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读后感

       近日,跟着三毛去撒哈拉沙漠和加纳利群岛游历了一番,于是,我也久久沉醉于那个满眼是黄沙或碧海的世界边缘,被沙漠的广袤、神秘、雄厚与悲怆所感动。

       惊叹三毛的坚忍与毅力,能在那个取一盆饮用水需要在烈日下行走四十分钟、“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快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的地方生活两年半。佩服她的生活情趣,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沙漠,能布置出“沙漠中最美的家庭”,能在荷西同事来家里时,变花样似地做出一桌中国大餐。羡慕她有个荷西,知道爱人喜欢沙漠,于是舍弃自己深爱的大海和潜水,不声不响申请了一个沙漠里的工作,默默地收拾了行李,一个人去了。在嘉年华会上,为了让三毛看得更多更远,把她扛在肩上,牢牢地捉住她的小腿……谱写了一段神仙眷侣最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

       善良的三毛,不以西方的物质文明看待撒哈拉,而是以人文精神去关注和亲近那个在艰苦环境下生存的异族,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她的邻居、朋友、黑人奴隶和那些行走在烈日下的人们……

       感性的三毛,打心底里重视与她有过交集的任何一个陌生人,感叹那一只只与她握过的手,一朵朵与她交换过的灿然微笑,一句句平淡的对话,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的吹散,漠然的忘记?

       率真的三毛,一向轻视世俗的繁文缛节,在与荷西死别之后,一定是出于对父母的愧疚与不舍,才不敢匆匆追随而去,苦苦支撑了12个年头。

       48岁,虽然短暂,但她曾那么美丽地绽放过,那么尽情地燃烧过,相信她走的时候,是没有太多遗憾了。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