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rngorm是Flex的一个MVC框架结构,名字取自苏格兰的一个山脉。(kao,如果是我建立一个自己的框架结构,我就取名叫:“天安门”。)
有关这个框架,在网络上有很多图表用来讨论。下面是我所理解的框架图表:
使用Cairngorm的第一步是建立框架结构的骨架,包括了三个对象:
Model Locater;
Service Locator;
Front Controller;
Model Locator:承载了组件之间的所有的传递的信息和数据,这是一个Bindable(可绑定的)对象。
Service Locator:定义了与数据源(Httpservice,Webservice,Remoteobject)之间通讯的界面。
Front Controller:建立播送事件(Dispatch event)和命令层(command)之间的对应关系(mapping)。
看一下相关的代码:
BuddyAppModelLocator.as:
在Model Locator代码中,定义了三个public的变量,buddyList:用来存放由数据库获取的密友列表;loginUser:定义一个User类型对象;viewStackSelectedIndex:定义viewStack指向的视窗。
几乎所有的服务层返回的信息都需要在Model Locator中有一个相应的对象。
BuddyServiceLocator.mxml:
上述代码定义了程序将要调用的RemoteObject ,RemoteObject 所调用的Destination需要和remote_config.xml文件中的Destination相一致。在此,Destination的值为“flexmvcRO”。
BuddyListController.as:
很显然,上述的Controller代码是事件和命令的对应处理的地方。
如何能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其Magic的地方是在主页(Main application)上,代码如下:
BuddList_Main_Cairngorm.mxml:
现在用户可以建立视图组件,并从这些组件中播送事件:
LoginView.mxml: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事件:
LoginEvent.as:
每一个事件都 要对应于一个命令:
LoginCommand.as:
然后,在Front Controller(前端控制器)中build对应关系:
addCommand(LoginEvent.LOGIN_EVENT,LoginCommand);
命令层需要完成商务逻辑,用户需要在执行方法中加入商务逻辑代码:
Delegate(代表)用来通过服务层(Service Locator)调用数据源:
LoginDelegate.as:
返回的结果将回复到命令层(LoginCommand.as)的结果方法中,在此方法中Model被更新,然后数据被绑定到结果视图上:
LoginCommand.as:
其它的视图工作流程同上,整个密友列表项目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使用Cairngorm开发应用项目Layer,测试性高。并且使得程序员更专业化。
但这个框架的确很不容易学习和维护,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简化它?
来看看:咔嚓Front Controller的Cairng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