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瑞典语算是比较冷门的小语种,但对于生活在瑞典的人来说,就是一门有着几百万人使用的语言,而对于我们一介移民来说,是必修课。
有没有试过你需要说一种语言的时候,脑子里冒出的却是另一种语言,然后原本简简单单就能说出口的句子,一张嘴就变得结结巴巴的?
今天遇到一个同学就让我这种窘状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位同学来自缅甸,在瑞典这边嫁了个非洲人。我们也只是短暂地当过一段时间的同学,因为工作,她很少来学校,一周只来1,2次,后来干脆不来了。自然瑞典语也就学得不怎么好。
她离开学校半年多了,今天接孩子放学时竟然巧遇了。原来她换了新工作,恰巧在孩子的幼儿园里当厨师。
她见到我很高兴,也许已经习惯了平常都讲英语,开口就来了句英语问候,我原本想冲口而出的瑞典语只好咽了回去,然后脑子里开始快速搜索英语单词。一张嘴,差点给自己跪了。我说出来的话竟然变成了英语混杂瑞典语的“混血儿”。
她看出了我的囧态,笑着说,我们可以说瑞典语啊,怪我自己,要工作觉得兼顾不来就放弃了,所以到现在也说不好。
接着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搞笑的场面,讲两句瑞典语,又回到英语,讲英语时又有那么一两个词变成了瑞典语。这两种语言变成了两个调皮小人,在我脑子里来回追逐打闹。
告别她以后,我整理了一下打结的舌头,开始认真地回味自己来到瑞典后,开始学瑞典语的这一年。
还记得上学的第一天,我就完美地收获了“挫败感”这三个字。上完半天课,老师的全瑞典语授课我一句都没听懂,其他同学却对着老师面带微笑,频频点头。怎么回事?大家不都是小白吗,怎么就我不懂呢?
我抬起头,环视我的新同学,这个课室里凳子被摆成U形,大家围绕而坐,没有课桌。坐我对面的是一位看起来5,60岁的大叔,貌似也是一副眼神迷离的模样,我们四目相对时,颇有一种小白与老白惺惺相惜的味道。
现在想来全都是自己懒惰的错,没有提前自学,总是怀着一种“反正到时也是要去学校学的,有时间还不如做点其他事”的侥幸。
如今重新走进课堂,仿佛又一次回到了学生时代,拿起小本子一个一个词地做笔记。只是同学变成了年龄和种族各异的“大杂烩”。
课室里讲台被移走了,我们的老师站在前面拿着卡片和图片,声情并茂,连比带划地给我们解释各种物品,让我们跟读,就像教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可惜连幼儿园水平也没有的我,只能望着那堆比26个英文字母还多出3个的字母发愁。
每天上课的日子就犹如云里雾里,在这郁闷的环境里,有时真不免思念起亲爱的祖国和汉语,脑子里居然还应景地浮出了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一天,老师拿出一堆单词,让我们选一个瑞典名字。凑巧看到一个跟我中文名字发音有点相似的名字:Inger,就果断地选了,中文译过来有点拗口,读作“英恩”。而姓则选了Lijia,百合花的意思,而翻译过来则读作“莉莉亚”,也是我ID的由来。
在初级班的日子里颇有一种"你纵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的感觉。只是这个“初恋”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瑞典人的语速一般都非常快,说起话来就像机关枪扫射一样噼里啪啦,英语和它相比,友好度高的不是一星半点。不过瑞典语有一点好就是它的一小部分单词与英语有音义相似的地方,有点英语基础的,不至于学得太难看。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这个在大学努力地只混过了四级的小可怜,还记得一点英语,在课间和同学简单地交流,也不至于变成彻底的哑巴。所以,有时我还得用英语问同学,老师在课上到底说什么来着?一来二去跟一些同学混成了朋友。大家互相帮助,度过了为期五周的学习。
初级班主要是学一些日常用语和单词,再配一点语法的皮毛。有时老师也会让大家做习题,写简单的作文。这个班结束时,老师找每个同学谈话,根据之前申报的学历和学习水平安排到相应的级别。
我还记得,那个弱弱地抛出几句学到的瑞典语,却没听懂老师百分之八十的自己是有多囧。原本以为自己要进B级,没想到老师认为我学得还行(主要写作方面还可以),把我安排到C级了。作个通俗比喻,如果初级班等于幼儿园水平,那B级就等于小学1-3年级,C级大概是等于小学4-5年级。
幼儿园毕业了,但小学是另一个世界。虽说到了C班是一样的听不懂,但我很快发现,这个让人虐心的“初恋”慢慢地揭开了自己的面纱,同时也露出了它“河东狮”的一面。之前看到有学德语的朋友说德语是有多变态,但我想说,瑞典和德国只隔着一小片海,变态还都是一脉相承的.......
