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几种常见猪病的治疗及预防

    猪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可引起猪的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猪群常见传染病的鉴别、防疫和治疗非常重要。本文总结了仔猪圆环病毒病、猪瘟、渗出性皮炎、猪伪狂犬病四类常见疾病的临床及剖检症状,防控难点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仔猪圆环病毒病;猪瘟;渗出性皮炎;猪伪狂犬病

  

1  仔猪圆环病毒病及继发感染

  

  仔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PCV)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该病发生时,不仅可以单独感染造成仔猪损失,而且多以混合感染其他病原形式引起感染猪场更为严重的损失,如与副猪嗜血杆菌(HPS)、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等。

  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在一些猪场中,PCV及其继发感染的病例增多,猪场的母猪存栏规模在50~700头,发病猪分布于产房、保育和育肥前期三个阶段。

  1.1  临床及剖检症状

  发病猪外观整体呈皮肤苍白、消瘦、被毛粗糙、脊骨突出、运动无力(图1)。部分产房仔猪排黄色稀粪;有的猪有神经症状,侧卧于地;有的猪场仔猪眼结膜有明显炎症(图2)。一般从发病到死亡可持续7~20天,也有一些猪可耐过,但后期生长基本停滞,成为僵猪。

  将猪场中的部分发病猪宰杀后,剖检观察其内脏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图3),有的猪支气管淋巴结肿胀出血;肺间质增宽,肺小叶间有胶冻样液体(图4),弹性增大,有的猪肺脏与胸壁粘连;心包积液增多(图5),有的浑浊,严重者心脏被厚厚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有的脾脏全部出血、肿胀,表面有凸出的白色小颗粒和黑色梗死灶(图6),也有的仅呈轻微出血变化;肾脏呈区域性弥漫性出血。部分猪在剖检时,还发现有肠壁变薄、透明的现象(产房腹泻猪多见);关节液增多,呈黄色,略带暗血(神经症状猪多见)等。

 

  图1  发病猪瘦弱、无力 

  图2  发病猪有结膜炎  

  图3  腹股沟淋巴结肿胀  

  图4  肺间质增宽 

  图5  心包液增多  

  图6  脾脏肿大出血

 

  1.2  防治措施

  根据诊断结果,建议发病猪场依据各自情况从管理和防治两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

  在管理上,首先将特别瘦弱的仔猪淘汰,同时将猪群中的部分高胎次经产母猪淘汰;其次分别给母猪群和保育仔猪群采血,测定其CSFV、PCV、PRRSV和PRV的抗体水平,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或加强免疫;第三,一年内停止从外部补充后备母猪;第四,注意饲料的霉变情况,及时添加防霉脱霉剂,如霉可脱(久红药业),可长期使用。

  在防治方面,首先给母猪及后续新生仔猪加强免疫或更换PCV疫苗等。

2  猪瘟

  

  猪瘟是一种最重要的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往往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可以称之为养猪业的“头号敌人”。临床上,带毒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猪瘟的最大危害,可以经胎盘传播给仔猪,主要表现为种用公母猪呈隐性、持续感染;有的妊娠母猪流产(胎衣与仔猪表面有出血点),死产,产出弱仔,有新生仔猪抖抖病(尤其以一胎母猪多见);有的母猪产后发情不正常、返情率高;有的母猪虽产出正常的仔猪,但断奶后的部分仔猪出现非典型猪瘟。

  2.1  临床及剖检症状

  近期发病猪场中的病猪体温升高,呈40~41℃,稽留不退;病猪嗜睡,打堆而卧,常发眼结膜炎;食欲下降,很快消瘦,被毛脏乱,皮肤苍白;有的病猪呼吸困难,有的病猪有腹泻症状,常见黄色水样粪便,皮肤黄疸或苍白,或出现红紫色斑点。

  图7  病猪皮肤有红紫色斑点

  剖检后发现,肾脏、膀胱、喉头有时见出血小点;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脾边缘梗死;肋骨生长板(肋软骨部分)变宽,白血球减少,非化脓性脑炎;其他如肠道、心肺等病变与并发症有关常通过麻雀蛋状肾、脾边缘梗死、回盲瓣有纽扣样坏死进行诊断。  

