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

Sir猜,有几样东西你平时一定用得挺顺手。

一个叫“猜你喜欢”。

在某宝上闲逛,看到有这么一栏,时不时好奇点进去看看。

一个叫“个性推荐”。

好像网上久了,它也慢慢懂你,给你介绍专属内容。

还有一个叫“我已认真阅读并同意以上条款”。

其实根本不用读也可以打勾,嘿嘿,这个选项真好糊弄,我也太机智了。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1张图片

觉得很方便是吗?

打开这部片。

Sir保证你看完只会感觉到两个字——

恐怖。

《隐私大盗》

The Great Hack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2张图片

网民的记忆是短暂的。

前段时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出了高达50亿美元的历史上最大金额民事罚单。

还有人记得前情提要吗?

去年4月扎克伯格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有关Facebook是否泄漏用户数据的问题。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3张图片

那数据又是怎么被发现泄漏了的呢?

Sir提醒一下,在你的记忆里应该还残留这么一个名词——

剑桥分析

这是一家英国的数据分析公司。

有证据表明,该公司获取了50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进而操纵英国公投、美国大选。

而Facebook公司,默许这些行为的发生。

《隐私大盗》的拍摄内容,就是这起曾让Facebook市值蒸发几百亿美元的丑闻。

看上去离我们好像挺远?

别那么天真好不好。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套路。

隐私大盗千千万,前剑桥分析CEO说——

只不过是我们倒霉被发现了……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4张图片

一切始于2013年的一场心理实验。

英国剑桥大学两位心理学家以5.8万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他们Facebook上点赞的数据,可以精准地归纳关于个体用户的高敏感度信息。

给说唱歌手点赞的人们与“外向”高度相关,多次表达对Hello Kitty的喜爱是“坦率”的表现。

也就是说,你的点赞倾向,暴露你的性格、情感以及需求。

但我们都清楚不止如此。

你在社交网络上的每一条状态,每一次网页搜索,每一次支付、定位、互动……

记录你生活的同时,也出卖着你的内心。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5张图片

剑桥分析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算法、模型。

实时收集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根据目标人群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定制化的内容投放,进而改变行为。

专业说辞,“心理变数营销”

我们是一家改变行为的中介

行为心理学+大数据+精准投放=改变行为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6张图片

它可以用来掏空你的钱包——

让广告商用个人级别的定位

来利用情绪化受众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7张图片

也可以用来,操纵整个国家。

在未经人们同意

或人们没意识到的情况下

玩弄整个国家的心理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8张图片

2013年,一个由剑桥大学学者科根设计的性格测试App上线Facebook。

你肯定也做过类似的。

你喜欢独处吗?

你内心世界丰富吗?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9张图片

但测试只是个幌子。

你的每一次作答,都在不知不觉中贡献出自己的性格数据。

当时,Facebook允许app从用户及用户自身的朋友圈里收集点赞、地理位置和在案工作记录数据。

一次心理测试,剑桥分析能在你身上搜集几千个数据点。

一个由数据构成的你,就这样被当做样本,归档、分析。

看完纪录片,Sir再也不敢轻易做这种测试了。

通过让千千万万美国人

做这份调查

让我们能建立一个模型

拥有接近四、五千的数据点

可供我们预测美国每一位成年人的性格

性格驱动行为

行为明显会影响你如何投票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10张图片

接下来,就是通过大规模的人群分析,找出让人们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触发因素。

原理更粗暴:

恐惧和愤怒就是最可靠的两大办法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11张图片

如果你老实本分,缺乏安全感。

向你“个性推荐”——

恐怖分子喜欢破碎国境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12张图片

如果你愤世嫉俗,充满正义感。

那么“猜你喜欢”——

失效和腐败的政治体制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13张图片

创意团队会根据你的性格设计个性化的内容,通过博客、网站文章、视频、广告对你进行狂轰滥炸。

直到你为他们客户投出宝贵的一票。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14张图片

据剑桥分析内部人员透露:

18岁到35岁选民改选票的人数约有40%,让选举结果摆动达到6%左右。

最终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

难怪——

数据已经超过石油。

成为世界上最贵的资产,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生意。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15张图片

这生意的本质却是:

一场基于社交网络大数据的割韭菜。

它挑战了作为人的隐私和尊严。

选举期间,剑桥分析曾大肆宣扬自己能获取美国大选中所有选民的数据。

其中一个男人向他们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那我可以看看你们手上,关于我的数据吗?”

剑桥分析表示拒绝。

随后,男人将剑桥分析告上法庭。

纪录片中的律师明确表示:

数据应该列为私人财产,数据权应该成为基本的人权。

财产和人权,都神圣不可侵犯。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16张图片

这起事件,让Sir想起50多年的记录片段。

1966年,BBC拍摄了几位小孩子,让他们预测未来。

小屁孩懂个啥?

可听下去,毛骨悚然。

尤其,当那些预言一句句应验。

技术发展最坏的情况之一已经出现。

人不再被当成真正的人

而是被当做数据看待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_第17张图片

危害不止于此。

剑桥分析的母公司SCL,军事承包商起家。

他们的其中一项业务,是利用“心理变数营销”来影响潜在的敌意行为。

劝说14岁到30岁的伊拉克男孩,不要加入基地组织。

局势改变,他们把战场转向了国家选举。

但本质上,依然属于通讯作战。

一种非战争中的战争行为

在缅甸,社交网络成为煽动种族矛盾的工具。

有证据显示俄罗斯情报部门创建了假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的表情包。

目的在于激起美国人的恐惧和仇恨,挑起国家内斗。

社交网络被创造出来的初衷,是为了连接世界。

多一些分享,少一些孤单。

如今却进一步撕裂人与人的距离,让真实世界成为深度割裂的残骸。

Sir不由想起电影《社交网络》的结尾。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看着自己一手创立的社交怪兽,仅靠一个账号就可以连接这世界任何人,但身边众叛亲离。

他呆滞地刷着电脑的F5键,一遍遍地确定,前女友是不是加回他(当朋友)。

说这么多,Sir当然不是让大家远离网络。

而是独立思考,认清现实,明白数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

然后扪心自问:

我可以(正在)被操纵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