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微语:我们从母亲的羽翅启航,翱翔于异乡的云层之上。
特邀作者:
姚园(美国),苏凤(加拿大),紫荆(德国),南希(美国),老木I捷克),陈苏云(加拿大)
母亲节的空想
文/ 姚园 (美国)
路过Pandora店 扭头一瞥
窥见几位看似剽悍的金发男子
将头埋在透明柜台
此刻 与他们对视的珠宝
发出哪一缕磁场 使他们不自禁
捧在掌心?
明天是母亲节 是在为妈妈
挑礼物吧 有妈的孩子是幸福的返场
此时 我还想被远在天国的妈妈
拥入怀里
(姚园,现居美国西雅图。为美国《常青藤》诗刊、美国天涯文艺出版社总编,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曾获全球征文比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最佳诗歌编辑奖,以及多项其它文学奖等。被选入《国际诗人名人录》。已在海内外出版十余本文学书籍,其中散文诗集《穿越岁月的激流》荣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2012年出品散文诗配油画的DVD专辑《流淌在时光之外》。)
门
文 / 苏凤 (加拿大)
孩子
当我被遗弃在
每一扇门外的时候
只有你热切的眼珠
想望的双手
待人搂抱的身子
是我最好的方向
(苏凤,Fung Sou,画家,诗人,歌手。加拿大籍华裔。前联合国职员,魁北克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作为画家入选2011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艺术家名录, 绘画以“灵之美”的美誉著称于国际艺坛。2014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自传《自由的灵魂》和2016 年个人双语诗集《花上》。发表的诗歌作品分别于海内外诗歌合集与文刊。)
再见的盼望
------给母亲
文/ 穆紫荆 (德国)
失去你
是我心中
------最深的痛
几朝梦里相逢
依偎在陌生的街头
我不知道
------你去了哪里
只知道爱
让分离
------生出
再见的盼望
(穆紫荆,德籍。著有:散文集《又回伊甸》,小说集《归梦湖边》,诗集《趟过如火的河流》和精选集《黄昏香起牵挂来》。在海内外多次获奖。现为欧洲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兼副 秘书长。欧洲华文诗歌会创始人。)
红宝石戒指
文/ 南希 (美国)
我妈妈是个爱美的人。她对衣饰极有品味,每次我出门,她总在门厅叫住我,打量一番, 点评我的衣服头巾配的好不好。 可现在她久卧病榻, 眼窝深陷, 头发因为癌症化疗几次掉光, 又几次长出来, 头发稀疏霜白而蓬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从她身上再也看不出当年的模样。
但在我的记忆里,妈妈是美丽的。
妈妈的衣着一直很朴素, 都是灰黑蓝色调。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跟大陆所有妇女一样, 穿着没有腰身曲线的衣服, 直直的短发, 从不化妆, 也从没戴过任何首饰。那时候时兴穿军装,我和妈妈都穿过绿军装,那时我很骄傲,因为爸爸是军人,我们的军装是正宗的。
后来在服装颜色上有点开放了, 除了军绿色,灰色,蓝色,还出现了各种鲜艳的颜色。街上开始流行一种叫“的确良”的半透明的涤纶布料。 我十几岁时已经有一件粉色的“的确良”衬衣了, 但妈妈还是穿素色的布褂子。 有一次我离家出远门前,妈妈从箱子里拿出一件收腰的白底红点的短袖衬衣给我穿, 那件衣服掐着腰, 小小的半截袖子是斜着收上去的, 像扣着半个杯子, 很像现在的“灯笼袖”。 我穿上它照照镜子,镜中人立刻线条优美, 简直可以说婷婷玉立了。
我妈妈久久看着我, 不说话, 大概想起了她的年轻时代吧?