最让人吐槽的点无疑是语法,主句从句,动词变位花样百出也就算了,他们还给名词分了中性和非中性,你分词性也就罢了,总得有点规律吧。但不好意思,还真没有。一张桌子是非中性,一把椅子是中性,一张纸是非中性,一本书又是中性。不同词性必须跟不同后缀,从名词,动词,到形容词全都一套一套配的不同,还非得配个"肯定式"和"不肯定式",给你来个七十二变。如果你使劲去思考它们谁是公的谁是母的,肯配还是不肯配,没准哪天脑血管不小心"砰“一下就爆掉了。
老外都说汉语难学,但起码汉语语法极其简明而又词义深刻。而这些十分繁复又看不出意义多大的语法对于我们而言,想象一下是有多残忍。
因此,对于“初恋”的凶残,我的态度是不拒绝不主动不屈服。从没刻意去记哪个词的词性,与其强迫自己死记硬背产生厌恶感,还不如顺其自然,让自己多犯错。看得多自然有印象,错得多自然就记得了。
不知道是国人通病还是个人问题,我原本不是块语言天赋的料,记性也不算太好。在学外语方面,阅读和写作上的表现远远好于听和说的能力,通常看到文章,我很快能理解它的含义,但换了语音听读,听力就成了渣。而口语则不需多言,在C班学习的几个月里,大部分时间我就像个哑巴。一开始老师以为我只是安静,但我也只能遗憾地告诉她,她的话我只听懂了20%,所幸到C班结束,我的听力进步到80%,不过口语始终是弱项。
学习外语,最关键的点无非是词汇量和语言环境,以及自己的态度。我不像那些嫁给瑞典人或常与瑞典人打交道的同学那样经常有练习语境,另外还得照顾家庭,所以除了课堂,就得靠自己多下点功夫练读了。
而后我又升到D班,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个级别。这时,终于“小学”毕业了。
我想学语言就跟谈恋爱一样,你初遇TA,觉得陌生的同时又神秘,有新鲜感和吸引力。慢慢相处久了,你会发现TA越来越多的优点和缺点,TA的缺点可恶得有时想让你放弃,但又因为TA的优点而舍不得离开。
最后坚持下来,陌生感消失了,也渐渐熟悉和习惯了TA的存在,时常有些不满和冲突,我们称之为磨合期。但真要好好相处一辈子,无论何时都离不开走心的“语言技巧”和用心的对待,以及迎难而上的心态。
恋爱如是,学外语亦然。说得多才能说得好,犯错不可怕,因为怕麻烦和困难而不去反思和坚持才是最失败的。
像我的缅甸同学那样,虽然会英语在这个国家生存完全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她是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社会圈子的。
现在我已经开始了"初中"生涯,也进入了磨合期。最近又不知死活地报读了英语课程,打算挑战一个双管齐下。那么这时,又回到开始的问题了,我会变成舌头打架的“英瑞混血儿”吗?脑容量够用吗?呵呵,真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
我的瑞典语学得并不完美,但写下来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总结和交代。另一方面挑战未知也是一种自我成长,而成长离不开坚持,就像写作一样,即便慢,也要写。
还是祝自己好运吧,没准哪天我又会写一篇”我与英语的爱恨情仇“或者”我与双语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