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思MM读书分享/《她力量》文字版

【品思MM读书分享会】

书名:《她力量》

分享人:张阳

主持人:郭立中

简介:这是一本超现代的关于身心灵方面的书籍。作者塔拉•莫尔是当今美国的高材生,毕业于耶鲁大学,在斯坦福大学获得MBA学位。这本书是她在怀孕期间写的,也是对她自己过去15年从事女性影响力培训方面工作的心得总结。本书也是美国PLAYING BIG女性影响力课程的核心内容,曾经帮助过无数的女性。

初读这本书,对名字充满了好奇,《她力量》(Playing Big),然后读着读着有很多共鸣,作者提到很多女性不能够大胆作为,非常的可惜。这里的大胆作为不是指追求更多的金钱,更高的职位,更大的事业版图,而是能够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传统的方法就是,要建立自信心,要有一个好的导师,不然就是一些战术和技巧,比如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如何谈判,如何当众发言,但是这些都没用,如果女性不能相信自己的思考,正确判断导师的建议,克服内心的恐惧,还是不能真正解决障碍。

品思MM读书分享/《她力量》文字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书的前半部分讲思维,后半部分讲行动,自我认知智能作为八大智能之一,非常重要,改变一定是先从认知开始,从而改变思维方式,进而推动行为,影响着结果。

导图展示了作者提出的一组行动, 语句都很简单,背后是多年的积累和实践,女性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有意识的逐步改变,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改变或者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型。从这些招数中,我在思考和学习背后的大智慧,以及哪些可以用来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型,书要读,更要做。

我喜欢的作家林语堂说过,他的外界灵感来源于两个,一个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比如苏格拉底之辈写的书,另一类是来自街头巷尾,哪怕一首传颂的民谣。智慧,在深奥的哲理中,也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

作者的故事

在书的开头,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几段经历,第一段经历是中学时,学校新学年的英语课主题是“成长”,但是选择教材没有一本是关于女孩子的,就连作者都是男性,作者向老师和学校建议,通过努力,来年很多英语课中都加入了女性作者或者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书。这是作者事业的开端,第一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发出女性的声音。

第二段经历是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发现学校历任校长的肖像没有一位女性的,女性在耶鲁300年的历史中,只有30年的痕迹,引发了很多思考。

第三段经历是大学毕业后,和别人一起整理出版了一本诗选,打破了传统的男性视角,让人们能够看到女性对一个问题的视角。

第四段经历是在斯坦福商学院读MBA时,了解到商业世界的职业文化,很像一个兄弟会。对女性敞开大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要改变的有很多,比如惯常做法,规范等等。这些经历让作者发现,自己渴望一个男性和女性能施加同等影响的环境,但同时还希望看到另一种改变,外部世界的知识都能够和我们内在智慧整合在一起。不仅仅寄希望于外界,同时发现内外智慧,激发能量去改变,去大胆作为。

下面是作为帮助女性如何大胆作为的一组行动,正如我开练所说,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技巧和做法,更要思考背后的大智慧以及思维模型,从而优化和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型,打破性别的固有人设,做淋漓尽致的自己。

一.自我批评:听而不从

首先我想邀请大家做几个判断题:

1.自我批评是推动我们注意细节,做好工作的动力。()

2.如果我不听从自我批评,我会变成一个懒人。它激励我努力。()

3.自我批评当做激励手段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前两个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第三个是正确的,用自我批评来激励自己确实会产生很多副作用。副作用体现在:第一,降低生活质量。如果恐惧和苛刻的想法不停在大脑中出现,每天的工作又能有多少喜悦?第二,对职业生活不利。自我批评或许可以让我们更谨慎细致,但是无法激励成为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因为自我批评我们只会做确定对的事情,不愿意冒险。第三,损害健康。当我们因为害怕失败而做事的时候,压力荷尔蒙就会充斥我们身体系统,长期压力会导致产生各种健康问题。

自我批评产生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我们追求安全的本能在发挥作用,希望我们避免伤害,失望,批评和失落,更早一点的时候是避免被原始部落驱逐,遇到敌人或野兽或打或逃的本能就会出来。第二,将别人的声音内化为自我批评。最明显的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很多人把父母和领=领导对自己的评价内化为自我批评,而不能够去辨别是否真实和客观。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理解对方,因为你们是熟悉的,有基本的了解,其次不要责怪对方,你和你的自我批评博弈,错不在那个人,每个人都有哦自我批评,来源很多,对方很可能也是把别人的批评内化了,最后不要告诉对方,如果我们说了“我的自我批评来源于你”,对双方有什么好处呢?最好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因为你变成什么样子比你和他说什么更重要。

