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工业品,你应与众不同——《平均的终结》

这是本刚刚出现中文版的书,由万维钢老师作序,万老师写过6篇文章分析这本书。作者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托德.罗斯,他也是TDE超受欢迎的演讲者、“个体科学”开拓者。

作者致力于研究个体差异,推广“个体科学”在社会、职场以及教育领域的应用。

托德终结平均主义的这一宣言,得到了斯皮尔伯格和扎克伯格的大力支持。


人不是工业品,你应与众不同——《平均的终结》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我曾经很担心儿子的身高,怎么总是低于标准身高表上的数。读完这一本书我发现,我被平均数骗了,一个平均的数值,并不能说明什么,每个小孩儿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成长模式也是不同的。有个科学家研究了28个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从他们爬行到会走路,科学家惊讶的发现,28个孩子有25种成长模式。

如果真的要比较,这个平均标准一定是片面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太多的平均值需要关注,一般情况下,如果低于平均值我们就很担心,如果高于平均值,我们就很庆幸。尤其是学生的平均成绩。

在看脸的时代,出现了所谓的“平均脸”,越接近平均脸,长得越好看。这张平均脸其实不存在,没有一个人完全符合。


人不是工业品,你应与众不同——《平均的终结》_第2张图片
网络图片

                   

人不是工业品,你应与众不同——《平均的终结》_第3张图片
网络图片

平均身高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跟性别无关,低于平均值的人恐慌,高于平均值的人庆幸,也许转念一想,我才高了5cm,这不够啊!也开始不甘心。总之,都是让人虐心的平均值。


                    2

我们怎么陷入平均标准思维的?

与阿道夫.凯特勒密切相关。

他是个数学博士,主要生活在19世纪,想成为牛顿那样的人物。他感觉自己最有可能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类似成就。

1830年,当凯特勒准备在天文学领域大干一场时,他所在的比利时爆发革命,天文台不能使用了。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面对这样的挫折,他陷入沉思。就在这时,他有了灵感:是否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找到隐藏在混乱的社会行为中的社会运行法则?他要用天文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

他所做的关键决定就是从天文学里借来平均计算法,并将其运用在人类研究上。他的这个决定让社会看待个人的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

平均标准人产生

19世纪40年代初,凯特勒分析了爱丁堡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组来自5738名苏格兰士兵的胸围数字。这个事件即便不是特别值得庆祝,也算得上是有关人类科学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凯特勒把所有数据都加了起来,除以士兵人数,得出的结果是39英寸多一点,这是苏格兰士兵的胸围平均尺寸。这个数字标志着科学家第一次计算出了人类特征的平均值。"

他宣称,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存在缺陷,只有平均化的人才能代表真正的人类。

就在那时,平均标准成了正常标准,个体差异被理解为错误,刻板的模式被打上了科学的印记。

之后高尔顿沿用并发展了凯特勒的这一方法,高尔顿把人分为14个等级,从最低等级“低能者”,到中间等级的“平凡人”,一直到最高等级的“杰出者”。高尔顿把正常的概念转换成了平凡,这在对平均标准意义的解释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

美国人泰勒把工厂变成标准化的工厂,把人变成平均标准人。这种规范化生产极大地削弱了人的作用,后来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工厂的模板。

桑代克完完全全地支持学校实行泰勒主义。他认为学校的办学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培养到同一水平,而是根据学生自身能力水平进行分级。我们21世纪的教育系统正如桑代克所预期的那样: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习根据平均水平而设计的标准化课程,根据学习成绩的优劣,我们被依次排名。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得到奖励和机会,而落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却受到各种限制和轻视。

                      3

万事都平均真的又正确又好吗?

显然,不是。

想象一下,你想要通过减慢自己在键盘上打字的速度来降低打字的出错率。

如果用平均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评估许多不同的打字技巧,将平均打字速度与平均错误数量进行比较。

如果这样做,你会发现通常打字速度越快,出错率就越低。平均主义者会做出如下结论:如果要降低打字出错率,那么就应该加快打字速度。

然而事实上,打字速度快的人通常更熟练,因此他们出错的数量就相对较少。但是这是基于"群体水平"得出的结论。如果基于个体水平来研究打字速度与出错率的关系。用不同的速度打字,并测量出错的数量,那么事实上,你会发现打字速度越快,出错的数量越多一一用群体信息替代个体信息一一你就会得到完全错误的答案。

那平均主义有好处吗?

有,用平均主义比其他方法都更好用。人们不用花多少精力就可以说,“她比普通人聪明”或者,“他在毕业班里排名第二”,或者“她性格内向”。

                      4

平均主义会让我们陷入三种思维障碍。一维思维、本质思维和规范化思维。

人不是工业品,你应与众不同——《平均的终结》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维思维

人的能力判定涉及很多纬度,往往我们只从一个纬度来判断人。

要是学生就只看分数。要是作家就只看卖了多少书,是哪个级别的销量?十万级?百万级?如果是应聘者当然看是哪儿学校的了。

这样判断人是否公允?太片面了。用一个数字评价一个人太荒唐了。

本质思维

人都喜欢给人贴标签。比如:用性格来判断一个人,他是个老实孩子,难道不分场合不分情境,他都老师?显然然不是;还有品德,人们认为品德是被深深地印刻在人的本性里的。其实,离开所处的情境来谈论品德是没有意义的。

规范化思维

规范化思维的核心假设是,正确途径是指普通人遵循的途径,比如成功的校友或专业人士的发展途径。这就像我们信赖无数儿科医生和科学家的话,相信幼儿走路、说话、阅读等行为的发育都是依照标准时间进行的。另外一个不良影响是:当我们假设有从A到B的这条路时,我们考虑的就是速度了,我们会认为速度快的人就是能力更强的。

这三个思维障碍每天都在阻碍我们前进。

发展之网

在个体崛起的时代,我们不需要已经过时的平均标准来要求甚至是束缚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之网,在这个网里,每前进一步,我们的面前就会根据我们自己的个性特征展现出一系列全新的可能。

我们经常设想一定有一条达致特定目标的路摆在那儿,无论是练习阅读、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还是经营一家公司。我们以为,要想取得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别人走熟了的路。

每个人都有一条人迹罕至的路。

 

                      收获

1.平均标准的产生不过一百多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就几十年。我要打破平均主义的思维定式,不要给自己的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设限。

当我们认为我们是什么人时,我们就是那样的人。当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人时,我们的生命就充满了可能性。需要积极时,我们要积极。需要乐观时,我们就乐观。需要冷静时,冷静就好。

2.每个人都不同,不要用一个标准或一个纬度来要求人。每个人的发展的模式都不同,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每个人面对的都不是一条路,而是一张充满可能性的网。

生活不是从A到B这一条路。生活是从A到C或者从A到C再到B。我们是发展之网上的一个节点,不知道人生的速度,只知道人生的维度。像古典老师所说:人生有高度、深度、宽度和温度四个维度,所以,发展之网不是一个平面的,它是立体的。

3.尊重个体,把个体当作个体,你的收获就会远远多于付出。我们不是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商品,我们是DIY来的,独一无二的人。我们不是工业品,我们应该与众不同。人是不断变化的。人不是个结果,人是个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不是工业品,你应与众不同——《平均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