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光——“暗中生光,以暴制暴”,谁又说得清是非对错

方木说:“江亚,收手吧,这道城市之光该熄灭了。”


从画像到七个读者到暗河、教化场,再到城市之光,藤师大犯罪心理学研究生方木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长成了三十多岁的糟大叔。

城市之光——“暗中生光,以暴制暴”,谁又说得清是非对错_第1张图片
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从年头期待到年尾的城市之光终于上映,考完试的第二天匆匆买票赶过去看,磨磨蹭蹭一个多小时才出发,像是去赴曾经失约很久的老朋友的见面会,仪式感整得十分强烈。赶到电影院,电影开场两分钟,我静下心来看。看到三分之一,却还没有融入电影里去。

或许是那几场案件接连发生,时间点过快?又或许心里想着小说情节,刻意地去追求情节与原著的匹配;或许最重要的,我太不想看到心中的方木变老的模样。

超哥的演技在线,形象也符合书中的形象:生活过得糟糕,对于身边的人与事一如既往地默然,只有在查案的时候眼神里才会发出光来。但是我心中的方木却仍是那个自信、从容、镇静甚至还有些狂妄的沉默而睿智的少年。脑海里反复出现的话是“不是这样的,方木,我只认陈若轩。”


也许是陈若轩把方木演得太真实,仿佛他本身就是雷米笔下的方木本人。又或者,是我固执的不想看到他随着时间老去,人生的阶段,过得和普通人并无二样。

但是到了后面,我接受了这样会老去的方木。方木不是陈若轩,方木只是他自己。

城市之光——“暗中生光,以暴制暴”,谁又说得清是非对错_第2张图片
方木,只是他自己

城市之光是雷米心理罪系列目前最后一部。此时的方木已经三十多岁,当警察当了很多年,一直保持单身。在这一部中,凶手很早就暴露出来,只是苦于没有证据,所以一直没能落网。这个凶手太谨慎,所有的犯罪现场没有留下他的任何痕迹,所以方木也只能得出“男性,175到185之间,爱干净,体格健壮”这样泛泛的线索来。


阮经天在电影里发挥得很好,把江亚诠释得很透彻,整个形象也和我心中想象的江亚十分相符。江亚就该是这样的。一个内心黑暗外表阴郁的谦谦公子。沉默寡言,外表沉寂,任谁也想象不到这样的一个平静的男人心里是怎样的波涛汹涌,凶狠残暴。所以廖亚凡对方木说“人家老板人可好了呢,比你好多了。”

文琪饰演的廖亚凡也很到位,她的眼神有着故事里13岁小姑娘应有的倔强。方木是她唯一的支撑与希望,她早早就把自己托付给了方木,对于方木身边出现的女人怀有明显的敌意。“我是他媳妇!再过七年我就二十了!”她可以把自己的左手铐在方向盘上,笃定地告诉将要去危险之地的方木:“我哪也不去,我就在这里等你!”一个小女孩是经历了什么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呢!答案也许只能是,无法隐藏的创伤。

城市之光——“暗中生光,以暴制暴”,谁又说得清是非对错_第3张图片
“再过七年我就二十了!”

相比之下,方木和米楠的感情线就走的比较突兀。米楠是在暗河里出现的人物,她从非法代孕团伙里逃出来被方木救下,从此在孤儿院住下。和方木有了交集,后来当了刑警,做现场足迹恢复工作,也慢慢和方木开始相互在意。他们都属于不会表达心意的那类人,也许因为彼此太像,所以才会因此相互吸引叭。电影中没办法也不可能将上一部人物线贯穿下来,因此他们的感情似乎有些简短突然。


什么时候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电影里去了呢?也许是亚凡死的时候吧。江亚对方木说“我们来打个赌,看是你先找到证据逮捕我,还是你先成为城市之光。”当方木去江亚的故乡调查,得知江亚悲惨的童年和弑父逃亡,从此改名换姓开始新的生活的这段往事之后,方木说“也许我赢了!”但是江亚说“你怎么那么笃定呢!你太粗心了呀,你怎么可以把知道女孩子单独留下呢?”

城市之光——“暗中生光,以暴制暴”,谁又说得清是非对错_第4张图片
“你怎么这么笃定呢?你怎么能把她一个人留在那里呢?”

方木的潜意识里想到的是米楠,于是他打电话给好友,匆匆赶到宾馆,米楠安然无恙。方木才知道,江亚带走的,是廖亚凡。

看着亚凡的尸体,方木悲恸哀嚎。如果他首先想到的是亚凡,或许亚凡就不会死,但是他想到了米楠。那个倔强的小女孩方木终究没能好好守护。在长久的挣扎之后,方木把对准江亚的枪瞄准天空,是宣泄,是无奈与自责,更是职责与本心的矛盾。

我被剧情带着走,也一度以为劫持的是米楠,到发现米楠安然无恙之后,才想到是亚凡。能再次把一个原著粉带到这种错误的紧张感中,故事开始精彩了。

城市之光——“暗中生光,以暴制暴”,谁又说得清是非对错_第5张图片
“我们打赌,看是我先被抓住,还是你先变成城市之光”