那么自我批评究竟有什么特征呢?通过一个对比图我们就能够看出来了:

品思MM读书分享/《她力量》文字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自我批评:越是在最希望工作和生活中实现的梦想,自我批评声音恰恰最大,因为这是女性尤其脆弱的地方。自我批评其实就像是心理舒适区边缘的护卫者,不走出舒适区,它不会出来,每当你想进步,它就会出来。很多女性认为,感觉不舒适是不是走错了,其实不是没有走在正确的轨道,而是惊醒了舒适区边缘的护卫者。

在我追求自我成长的年头里,曾无数次惊醒过这个护卫者,当我太在意它时,就容易忽略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我其实很优秀,我应该更爱自己,更相信自己,还有,即使没有完全准备好,我也可以先开始行动等等。后来和它相处的越来越好,其实是我的思维方式在改变,我成长了。当我想明白这一切,就会好好接纳情绪,相处好,然后不掩盖,去表达,并且做真实智慧的表达。

现实判断:是疑问性,探索性的,世上的事没有绝对,其实也没有所谓的真相,这个世界的真相,永远无法穷尽,我们不用绝对化的眼光,用探索的精神无限接近真相,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幸福的。

所以对待自我批评,我们听,但不要从。不抵触它的到来,觉察到它,对它说一声:“你来了,我知道你在。”

二.发现自己的内心导师

和自我批评相对的就是内心的智慧,不仅要和自我批评好好相处,更有和内心充满智慧的自己相处。

从自我批评到内心导师,其实就是发现未知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自己。

自我批评和内心导师的区别,在于几个方面,自我批评要求我们给与关注,而内心导师静静期待我们的关注和发现,自我批评的声音是高声的,会打断我们的思考,而内心导师知识等待我们去询问和求助。这个对比非常像优秀咨询师和一般咨询师的对比。优秀称职的心理咨询师,面对来询者,会认真倾听,等待对方宣泄完,并且带领他而不是替代他,找到好的方案应对。

所谓通情达理,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一个人背负面情绪包围,与情绪发生密切关系的杏仁核会被强烈持久的复兴激活,影响并压抑主管理性思考的皮层,这就是大脑情绪优先原则。所以一定要同感共情,达到共鸣,然后一起面对现实。

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写道:“在职场上寻找一位合适的导师,已经被放到了和寻找白马王子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长大的时候都听过’睡美人’的童话,这个故事告诉女性她们只需要等待自己的王子到来,亲吻自己,然后一同骑上白马,就可以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的年轻女性被告知,如果她们可以找到合适的导师,就能让她们不断升职,一路走到公司高管的位置,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让女性过多依赖他人。”

不依赖任何人,而是要找到自己内心导师,因为每个人都很独特,都不一样,有些心路,有些成长,必须自己面对,无论这时候身边有多少人支持,亦或多少人打击。

三.别太在意赞美和批评

太在意赞美和批评,是是个陷阱。记得姚明早年被采访的时候,对记者说过这样的话:我唯愿大家在我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不要铺天盖地赞扬,成绩不好时一味的贬低我。

品思MM读书分享/《她力量》文字版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赞美,比如说对于一些传统家庭,太多的赞美,家族式的,其实是种压力,事实上你没有说的那么好怎么办?一旦没有了赞美,会不会太依赖?

作者写了一段关于写作的经历,从小很有天赋,写的文章经常获奖,但成年后对写作这个事儿越来越认真,反而越来越写不出东西,因为害怕自己不够好,以致于彻底停止了写作,经过休整期后,她明白自己渴望的事业是以创作为中心的,可以借此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美,所以绝对彻底回到自己的私密空间,不去在意别人的评价。正确看待正面反馈,当然会带来快乐,但它仅仅是圣代上的一颗樱桃,而不是圣代本身。赞美是一个甜美的附属品,作品本身才能够带来真正的满足。

对于批评,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不知道如何有效和轻松的处理负面评价,所以就干脆削减自己的事业抱负,避免最糟糕的结果,尤其对于女性,有时过于低调和保守,其实就在低调和保守中慢慢丢掉了自己的梦想。

太在乎赞美和批评的的六个原因如下:

品思MM读书分享/《她力量》文字版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摆脱赞美和批评束缚的5个原则:1.明白他人的反馈不能反映真实的你,只能反映给与反馈的人;2.吸收有策略意义的反馈,其余都当做“耳旁风”;3.大胆作为的女性会被批评。不要把批评当做失败的征兆和自身问题的信号,要把批评当做“做大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当批评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就让人难受。这个时候需要警惕,有没有把别人的批评内化;5.问问自己,什么比赞美更重要。比如对很多女性来说,服务与自我表达都比赞美重要。

四.好学生的误区

勤奋的准备是很多女性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她们也把这一习惯带入了职场中,这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过度准备,也逃避那些需要临时发挥而非准备的挑战。

品思MM读书分享/《她力量》文字版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适应权威”与“挑战并影响权威”

学校里的模式,就是学生必须盘算每个新的权威人物(老师)想要什么,然后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表现,学校环境只有一个单独的权威个体来评价学生的每一项作业,这个权威个体就是班里的老师。意见反馈经常告诉我们的知识给出意见人的偏好和侧重点,而并非给予关于作业本身的客观评价。

进入职场后,不能够带着好学生的惯性思维,要权衡和物色权威人物并将其培养为同盟,而哪些权威人物要远离,或者干脆无视。对于权威,我们不是一味取悦,而是要有效地挑战,并影响他们。

2.“事先准备”与“临场发挥”

在传统学术氛围内,良好表现的全部就是要精心准备。但实际职场和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叫去临场发挥,怀着完美主义和过度准备的习惯,常常会得到令人失望的结果,实际上,生活中太多需要我们勇敢冒险的时刻了。好学生,浪费了很多时间去过度准备,也逃避那些需要临时发挥而并非准备的挑战。

3.“由内向外”与“由外向内”

有这样一个误区,我想做什么事,我要先取得一个学位,参加一个培训,这些都是外来的信息,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我们才是想法之源和思想领袖之泉,我们创造的价值不仅来源于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它同样来源于我们是谁,我们的个人魅力、品质、情商等等,都是很重要的。

4.“只是好好工作”与“好好工作并且让人看到”

在学校教育中,常常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同时又要谦虚谨慎,这导致我们缺少了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自我推介。慢慢完成工作,等待别人来发现,这是不现实的,至少不能太绝对化。

五.如何理性面对内心的恐惧

记得在读心理学的意义时,书中这样说道:科学研究的四个层次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所以谈如何应对恐惧,必须先搞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希伯来圣经》中,使用了两个词汇来形容恐惧,第一个是“畏惧”,指的是对预计事物或是想象出来的事物的恐惧;第二个是“恐慌”,有三种情况下我们会有这种感觉:1.当我们居住在比以往要大的空间时,一种被压倒的感觉;2.当我们突然拥有更多能量时所经历的一种感觉;3.我们面对神时的感觉

如果用更深层次的方式来思考,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心理学名词来说,当“本我”感觉有些东西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到本我脆弱的自我概念时,我们会感到畏惧,比如道德底线被触及、比如外界对你这个人性格上的批判;当“本我”感觉到有东西可能会将我们带向自我超越时,我们会感到恐慌,比如我们在自己的舒适圈,有边界的圆圈里,就不会恐慌,当我们跳出去,边界消失或者模糊,就像夜行海上看不到灯塔,就像没学会滑冰,却踩着冰鞋找不到可以扶的东西。所以“恐慌是消散了界限的恐惧,而畏惧是我在那个界限内感觉到的恐慌。”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去餐馆就餐,人们都喜欢首选靠窗、靠墙、安静角落、包间,很少选择大厅最中间的位置,更别说有的桌子正在处在两个过道中。我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边界这种东西,其实关于边界的例子很多,但今天的讨论重点是“恐惧”。

所以,区分好畏惧和恐慌,才能采取正确策略对待:面对畏惧,远离而不被支配,面对恐慌,简单迎接它、充分感受它、尽情享受它。

如何平息畏惧呢?——脱离它从而进入到一种不同的状态。这就要先从生理角度来说了,人类天生具有求生欲,求生本能总是在紧要关头受到更大的激发,比如常有新闻报道,一个日本远足者冬眠了24天,生命体征测不到却活了过来;一个外国老爷子,经历了空难,决定再不坐飞机,结果又遇到火车脱轨,改坐公共汽车又遇车祸,自己驾驶轿车又撞车……后来大难不死,真有了后福——买彩票中了上亿大奖,当然不可否认命真好,但为什么每次九死一生,也是在危险时刻求生欲带来了超越极限的行为。人类大脑的内部构造对潜在的危险有过激反应,这对人类早起生存起到了很大作业,假如有猛兽、敌人,会激起“或打或逃”的反应。就是这种对潜在危险的过激反应加剧了恐惧,它也有副作用,比如对于可能发生和最坏情况的恐惧。

