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心理問題,都是關係出了問題 ——梅蘭妮·克萊恩: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學習心得

第一次接觸客體關係,是從認識客體開始,最先接觸到的便是客體關係理論之母,克萊恩的理論。

首先,什麼是客體?

客體是Freud所使用可作為個體本能驅力灌注的對象, 它可以是物品、人,或是人的一部份。

客體關係理論中的客體,指的是「人類」。所以客體關係也就是「與他人的關係」(Kenberg),也就是自體(self)與客體(object)之間互動所形成的人際關係(Hamilton,1992)。

其次,克萊恩為何是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但凡心理問題,都是關係出了問題 ——梅蘭妮·克萊恩: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學習心得_第1张图片

克萊恩認為嬰兒早期的傾向和他們所偏愛的客體建立關係,不實際的、幻想的內在世界的發展,影響了後來的人際關係。她認為,嬰兒早期的幻想在嬰兒的感覺中,這都是真實的。對於克萊恩來說,嬰兒生命早期的經驗不是空白的,而是帶有減輕焦爐的遺傳傾向,而嬰兒的這些焦慮則是來自於經驗到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兩股力量的衝突結果。

可以看到,嬰兒如果能夠被照顧的很好,有需求就會被細心的照顧者覺察到,這樣的嬰兒很容易能夠跟周圍建立起信任的關係,也總是很自信,有很強的自我效能感,他知道自己處於一個安全的環境中,自己也有能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的一個好的早期經驗,也會為他長大後與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打下好的基礎。

相反,如果嬰兒在早期沒有被細心的照顧,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凡心理問題,都是關係出了問題 ——梅蘭妮·克萊恩: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學習心得_第2张图片

這就提出了客體關係的整個理論基礎:需求的滿足是行為發展的原動力。

最後,客體關係與行為模式有何關係?

生命早期,嬰兒跟母親的互動模式,就是一個人內在的人我關係形態。如果早期能夠很愉快,那麼以後也不會有太多困擾。而長大後有人際關係困擾的,跟爸爸媽媽關係也一定是有問題的。好在生活有很多機會重新開始,也有很多機會可以讓經驗得到修護。

對於被傷害的人,要有勇氣去寬恕生命中曾經傷害你的人,不要讓傷害延續到下一代。而且生命這麼長,也會有機會去認識到更多的貴人,這些貴人可能是老師,朋友,亦或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們又像是你生命中的擺渡人,幫你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治療者也是這樣的一個貴人,而且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面對每一個帶著問題來的來訪者,治療師像是領路人一樣,帶著來訪者重新回到自己的早期生命歷程,一點點看這麼多年來,自己跟母親的關係,跟家人的關係,以及跟周圍一切互動的關係。

這就是客體關係,在這樣的審視過程中,來訪者會有所思考,有所察覺,有所頓悟,會發現自己可能是在不斷重複一個同樣的行為模式,并沉浸在這種模式中痛苦著,糾結著。客體關係的理論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有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在克萊恩之後的理論中,也多是想客體關係具體化,對於不同類型的問題有了更為詳細的論述,案例也更為豐富,但是克萊恩做為客體關係之母,可以說做出了開創性的一章。

在學習客體關係的過程中,要時刻記著蔡順良先生提到的,要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客體關係。

客體關係沒有辦法去做重複論證,但是對於需要的人來說,客體關係的理論和治療方法就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治療師本身也應該以自己的經驗為媒介,去理解每一個理論背後的意思,而不是只看書上所說的。

感悟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歷程,用客體關係的觀點去動態的看周圍的一切關係,就會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的心理問題,該如何去改變,以及如何去擁有一個灑脫而精彩的人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但凡心理問題,都是關係出了問題 ——梅蘭妮·克萊恩: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