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随意贴得标签会不会变成一把匕首呢?

你随意贴得标签会不会变成一把匕首呢?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果看新闻报道,某个人在公众场合用自制的枪横扫群众,最后造成9死21伤惨绝人寰的后果,你会怎么样?

一边庆幸自己没有遭遇这样的惨案,一边辱骂那个变态杀人狂吗?

如果这个人真的是精神病患者,你会原谅他吗?

如果你是遇难者家属呢?是新闻报道工作人员呢?是犯罪者的辩护律师呢?是精神疾病鉴定师呢?是犯罪嫌疑人的家属呢?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心理历程,会让我们说出不同的话语,而这些话语会不会还原一个真实的事件?能不能启迪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这样的惨剧呢?还是不约而同的愤怒咒骂和恐慌后束手无策呢?

台湾出品的十集电视连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就立体而饱满地为我们展示了在这样惨剧面前,各方人士的本能反应和最终抉择!整部剧几乎都是在泪目中看完的,自从有了孩子,总是不自觉地会有代入感,会放大这个世界的不安全,会不由自主的害怕和担忧,正因为如此我也会变得不宽容,更不惮以恶意来揣摩人心。所以这部电视剧更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普通人内心的恐慌和人与人之间的恶意。

你随意贴得标签会不会变成一把匕首呢?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贾静雯饰演的在这场人为的灾难中失去儿子的遇难者家属,她变得犀利、冷漠,用不苟言笑和疯狂工作来掩饰内心的愧疚和痛苦,最后在家人的帮助下才渐渐走出阴影,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到最后她都没办法原谅罪犯家属,因为恨那个罪犯,恨到没有一点耐心去探究罪犯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恨屋及乌,恨极了罪犯家属。

所以这场悲剧注定了所有的人都会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遇难者家属要在愧疚悔恨,痛苦同情中度过残生。罪犯家属则在人们恨不能千刀万剐以泄心头之火的愤怒中如过街老鼠,从此再抬不起头来。可是贴上各种标签就能改变结局吗?会不会再逼出更多的杀人犯呢?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标准是什么?当无数的“正义人士”对罪犯及他的亲属口诛笔伐时是好人还是坏人?任何带有情感的话语是不是都会无意中引导舆论导向,最终成为杀人于无形的匕首呢?

当年生活在贫穷和歧视中心理失衡怒杀室友的马加爵;被消防员救了两次本已回心转意,却在看客“为什么还不跳?浪费我们的的时间”等嘲讽下毅然决然的结束了自己生命跳楼者;被网络喷子喷的遍体鳞伤罹患抑郁症的明星们……太多太多的人被不负责任的言论伤害着。尤其是网络发达的今天,言论自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可以躲在网络的面具后面肆无忌惮的猜测,发声,完全不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负面言论更是甚嚣尘上,于是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解读出无数个可能,标签满天飞,就像咒语一般,让当事人的生活陷入漩涡中。

从个人到群体,人们很容易放大恶,所以老师、医生都因为个别因素成了定性的群体,无论多么努力都甩不掉。可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是不是也很容易给学生贴标签,因为某件事就认定了他整个人,不给他翻盘的机会。就像电影《哪吒》中说到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被成见所伤的人,古往今来数不胜数。

谨以此文提醒自己谨言慎行,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方能更客观看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随意贴得标签会不会变成一把匕首呢?)