面对畏惧,一定要有解决办法,首先是,要在各种感觉中清晰的找到它,这个很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略,因为它需要练习、需要智慧,重要但并不那么容易。可以从三个方面可以去解决畏惧:1.以心为本—运用情感来减轻恐惧;2.认识方法—理性思考;3.肉体方法—身体作为切入点。

六.沟通表达—自我贬低的方式

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可以很强,或很讨人喜欢,但不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有些女性在传达重要信息或者表达真知灼见的时候会选择委婉的、试探性的语气以增加亲和力,但有时候实际上是在降低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喜欢。

如果过度,使用自我贬低的表达方式,对长期沟通其实是很不利的。以下是自我贬低式的表达方式:

品思MM读书分享/《她力量》文字版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女性的确可以表达自己的温暖、可信和友好,但是要转变观念,摆脱约束,不要有意识压抑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而是更多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能力。想想为什么会有“最佳损友”这个词呢,而且我们听到这个次不讨厌还觉得很可爱,同样的,不以贬低自己的方式来建立关系,这是不健康不能常态的关系,至少在一段关系的开头,就没有建立坦诚公平的基调。

七.飞跃

飞跃就是通过做事学习,而不是一直停留在设想。我理解为行动力。飞跃的正确打开方式见下图:

品思MM读书分享/《她力量》文字版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比一下就能够看出来,飞跃不是一种设想,而是通往梦想的阶梯,一级一级很清晰,很具体,不容易跌倒和迷失。


八.寻找有内驱力的使命感

当我们放弃了自己的使命时,也就放弃了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前几天“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一个扫地出身的小说家的梦想故事。梦想永远都不晚,不执念结果,专注过程就很幸福,“梦想是用来实践的,不是用来实现的。”不是说不要去实现梦想,而是这种找到使命感,为梦想而努力的过程,一定收获就很大,就很幸福。

现实版“扫地僧”

品思MM读书分享/《她力量》文字版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何发现自己的使命感呢?有这么几种方式思考:

1.对特定一个主题感到非常沮丧或者难过。

当你对现状不满意,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沮丧或者难过的情绪,我们的使命感召唤我们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避开问题。这其实是一种痛苦的驱动力,举个例子,一个人想减肥,是因为觉得自己真的太胖了,甚至影响到健康,身心都非常痛苦,那他的动力一定非常强。

2.强烈感觉到改变的可能性。

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对事情有一个积极的愿景。还是减肥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烈要变美的心,憧憬着出现马甲线或者人鱼线的那天,那他/她的动力也非常足,这就是一种使命感。

3.感受到巨大的阻力。

当我们的使命所系与世界上一些重大的问题相关时,比如暴力、疾病、虐待、破坏环境等,会迫使我们直面问题本身,感到痛苦和悲伤。还可以表现为,我们觉得自己的使命不切实际,自己资格不够,或者晚点再去做。比如说,美国动漫里的超人气、蜘蛛侠,在知道自己使命的那一刻,内心是拒绝的,但是不得不完成由普通人向超级英雄的转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这样夸大,但这种使命感是存在的,因为人类的很多问题都不是小事儿。

关于找到使命感,还有很多痕迹可查,比如仅仅是上级委派了一个任务,就会令你觉得充满使命感,没错,这种责任也是体现。再比如有些人并不是很有钱,却热衷于公益和慈善,这也是一种使命感。还有的时候,并不是只有拿到结果我们会觉得有成就感,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这段旅程本身就是奖励。

女性的智慧闪闪发光,女性的力量不容小觑,太多有才华的女性因为不敢追求梦想,太多有智慧的女性担心不够完美不敢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方案,这些都是被埋没的美好,像大海遗珠。为了那些没有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没有成立的公司,没有写出的书,没有开的专栏,没有发出的改革的声音,这本书要好好读,更要大胆去做,勇敢又充满智慧的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思MM读书分享/《她力量》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