺从就意味着要放弃自我的一部分来换取多数人(当然包含家庭)的一部分,审视自我的自省与思考就从这时被放弃了。长大成人之后才发现积攒了十余年的问题竟然找不到出处,纠结和焦虑时时围绕身旁。

我是谁?我怎么会这样?事情明明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为什么我会做出那样的决定?我想要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恋人/师生?

我不知道,还是从电视剧的角色中参考吧,遇到合适的人之后再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

经营生活还是心机生活?

又到了做选择的时刻。

自己是否做到了直面自己的内心和过往、是否坦诚对待对方、互相是否信任、是否做到了互相尊重、彼此是否共情?做到了上述几点才可以说基本做到了“经营生活”,否则通过任何其他途径来拉拢人心、施暴、通过争吵、吼叫、适意宣泄情绪等来压镇对方的真实情感都属于“心机生活”。

现在就可以做出选择。

城堡高墙。

做自己还是戴面具?顺从自己还是迎合多数?是否要和对方坦白?我要找谁倾述?谁是值得信任的人……

想着想着就会发现,啊,原来我这么孤独寂寞。算了,还是不要对这个冰冷的社会付出真心了,我要建造一做城堡,把自己保护起来。

显然这个办法是奏效的。不过副作用也很奏效——寂寞。

城堡筑得越高越牢固就越寂寞。

终于有一天受不住寂寞了,又回到了拼命社交、拼命让自己拥有更多、拼命地蒙蔽自己的时刻,只是不敢承认这是在逃避寂寞。

寂寞是感受自我和自省的绝佳时期,逃避寂寞就是在逃避自我、走向浮躁、走向无知、走向麻木、走向空洞、走向无意义。

现代人不喜欢的“寂寞”只不过是营销的观念把寂寞污名化了而已。

于是寂寞变成了失败者的标签,通过买买买救可以摆脱这一标签——没自信、没尊严、没存在感、没价值、没人爱,买个这个,买个那个,加入xxx会员就可以不再寂寞。于是在心里感受到:我花钱了,我有风范,我不寂寞,很多人都在关注着我,我很忙的。

但是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在骗谁?

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是指利用亲密形式来逃避真正的亲密关系,掩饰真实存在问题,是一种貌合神离的关系。真正的亲密关系是自己与另一个人之间深刻的、自由的、互相信任、互相回应的联结。

既然自己都是假的,谁还是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作真时真亦假,隔壁王二不曾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