我看过妈妈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她有一种清丽不凡的气质。 妈妈有一双又细又长的柳叶眉,生的干净自然,像描上去的一样;她那尾梢上挑的单凤眼,是我一生羡艳的.她的头发乌黑发亮, 两条辫子垂到双肩,发梢又弯上去, 用细绳在耳边打两个蝴蝶结,优雅又别致.她穿着白底碎花连衣裙,与父亲并肩坐在山坡上,似笑非笑,薄薄的嘴唇像一弯新月,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画面。
那些老照片让我看到了妈妈的美。可惜这些美都被岁月封存了。在妈妈看来,把家里的事情做好,把工作搞好已不容易, 那有时间讲究打扮。 她永远埋头在洗衣盆上或炉台上,在择菜在烧饭在洗碗,妈妈的爱, 就在这一蔬一饭的天长日久里。 那时候,我家的生活很简朴,屋里的摆设极简单,很“军事化”, 屋里凡是带“腿”的家具,都是从公家借的,家里从来没有看到过漂亮的衣服,更没有金银首饰,这些在那个年代统统叫做“四旧”,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货色”。
我妈妈非常胆小怕事, 在烧“四旧”时主动烧了家里的很多东西。 我以为我家不会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直到有一天,大约是八十年代初,我妈妈“变”出了一只戒指。
此前,我从来没见过一只真正的戒指。那种东西很长时间里在大陆绝迹了。这戒指镶嵌的手艺很高, 一颗巨大的红宝石镶嵌在四只几乎看不见的托子里,我说的巨大,是因为后来我也没见过这么大的红宝石。
历经年代久远,深玫瑰色的宝石还闪着深邃的光芒。从侧面看, 这颗宝石像一个莲蓬, 表面平展,底座细小, 呈倒三角形, 镶在金戒指上。从托底的金色, 而后淡红渐起,继续加浓, 红里透蓝, 蓝里透红, 终于在顶端浓缩成深玫瑰色, 深不见底, 好像从这莲蓬上能冒出一股紫红的浓烟。 这个戒指曾是姥姥的陪嫁, 戴上它,我顿时觉得时光倒流,韶光如水, 当它交到妈妈手里时, 妈妈还是个江南少女, 在妈妈的身边, 也许正是荷塘色秀, 绿摇波影, 荷花迎风舞娉婷吧?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美的事物就像彩虹一样珍贵。 可惜的是, 这个戒指被我弄丢了。 那时北京的公交车人满为患, 车厢里就像沙丁鱼罐头。 有一天我挤上公交车, 站在车门背后, 只听“啪!”一声脆响, 车门打在我手上, 人们在七上八下地打冲锋,我下车后才发现手上的戒指没了。 我当时傻掉了, 发疯似地追汽车, 可是哪里能追上? 我乘下一辆车追到汽车总站, 急得连说话都语无伦次了, 对售票员说:“我的戒指……我妈妈的戒指……我姥姥给我妈的戒指……”可能对别人来说, 一个戒指算不了什么。 可是它对我,对妈妈和姥姥, 是有特殊意义的。 我一辆一辆车地寻找, 一直找到晚上, 直到所有的车都被我查遍, 整个车场都知道,“有个顾客把红宝石戒指掉在车上了!”
我跑回家汇报,懊悔得几乎要哭了,看到我的样子,我妈倒笑了,她平和地说,丢就丢了呗,吃饭!我望着她平静的背影松了口气,仿佛吃饭才是天下第一件大事。在妈妈看来,爱一个人不是把家传的戒指给她,而是每天给她烧饭吃。在一蔬一饭, 一鼎一镬里有朝朝暮暮的恩情。
后来时代变了,女人终于可以打扮了,妈妈也总是把钱用在我们身上,不舍得打扮自己。妈妈的手,灵活而优雅,总是忙着料理全家人的生活;这双手抚爱了我们的童年,就这样,我们一天天长大。妈妈这双做家务打毛线洗衣服的手, 从未涂过丹蔻, 戴过戒指, 随着她一天天老去, 这双手也渐渐弯曲垂落, 像枯萎了的花朵。