  图8  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  

  图9  淋巴结肿大、出血

  图10  肾脏外观可见出血点

 

  图11  采取扁桃体

  2.3  防控措施

  2.3.1  淘汰阳性猪

  由于带毒种猪可以持续感染,因此坚决淘汰阳性种猪是净化猪瘟的前提。每4~6个月,对种猪群逐个不漏地进行采扁桃体检测,发现阳性猪就果断淘汰。结合使用0.1%的烧碱水进行带体消毒。后备猪逐个采扁桃体进行检测,只允许阴性猪留种。

  2.3.2  选择可靠的疫苗

  2.3.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对种猪群的免疫而言,建议每年免疫3次,确保母猪群既不会漏免,又要保持抗体的整齐度。如抗体滴度不均匀,会导致一定的风险,母源抗体不均匀的断奶猪在断奶混群后将出现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一胎母猪的后代。母猪“分胎次饲养”也是以此为依据。

  对商品猪的免疫而言,由于保育猪可能处于免疫空白期,对各种病比较敏感,尤其是仔猪在35~50日龄时是疾病高发期,而且免疫存在应激,因此建议在20~60日龄时进行免疫。一般而言,可以在20日龄时即在断奶前3~5天进行免疫,分点肌肉注射3~5 mL的高免血清,选择3胎以上、带仔好的母猪进行采血从而制作血清、灭活。如果猪场受猪瘟危害严重,可以做超免,即生下来马上免疫,1个小时后再哺乳,尽管操作有点难。

  2.4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2.4.1  应激

  猪群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与疫苗注射都会引起应激,影响免疫效果,同时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等和公猪精液质量下降及仔猪死亡、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激发其他疾病。

  2.4.2  免疫混乱

  乳猪免疫过早,疫苗抗体与母源抗体中和,免疫效果不佳。免疫过晚,母源抗体已消失,疫苗抗体迟迟得不到补充,免疫空白期过长,机体得不到抗体保护,各种疾病有机可乘。另外,猪场没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随意注射疫苗,不注意各种疫苗的免疫间隔。

  2.4.3  疫苗的选择不谨慎

  市面上猪瘟疫苗有多种,如细胞苗、脾淋苗等,生产厂家也有很多,免疫效果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筛选疫苗时要慎重。

  2.4.4  疫苗保存与稀释不规范

  猪瘟疫苗要求在-20℃时冷冻保存,如果冻干苗溶化或有气泡,应该报废。稀释疫苗前,应先将稀释液冷藏(1~6℃),将猪瘟苗放在室内自然解冻1小时后再稀释,目的就是让疫苗温度与稀释液温差不大。如果稀释液没有提前冷藏,夏天能达到25℃左右,而疫苗在-20℃以下,温度相差45℃以上,这会引起疫苗毒株死亡而影响免疫效果。

  2.4.5  免疫抑制

  生产过程中,我们常发现猪瘟抗体滴度低、抗体不均匀的现象,主要是存在免疫抑制的因素,包括霉菌毒素、蓝耳病和圆环病等。

3  渗出性皮炎

  

  猪渗出性皮炎的主要病原为葡萄球菌,通常2~5周龄的猪易感,4~6天后发病,特别是真皮暴露的猪只更易发病。

  3.1  临床症状

  发病后最早的眼观变化为皮肤变红,同时伴有细菌在皮肤表面增殖,并在表皮的角质细胞之间生长和形成小菌落;炎症、角质层明显增生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使表皮增厚,随后皮肤糜烂;表皮生发层变得不规则并深入到真皮层。

  图12  渗出性皮炎的病猪皮肤发红、溃烂

  3.2  防控难点分析

  理论上,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卡那霉素,甚至氟苯尼考都敏感。但在实际治疗中,使用这些药物成功治疗渗出性皮炎的例子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2.1  病原学分析

