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根本不存在

19世纪,墨西哥土著女人朱莉娅·帕斯特拉娜被评为“世上最丑女人”。她浑身多毛,被带到欧洲后,开始学习欧洲人的文明礼仪,学会唱歌、跳舞、讲外语等,参加各种社交、娱乐活动,还参加了公共医疗体检。但是这个“丑”的烙印一直伴随着她,即便死后很长时间,一提起她,仍被冠之以丑。


丑总是不受人待见

丑的英文单词是ugly,含有一个古语词根,为令人恐惧、令人担心的意思。丑还有很多近义指代词,如畸形、怪诞、怪胎、怪异、堕落、残疾等等。

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丑的指向各不相同。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指女人为“怪胎”之人;中世纪,用来指那些故事中的女巫;18世纪,指讽刺漫画中的人物形象;19世纪,指闹剧秀中的“怪异”形象(比如帕斯特拉娜);20世纪,指“堕落”艺术、粗野主义中的形象。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丑的指向也不同。西方人常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日本人把丑界定为事物之瑕疵。

称一个人丑,意味着在中伤他。2007年,有人在互联网上传一段视频,名为《世上最丑女人》。这次视频主角不是19世纪的帕斯特拉娜,而是当时17岁的少女莉齐·贝拉斯克斯。她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天生一只眼,身患一种罕见的疾病,发育不正常。公众对这段视频反响强烈,称她为“畸形”,还有人叫她“自杀算了”。这种痛苦经历,促使贝拉斯克斯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并于2015年发行,以此表达她对网络中伤的抗议。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网络中伤者是不是更丑呢?

丑,不仅代表着中伤,也代表着嘲讽。身体上随便什么特征,都可能被认为是丑的,比如白头发、蓝眼睛、尖嘴巴、鹰钩鼻、左撇子、驼背等等。古典小说《隋唐演义》的人物李元霸力大无穷,战无不胜,却因长得尖嘴缩腮,骨瘦如柴,被人嘲笑为雷公仔。生理特征本身是中性的,却被认为丑,不是它真的丑,而是人们以貌取人,嘲笑贬低。而且,这些特征一旦被丑化,很难反转过来。

社会逐渐在包容丑

古希腊语中,丑的同义词有邪恶、可耻、缺陷等。那时候,外在特征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内心思想的反映,也被认为是上天所给予他的预兆或启示。

古代西方流行的相面术,常常把道德上的善恶与感官上的美丑对等看待。受此影响,中世纪欧洲童话故事里,美女与野兽常常并存,使得野兽形象渐渐与丑对等,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持续了几个世纪。当欧洲资本主义开始扩张时,把这种影响带到了世界各地。美洲印地安人把他们的神祇作为生活之导向,并且雕刻出来以示敬拜,但早期到达的欧洲人却认为这种雕刻很“丑”,不值得敬拜。

18-19世纪,关于美与丑的界限,一直摇摆不定。漫画作品常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某种特征,丑和身体缺陷在语义上常常互换。当时英国一位国会议员是个驼背,他苦恼于这种“缺陷”的丑化,常常辩解道:身体缺陷并不等于心灵之丑。

当时英国和美国相继出现很多“丑吧”,吸纳身体有缺陷的人自愿参加。丑吧内,他们亲如兄弟,爱开玩笑,从不在意身上各式各样的鼻子、下巴、斜视等多种身体缺陷。丑吧当时的社会地位低下,时间不长即告解散,但有个别的保留至今,比如意大利的“庆拜丑吧”,他们一直致力于对抗基于外表的歧视。

后来解剖学发展,使人体标本开始在博物馆展出,也在某些市场上开始流通,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身体特征被丑化的趋势,提升了身体特征的中性地位。民族文化的兴起,也使某些民族特征(比如印地安人神祇的雕刻)被更多人认可,这都模糊了以往关于丑的标准。

一战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机械化的现代战争,钢铁炮火炸毁了士兵的身体,也炸毁了历史上对身体的丑化。上战场时,这些士兵年轻健壮,四肢健全,然而战场残酷,炮火硝烟不断,短兵撕杀不绝;下战场时,士兵身体千疮百孔,有残疾有缺陷——他们变丑了。这些伤兵大部分不堪丑化,屈辱而死,有的则不敢见人而隐居匿世;有的伤兵非常勇敢,不甘于现状,联合起来进行抗议,并力图改变这种结果——他们渴望把残疾缺陷的丑化形象,转换为战争后的道德教育形象,恢复他们应有的尊严!

价值观随时代而变迁

充满斗争的年代里,任何威胁、敌人都可能被冠之以丑,大力扩散;只要被人看不惯,随便一个特征,比如戴一个黄色袖标,系一条黑色头巾等等,都会被认为是丑的。任何事物都可能被打上“丑”的烙印,而且一旦烙上,它就印入人的思想深处。

孩子们选择玩具,透露出文化思想对审美的影响。美国南部受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影响很深,这左右了当地人的审美标准。作为流行而大众的布娃娃玩具,当地孩子们选购时,都喜欢白色的,认为白色布娃娃又漂亮又干净,质地又结实;而不喜欢黑色布娃娃,认为黑色的又丑又脏,质量也糟糕。

新兴起的艺术潮流,也是人们文化思想在审美上的反映。曾经被嘲讽丑化的事物,如今变得价值不菲,受人爱戴,它身上曾经的丑烙印就会被遗忘。19世纪,印象主义画派兴起,但人们嘲讽丑化它,把它看作腐肉烂谷,鄙视唾弃。今天,在大型艺术展中,经常看到印象主义作品,没有人再丑化它,反而看作艺术瑰宝,推崇赞赏。爵士乐和摇滚乐刚兴起时,也被打上了丑烙印,认为它像毒药一样,能使整代人堕落,但今天它走进了千家万户,广受追捧。

19世纪,法国大文豪雨果完全接纳所谓的丑,他一语道破丑的本质:美描述事物最简洁之处,而丑描述事物诸多复杂之处,以及诸多事物掺杂交融之处,其中包含一切死的、生的事物,唯独没有自己。

我们对一件事物冠之以丑,实际是给自己戴了这顶帽子。所谓的丑,就是事物让我们恐惧担心的一面。19世纪时,墨西哥土著帕斯特拉娜被称为“世上最丑女人”,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的恐惧。2012年,挪威国家人类遗骸伦理研究委员会给她“翻供”,称当年的那些人行为“怪诞”,然后把她的遗体送回了墨西哥。

纵观丑的历程,丑根本没有固定指向的事物。它随时代而变迁,随价值观而转换,随文化思想而更替,换句话说,丑并不存在。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016年第6期杂志、欢迎广大读者关注我们大科技的微信号:hdkj1997

你可能感兴趣的:(丑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