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Shengnan,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正在读大四。目前感觉自己是一个刚转行的技术萌新,希望在MSRA实习的一年里逐渐入门,为读博士打一个好的基础。
由于最近回学校事情比较多,知识抽空大概浏览了《构建之法》这本书,整体的感觉是,这本书能用一些生动的例子去解释一些概念或者技术,即使我这种技术小白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枯燥。在读的过程中,我记下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点和一些疑问,暂时就先一股脑地列在这里,之后假如有时间再系统的整理一下。
疑问:
全局问题:书中讲的内容感觉更偏向工程一些,但是如果是做research的话,有些环节(比如繁重的测试任务)是否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精简一下?
P92:“主治医师模式”似乎会逐渐变成“抱大腿模式”(就像在学校做小组作业一样)。要如何避免出现“大腿”承担所有工作而其他人只在一旁喊“666”呢?
P105:MVP可以用来征集用户意见,但假如MVP的反馈很差,是否意味着这款产品没有做下去的必要了?
P145:微软提倡Learning By Doing,这确实是上手工作的最好方式。但是,是否会存在“揠苗助长”的问题呢?
P160:谷歌团队争论41中蓝色哪种更好,看上去很荒唐,但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种荒唐事?该如何避免?
P185:书中说PM要负责管理项目进度,可是PM该如何管理?
P256:那个学者师承关系树,似乎关心的问题不是“用户会每天都来看这个动画么?”,而是“用户在搜索时会来看这个动画么?”似乎仅仅当做微软学术搜索的小彩蛋,还是挺能吸引人的?(比如谷歌浏览器在没网的时候可以玩的那个小恐龙)
P339:“扁鹊三兄弟”的问题怎么解决?似乎功劳与“锅”分配不均是一个团队内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P345:让人喜欢的创新是与现有系统兼容的,但是很多好的创新之所以好,不正是因为其颠覆性么?
P359:AI技术是否已进入高科技炒作的迷茫期?
个人想法:
P66:用abCd的形式命名变量很有用,但是个人更习惯ab_cd的形式。
P87:“三明治”式的反馈确实更容易让人接受,但假如两个人已经很熟了,也许直接提问题能加快沟通效率。
P128:在不确定沟通效率和沟通范围时,宁可过分沟通,也不要省略沟通。
P141:在执行任务时,全局任务为核心,可以暂时放弃额外的诱人目标。
P155:“秋千图”感觉是全书最真实的图了orz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有一个思维清晰的全局规划者(比如组里的大老板)。
P165:似乎强调“杀手功能”和新木桶原理的长板效应很类似。
P194:会议结果得到行动后,一定要强调行动的负责人。
P235:在实现整体功能前,局部的小bug是可以容忍的。并且不要过早的优化。
P243:“新员工上手问题”真的很有实际意义。
P250:谷歌的搜索界面感觉很干净,用户体验就很好(对本人用户而言)。但是hao123感觉就很凌乱,体验很差。
P260:有时候,用户体验比产品质量更重要,就像论文里的可视化有时候比数据结论更重要。
P341:灵光的出现需要有两个基础:前人工作的基础与自身积累的基础。
P348:外行人之所以能发现内行忽略的创新点,大概就是因为“只因身在此山中”吧。对住在南方的同学来说,再普通的一片雪花,也能激起极大的探索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