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被冒用,善心被利用

    公安部的“团圆”和应用市场的“团圆”竟然不是一回事儿?拐卖儿童遭受社会舆论的强力批驳,近年来公安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打拐取得了积极成效,支付宝等国民应用也持续跟进,可在此期间,竟也有人打起了歪主意,竟然冒用团圆名义收集个人信息,可谓是利益熏心。
    从罗尔案起,利用社会善心进而谋取私利之事便层出不穷,陷入争议的风雅小朋友更是成为社会的标志性之痛,如果连善意都能被轻易利用,那又何人敢行善,社会冷漠也就情有可原,人心不古便有了说辞,这自然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局面,可这绝非孤立,冒用“公家”名义,实际上也是在消费政府公信力,这会让本就脆弱的公信力更加无力。
    不禁应该反思,这些事为何会“前赴后继”呢?持续的打击、曝光后,为何还有其生存空间,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信息差的存在,一次曝光,会有很多人知晓,但总会有人不知道,比如较少使用手机媒体的老年人,社会经验较为缺乏的学生,再加之冒用的政府信息为之背书,总会有人上当,对此,除了预防和增强辨识能力,似乎也别无他法。
    在不断的信息普及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基础知识,骗子的手法其实并不高级,甚至非常低端,但一百个人总有一个人不知情,人多了,也就足以凑够受害者,对此,长效的信息披露机制的作用更为重要,只有让普通人经常接触公开信息,破除对政府的神秘感,拉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真的见得多了,假的自然混不过去。
    我们的善心其实从来都在,但在扶几次老人后,善款不翼而飞后,热情总有一天会消退。

你可能感兴趣的:(“团圆”被冒用,善心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