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

     怎么说呢!我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就这样喜欢上了它——《我的精神家园》(不管其他人如何评价这书怎么样,我只是单纯地喜欢),且也毫无顾忌的喜欢王小波这位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主义者(她的妻子如是说他)。然而不管这部书是怎么样的,且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艺术风格,我都没有那个资格也没有那个能力去对此书或作者高谈阔论,有的只是一点仅代表我自己的一些感触,且拿来与感兴趣的人做分享。

       在书中,王小波分别对文化、艺术和社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不得不对他佩服地五体投地,其实怎么说一点也不夸张,他的绝对作品值得,从他写书的观点,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多么不羁的人!或许有人觉得他怎么说太骄傲了,我不怎么认为,他勇于表现自己,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就像他在我面前讲话一般,他用其他作家不敢说的言语痛快地表达自己。

        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王小波喜欢引证他所喜欢或他赞同观点的作家话语与名言,他喜欢用恰当贴切且带点自己的“黑色幽默”的例子引入他所要写的观点,给人一种平和亲切之感,这样的作家,让人很想要与之多亲近,很想了解他,他是如此的阴郁,不管是对何人何事。但同时他在书中又让我们读者看到了他那么积极乐观的一面。在写书时,挂羊头卖狗肉的用法他也屡试不爽,也总很吸引人。人

         在文化上的见地

          对于文化热,记得王小波说过:“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玷污”。对于中国文化和伦理道德,更以蔬菜和胡萝卜来类比。说清楚中国的文化也是多方面的,不能谈及中国文化就是在说伦理道德,这是个误解。王小波对于国学的态度以致对其他经典和学问也是如此:“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在《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中说到:“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我对自己所在的文化有所批评,这是因为我生活在此地,我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有批判它的权利。”对于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歪曲,他秉持着自己坚定的态度。也认为:“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假如连这一点都不懂,他就是行尸走肉,而行尸走肉是不配谈论科学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在结尾是王小波说他怀念那只他养过的猪,因为除了那只只猪,他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却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其实,他道明了一种社会生活,那就是不自由的生活。

        王小波赞成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他也觉得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创造出来的。在《思维的乐趣》中就思想做了明确地说明。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王小波认为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沉默的大多数人比较谦虚、比较朴直、不那么假正经,而且有较健全的人性,且有平常心。

             

        在艺术上的见地

       在《小说的艺术》中说小说时也讲到,假如读者想要明白小说的话,从昆德拉的书里也看不到;应该径直找两本好小说看看。看完了能明白则好,不能明白也就无法可想了,可以去试试别的东西;千万别听任何人讲理,越听越糊涂。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套昆德拉的话说,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我相信他说的,至此我也懂得了如何去阅读,不仅是小说,其他文体也当如此。另外,王小波对二十世纪末的的电影电视艺术也抒发了自己一己之见,都在《商业片语艺术片》、《我对国产片的看法》、《旧片重温》、《为什么老片新拍》和《欣赏经典》,尤其在《欣赏经典》里王小波认为,就对一个外交官欣赏《天鹅湖》来说,对一部作品不停地欣赏下去,就会遇到这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你听到的是音乐,看到的是舞蹈--简言之,你是在欣赏艺术。在第二个阶段,你听到一些声音,看到一些物体在移动,觉察到了一个熟悉的物理过程。在第三个阶段,你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最终体会到芭蕾舞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不过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而已。从艺术到科学再到哲学,这是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一般人的欣赏总停留在第一阶段,但有些人的欣赏能达到第二阶段。

         在社会上的见地

        《关于崇高》,他告诉我们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对此真的是可以看出王小波是一语道破事实。王小波也启示劳动人民需要智慧的劳动,在《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中说到了。作为一个善良的作家,王小波对社会群众思想也是有所担心。希望作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且不可为自己的一己之私而祸害群众。他说作为一个男人,他赞同女权主义,并且觉得这就够了。我承认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这对女性的尊重可想而知了。在环境问题上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环境是我们生存的最低保障,希望能有个更好的环境。在社会问题上,发现王小波特别会运用以小见大,无论是《门前空地》还是《卖唱的人们》和《打工经历》作者都用生活场景中的一些平常事来说明。

        书最后一篇是他妻子李银河对他的悼念而写的。作为本书的结尾,总结了那位伟大作家的一生。其妻子说他:“樱花虽然凋谢了,但它毕竟灿烂地盛开过。”正如李银河说的那样,王小波虽然已逝,但他永远活在喜爱他的人心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