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流变

20 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末:职业指导阶段

1905年:帕森斯提出“人职匹配”,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进而在其基础上进行两者有效匹配的职业类型选择模式,为指导个体合理选择职业提供了依据。

1916 年,哈佛大学,首次为学生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在美国,教育与职业指导逐步融合起来。

1920年,智商测验很快成为了美国各级教育机构职业指导中协助学生个体进行自我认知的常用工具。二十年代中期,基于对人体性格、气质、价值观、能力倾向等多方面认知的智心理测验类型越发丰富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转化阶段

1951 年,学者金斯伯格(Eli Ginzberg)受到“生命阶段”学说的启发,指出“(1)职业选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职业选择的过程越发变得不可缺少且不可逆转;(3)最后做出的职业选择显示了个体在职业理想与可获得的现实可能性中做出的妥协;(4)整个职业选择的过程由一系列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构成”①。金斯伯格的发展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的阶段积累过程。

1951,萨伯(Donald Edwin Super)将个体的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并且基于对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最终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萨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的突出“自我概念”意识,他认为“自我的概念不仅仅是个体作为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体职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③萨伯强调职业指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而非只是以个体的性格认知与社会职业认知为基础的静态匹配过程。萨伯生涯发展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美国职业指导向生涯指导的转折,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开始,美国高校中的职业指导不在再被期望单纯地解大学生就业问题,转而将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视为其重要任务。生涯发展理论逐渐开始融入到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之中,高校职业指导逐渐向生涯辅导过渡。

尽管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生涯发展理论已经替代了人职匹配理论成为了美国高校开展职业生涯的核心指导理论,但是在当前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咨询中,强调学生个体基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职业认知,进行充分、有效匹配进而合理选择职业类型,仍是指导学生选择、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帕森斯的人职匹配职业指导理念对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仍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0世纪70年代至今:职业生涯教育阶段

个体生涯发展相关的生涯理论。例如,霍兰德(John Holland)的类型学理论、克朗伯兹(John  Krumboltz)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克内菲尔坎姆(Knefelkamp)和斯列皮兹(Slipitza)的生涯认知发展理论等。职业指导在美国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一种综合、系统、全面的教育理念——职业生涯教育所取代。

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American Education Agenccy)署长西尼·马兰(Sydney Maran)在全美中学校长年会上发表的演讲中,结合终身教育理念、心理学的自我理念等理论提出了生涯教育理念。

生涯教育产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60 年代导致美国严重失业问题的因由争论。民众的失业到底是因为经济发展缓慢从而导致的就业岗位不足?还是个体缺乏足够的职业生计能力应对雇佣的需求?西尼·马兰认为,“美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新的变化时期,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个体从事职业类型大幅、快速地改变,这种改变要求个体掌握更多种新的知识与技能以获得在变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②(现阶段,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的)

西尼·马兰指出,“所有的教育都是生涯教育,或者应该成为生涯教育,学校教育者必须努力让学生既可以选择能成为合格的、有用的被雇佣者,也可以选择继续进入高校接受教育深造。美国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让所有的青少年完成 12年学校教育后,能够具备完成就业或继续升学的能力。”③

20世纪80年代:新职业教育

在重拾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新职业教育主义倡导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以学生为核心教授普通的职业能力并设立新型的职业教育机构如职业高中、生涯学院等等。在其影响下,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开展了“从学校到工作”(School to  Work,STW)运动。

在当前,美国的学校中,尤其是高校中,利用计算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普遍开展起来。DISCOVERY 和 SIGI PLUS 是当前在美国高校中广泛运用的计算机辅助职业生涯辅助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评、职业信息、在线咨询等多种职业生涯指导服务,进而有效地辅助、完善职业生涯教育在美国高校中的开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