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服务基础认知

产品存在价值

帮企业开源(赚钱、用户增长)、提效、节流,最终实现商业成功。

不同类型企业服务产品,决定了它们的:

- 客单价、企业付费意愿:开源 > 提效 > 节流

- 用户群/留存:中小公司求开源,大公司才求效率、节流

越是开源,跟业务挂钩越是紧密。产品要么是通用性,尽量吃下市场更多的用户,要么做行业解决方案,深入一个行业,解决某个场景的需求。


用户角色

to B 的产品设计,对角色的划分和理解很重要,员工、管理员、老板,三个角色的需求各不相同。员工是执行,讲求功能易用性。管理者是数据统计和展示。

在决定是否使用这个产品时候,往往管理者才是第一试用人,决策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所以管理者和老板的体验也很关键。

也有部分产品有 C 端优势(比如网盘、在线文档),可以带来口碑传播和低成本获客,这时提升体验的价值相对更大。但难点是,C 端用户转化的过程不确定性大、难以提升。


市场

正常的市场是一两个巨头 + 若干小厂。因为 to B 产品的网络效应没有 to C 大,to B 有很多细分行业和场景难以被通吃,to B 产品的付费模式也能直接产生利润,不需要建立在用户量大的基础。

小厂做行业解决方案,或接入 ISV,从某一个工作流程切入,快速迭代,也存在机会。搞定标杆用户/成功案例(从 0 到 1),然后可以批量复制(从 1 到 10)。


关键数据

1. 获客:获客成本 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 中小企业由于收入较低,获客成本不能太高,多利用渠道,并把毛利让给渠道以增加覆盖;

- 最大化市场效果,制造病毒效应

- 打造口碑,老客推荐成为非常有效的渠道

2. 留存:月度和年度流失率(Churn Rate)

- 思考客户为什么会走,小企业需要关注产品黏性、用户留存,大企业需要关注销售和定价机制

- 检查连接企业用户的每一个环节

- 沉淀数据

- 低频场景做高频功能,工具内置 IM、评论等功能

3. 变现:月度经常性收入 MRR(Monthly Recurring Revenue)、客户/用户生命周期 LTV(Life Time Value)

- LTV / CAC > 3, 越高越好(即花 1 块拉来用户,至少要赚 3 块)

- CAC pay back < 12 个月,越小越好(即拉来用户后,12 个月内收回成本),垂直行业这个数字会更小

此前 TechCrunch 还总结过 SaaS 产品的上市规律。先达到 200 万美元年收验证市场,然后 T2D3(前两年每年三倍增长 triple,后三年每年两倍增长 double)。



强销售和弱销售

弱销售,主要靠自助,这些公司更看重 MRR(每月经常性收入),比如 Atlassian、Bascamp。强销售,更常见于传统行业、垂直行业、五百强企业的客户获取,这些公司更看重 ARR(每年经常性收入),比如 Salesforce。混合的也很多。销售的季节性总是存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服务基础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