有一天,我回家吃饭,妈妈照例忙着端饭热菜,她的手上似乎有流星一闪,我抓住细看,是一个黄铜色的“顶针”,妈妈缝衣服后忘了拿下来了。后来,过了很久,我又在饭桌上看见了“流星一闪”,哎? 不对! 妈,你怎么老戴个顶针啊? 我的嗓门很大,引起了全家人的注意。 妈妈竟然脸红了。我死缠烂打问个究竟, 可结果非常令人扫兴。 我妈妈叹口气说, 哎,买了一只戒指, 想戴, 可又怕引起别人的注意。 先弄个顶针戴戴, 让她们习惯了,再换成戒指。“我的天! 这年头戴戒指怕什么?都八十年代了,谁还敢说这是四旧?” 我不解。
也许我永远不会理解他们那个年代的感觉, 妈妈的经历渗透在她的血液里, 美, 必须包得严严的。 美丽的曲线, 漂亮的颜色, 穿金戴玉, 烫发化妆,都是犯忌。 就是解禁了, 也不彻底。比如烫发, 我妈妈一定是先弄个“半烫”, 过一段时间, 再过渡到满头卷的“全烫”。 于是,不顾我的冷嘲热讽,妈妈一直戴着那只黄铜色的顶针,很久以后才换成一枚真正的小小的金戒指。
因为丢失的那个红宝石戒指太漂亮了,我也爱上了戒指;又因为我是七月生日,我对红宝石戒指情有独钟。 不但自己戴,也给妈妈买,妈妈的戒指情怀也一发而不可收。她开始“攒”戒指,没人的时候,就像个小孩子,打开一个手绢包,一个手指戴一个,五指张开,一个人在那里玩。
有人来,她就慌慌张张地藏起来。 这时我家的条件好多了,已经没有什么负担了。可是她和爸爸还是习惯了朴素生活, 不肯把钱花在自己身上, 也不愿意让我们给她买东西,我给她买的戒指也从来不见她戴在手上。她说,我想戴戒指又怕丢, 我老是丢三落四的。 我拣出一个红宝石戒指, 它的设计很朴素, 在长方棱形的红宝石两边镶嵌了三颗小钻石。“这个很便宜,你戴吧,丢了也不可惜。”我对妈妈说。
妈妈认真看了看, 大概认为这么小的红宝石, 一定也不贵, 就套在手指上了。
妈妈一生爱美,可是万事当中,美,又是排在最后一位的。 爸爸患癌症后, 妈妈心情变得很糟糕, 爸爸去世后, 她更是郁郁寡欢, 长时间的哀思悲伤, 不到一年竟也发现患上了癌症. 这雪上加霜, 让我觉得人生真是如此脆弱. 我很担心妈妈的病情加重, 常常拨了电话后, 却忽然不知说什么,我才知道原来我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 有一次,听到妈妈在电话里的郎郎笑声,我竟然一时哽咽,说不出话来。
还记得当年,我常拿着妈妈给我的那枚戒指放在太阳下照,透过宝石,我可以看到多棱形的彩虹。
妈妈,你要好起来,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彩虹, 我不想让它消失!
(南希,南希,原名王燕宁,北京人,旅美华人。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理事。文学作品散见于美国、中国大陆、香港等地报刊杂志,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出版长篇小说《娥眉月》和《足尖旋转》。长篇小说《娥眉月》获得新语丝文学奖二等奖。
母亲你告诉我
文 / 老木(捷克)
母亲
你告诉我
要用满怀热心帮助别人
可以不是钱
可以没帮到
但不能少了善意和真诚
母亲
你告诉我
合作要有牺牲精神
不要表功
别图回报
好心处世自有公论
母亲
你告诉我
受了委屈别抱怨愤怒
管好情绪
管好良心
放松心态坦坦荡荡做人
母亲
你告诉我
当有人恶语相向
不要应和
不要生气
学君子坚持优雅的神情
母亲
你告诉我
对小人不要姑息怯懦
不要畏惧
不与为伍
冷眼是最有力的回敬
母亲
你告诉我
有了成就不要沾沾自喜
保持谦逊
时常自省
时刻警惕骄傲自满滋生
远在天国的母亲啊
我一直努力
总想达到你的标准
我继续加油
用心修行
遵照你的嘱咐做一个阳光下的好人
(老木,原名李永华,捷克商人。参与创办《捷华通讯》和《布拉格时报》。著有:诗集《露珠》、散文集《石子路》、中短篇小说集《垂柳》、长篇小说《新生》、随笔集《直觉世界》、杂文集《心系故园》及政论集《微言百则》。)
两位母亲
文/ 陈苏云 (加拿大)