之后江亚和方木的对决是影片的高潮,方木发现找不到证据依法逮捕江亚,于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和江亚同归于尽。至少维持了五分钟的打戏,废弃空旷的大楼里,灰暗的色调,震耳的撞击声,隔着屏幕也能感觉到他们的疼痛,自认为对血腥暴力有一定免疫能力的我,在看到方木咬下江亚手指的时候也捂住了眼睛。

电影的结局应该说是还算完满了。但是我还是更喜欢书中的结局。

书中的最后方木的形象没有出现,在米楠的紧张与期待中戛然而止,于是存在着关于方木最后有没有死去的争论,我始终相信,结尾处米楠将要见到的,就是方木。

曾在李健唱的《心理罪城市之光》上线之后,我写过这样的话:“他们都说方木最后死了,但我想,作者只是设计了一场完美的逃脱与重生,等到再见到,方木也只是,变老了而已。”影片是一个算是完美的结局,永生花贯穿着整部影片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我仍在想,小说中的方木最后是怎么逃脱的呢?那场势均力敌的较量,是以怎样的方式收了尾呢?只有等到心理罪第六部来解答了吧!

城市之光——“暗中生光,以暴制暴”,谁又说得清是非对错_第6张图片
“江亚,收手吧,城市之光该熄灭了。”

接着想说一下比较失望的地方。(也许是后面被迫删掉的缘故)

第一,魏巍(江亚的妻子)的线索被编剧省去,小说中的幕后主谋在电影里只充当了一个让江亚崩溃发疯的卑微怯懦的女人。方木发现江亚守护了三年的妻子其实一直活着,是因为魏巍源于心里的恐惧。少了车灯的指纹线索,医院换装以及墓地打斗的情节;把江亚杀人的动机写成是,他对于方木会以暴制暴、替天行道的期待落空,相比小说中江亚是魏巍的间接杀人的工具,缺少了反转性与悬疑感,但影片有它自己的发展,也做到了紧凑。


第二,看悬疑小说最激动人心的是看主角对线索的剖析与推理,但这在影片中呈现的很少。方木眼睛一抬就能在密密麻麻的数学符号中找出之间隐藏着的自己的警号;就连认定凶手是江亚的关键点——小男孩无意间留在电脑上的独特的指纹,使方木将目标锁定江亚。这点影片中也是几个场景切换,迅速划过,若是没有看过小说,我可能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反应。谨慎的江亚发现男孩碰了自己的笔记本,警方会因此揭露真相,于是将男孩的双手按入滚烫的开水中,毁灭指纹。

以及最后律师在炸死之前除了“请转告我的母亲,我没有网络中说的那么坏”这句话,应该还有锁定嫌疑人的关键对话,他利用最后几秒中,描述了凶手的体型、外表,这在影片中也省略了。

第三,案件发展太快,也许这是小说拍成电影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接连不断、间隔时间太短,使得案件失去了原有的震撼感。江亚的悲惨童年线索来得太轻易,使江亚的身份之谜不再带有悬念。

第四,最后就是结局,在文中已经有所讲述,便不再重复。总之,或许是我本就喜欢悲伤的结局的缘故吧~

城市之光——“暗中生光,以暴制暴”,谁又说得清是非对错_第7张图片
请转告我的母亲,我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坏

结语:

江亚是一个恶魔般的存在,却是人们一步步培养出来的恶魔。他这样的手段因为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他感受到了无比的骄傲与成就感。于是他作案手段不断升级,用极其仪式化极其暴力的手段不断“为民除害”。

如果你发的帖子或者点的赞刷的浏览量是在杀人,你会怎么做呢?反正法不责众,为杀死社会败类出一份力?律师最后的死亡,其实每个人都是凶手。到最后大家似乎都对以暴制暴的“城市之光”有了依赖感,只要有负面的对象,人们都开始期待城市之光。

电影只是用比较夸张的手法诠释了网络舆论的可怕,但现实中,由于自媒体的兴起,网络的发达,键盘手、喷子的存在,在这个一个全民网络的时代,真相好像不那么重要了,人们想要看到怎样的结果,我就努力呈现这样的结果,就是要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记得小说里有个场景,方木冲进网吧,对着网吧里发支持帖的众人大吼:“别发了,都停下!你们知道吗!你们这是在杀人!”

城市之光——“暗中生光,以暴制暴”,谁又说得清是非对错_第8张图片
毕竟这世上恶人那么多,城市之光却只有一个

我也无法说服我自己,江亚“以暴制暴”“为民除害”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样的说法。毕竟,世上总有一些死不足惜的人,像江亚这样将他们折磨致死往往比法律的制裁更能平复民怨。

但或许以暴制暴只会引发更大的暴力行为,酿就更多的悲剧。面对恶魔的时候,需要保持多一点的悲悯与善意吧,正义也许姗姗来迟,但我们仍需坚守与相信,毕竟这世间恶魔那么多,城市之光却只有一个,而那抹正义的城市之光,也早就熄灭了。

最后,期待心理罪第六部。

                                                          2017.12.27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市之光——“暗中生光,以暴制暴”,谁又说得清是非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