  由渗出性皮炎的主要病原菌-猪葡萄球菌的特殊性所致。

  ⑴猪葡萄球菌一般不感染成年猪或健康状态的仔猪,但一旦形成感染,能产生皮肤脱落素,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性表皮脱落,并排出大量皮脂性分泌物,使机体抵抗外界影响的能力迅速降低;

  ⑵猪葡萄球菌还有很多感染株,具备保护自身被巨噬细胞吞噬的能力,分泌蛋白质A,而菌体存在于皮肤的表层,药物在表层很难达到有效的浓度;

  ⑶猪葡萄球菌也很容易穿透皮肤,或从其他途径进入机体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并形成毒素,使小猪心肌受损,减少了治疗机会;

  ⑷对干燥有很强的耐受性,只对热敏感。

  3.2.2  管理方面的诱因分析

  从管理方面的诱因来看,现代猪场出现的渗出性皮炎是猪圆环病毒、猪蓝耳病毒、猪葡萄球菌及寄生虫混合感染的综合病。

  ⑴猪场规模变大,饲养密度加大,断奶时间提前,这些管理上的变化都给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⑵猪圆环病、猪蓝耳病、猪附红细胞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病越来越频繁,使仔猪的体质逐渐下降;

  ⑶引种时,因猪群免疫水平不一,将带菌猪混群就易引起免疫力低下的猪只发病,发病时间甚至会持续2~3个月。仔猪断奶后,不同窝的猪合群也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⑷仔猪合群后相互撕咬及芥螨等体外寄生虫寄生都会导致皮肤破损,为渗出性皮炎的发病提供了方便。

  3.3  治疗与预防

  在预防方面,扩群猪场要做好后备母猪的驯化工作;对母猪每季驱虫一次,芥螨严重的情况下应做体外驱虫。

  在治疗方面,猪场一旦出现比较大的发病比例,应及时采取广泛治疗。

4  猪伪狂犬病

  

  4.1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及剖检症状

  妊娠中后期的母猪出现流产现象,有的整窝流产或死胎,窝平均有2~5头死胎。两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口吐白沫,四肢划水状,角弓反张,或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腹泻等。病程短,大多1天左右病猪衰竭而亡,死亡率可达100%。70~90日龄育肥猪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喘气、咳嗽等。另外,流行疫区内的狗、猫也有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痒、流涎、死亡。

  哺乳仔猪的剖解病理变化为扁桃体溃疡,脑膜充血,肝脏密布白色结节,肾脏针尖样点状出血,脾脏淤血,脾表面密布白色坏死灶等。

  4.2  防控难点分析

  4.2.1  猪场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广泛存在的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导致了猪群的免疫抑制,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与免疫失败,加大了猪伪狂犬病的防控难度。普遍的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现状也加剧了本病的流行。一些应激因素如冷热、环境恶劣等也可诱发本病。

  4.3  防控建议

  疫苗免疫仍然是防控当前猪伪狂犬病的首要措施,完善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及合理的免疫程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疫苗免疫措施,建议如下:

①坚持自繁自养,少从其他猪场引种,如必须

引种,则要把好检疫关,引进后要进行必要的检测并隔离饲养。

②搞好环境卫生和药物消毒,实行全进全出。

③做好饲料的防霉脱毒,饲料中添加防霉脱毒剂,如霉可脱。

④猪场禁养猫狗等动物,尤其要注意消灭鼠。

⑤执行合理的免疫程序。猪场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采用足够的免疫次数及剂量,使群体的抗体水平稳定在保护水平之上。推荐免疫程序为:仔猪于0~3日龄滴鼻首免,断奶1周后强化注射一次;后备猪于配种前8周和配种前4周各免疫一次;种猪一年普免3~4次。对于正在发病或受疫病威胁感染压力较大的猪群,可考虑紧急免疫接种或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⑥搞好净化工作。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防控可以采用全场清群,重新组建猪伪狂犬病阴性种猪群。一般的每年可以将种猪进行2次猪伪狂犬抗原抗体的监测,有野毒感染的种猪一律淘汰,免疫后抗体上不去的种猪一律淘汰,逐步进行种猪伪狂犬的净化。

点击“阅读全文”了解更多资讯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享】几种常见猪病的治疗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