我有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育我的许女士,一位是非血缘关系的加拿大人卡萝琳。两位母亲因我而相识,相敬,把爱凝聚在我曲折人生旅程,让我浸润于东西方母亲的温情,享受离家不离亲的温暖。
生母已87高龄。在我父亲含冤去世之后,她独自抚养七个孩子成长,其艰辛难以描述。40年前,她为了父亲的平反,为了哥姐们(知青)回城,奔忙几年,终如所愿,因而远近闻名,自然也成了我的“英雄”,是我一生的榜样。我是非常柔弱恋家的老七,从小都黏着母亲,然而,命运让我寸寸离巢,步步远飞,遥离母亲和故国。
二十年前,因孩子父亲工作需要,我毫无准备地随他飞到没有亲人朋友的加拿大,开始人生新旅。初始几年,我们频繁跨省市搬家。为了让母亲知道我所处的方位,每搬一个城市,我便寄一张加拿大地图,在所住城市画上“红五星”。幸运的是,我在第一个“红五星”城市卡尔加利遇到卡萝琳女士,从此我多了一份异乡亲情,一份没有血缘关系的母爱。日后交往中,我们互相感受到奇妙的命运约定和迟来的“母女缘”:默契,相容。这种感觉,于没有亲生孩子的她是意外,于我是恩典。
记得与卡萝琳初次交谈时,我只会“Yes”和“No”,要依赖字典翻译来对话。随后的日子,她教我生活用语,做点心,种菜。当我英文进步后,她与我谈生命,谈人生,自然而然成了我生活和精神导师,并在我最艰难黑暗的人生路上陪伴、扶持我,耐心聆听我对生活的抱怨,对命运的控诉,引导我走出阴影,用微笑展示女性的尊严,挺胸站立在异乡。在那段日子里,她常邀请我们母女做客,领我们走访老人院,送老人们礼物,用博爱去疗伤。在老人院里,我看到了生命的灿烂,也看到了生命的枯萎,悟出不少人生道理,渐渐走出黑暗。
在与她相处的日子,我从她身上看到了超然博大的爱,看到开阔的心胸和坚固的信仰。基于她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她不但赢得我的敬爱,也获得省府一百周年庆典时颁发的省级奖章,成了我生命中第二个“英雄”。
初到加拿大十年间,我在两个母亲间传递照片,传递互相的感激,享受着超常丰盛的母爱。故国的母亲感激异国母亲对我的照顾,而卡萝琳感谢许女士给她送来中国女儿……
我无法把握命运,无法牵引命运的脚步,但却爱做“美梦”。一个由模糊至清晰的梦想,在卡萝琳和我兄姐的支持下,终于在2008年冬实现。那年,因母亲病重卧床,我以超出正常一倍多的价格购买机票,急忙回国探母亲,而卡萝琳却要求付费,与我同去。
经历几天的劳累奔波,终于让这两位生命中的“英雄母亲”在我家乡土地上相拥,实现了愿望:让两个母亲相见!卡萝琳坐在我母亲床前,用刚学的中文问候,而后各说各的语言,用母亲们特有的善良与爱为元素,作“国际”交流。与两位母亲同时相处,为她们做饭的日子很幸福,同时也是情绪最波动的日子。
回家时,见生母风烛残年的模样,我百感交集,难以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我只能抱着卡萝琳痛哭:哭我不能以专业知识去照顾母亲,哭我不能以女儿身份去侍候衰老的母亲。而亲生母亲却说:”将来好好孝敬卡萝琳,也就是对我的孝敬。”
在艰难的日子里,我聆听亲生母亲教诲,学会坚强;在人生低谷,卡萝琳给我无私的关怀,抹去哀伤。母爱,于我人生字典里已不只是简单的名词,而是人生旅途的充电器。
无论命运给我多少坎坷,我依旧感恩:上帝预备双倍母爱陪我。
(陈苏云,加拿大籍。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成员。现就职于加拿大某大专学院图书馆。著有长篇小说《冰雨》和《寂静的声音》,生活资讯与随笔集《加拿大,理想与现实。60多篇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加拿大,美国。多篇文学作品获奖。
旧曲回赏
谢谢阅读和分享!谢谢本期特邀作者!请继续关注【中年之家】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